当前位置:

对于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思考

作者:雷学业(苗族) 易爱 编辑:redcloud 2017-06-23 14:05:59
—分享—

副标题:——以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民族地区现存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并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景观艺术和经济社会价值。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性,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安全管护力度和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来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

  【关键词】民族地区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凝聚了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日见凋敝,保护发展传统村落遗产的任务更显重要和紧迫。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对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民族地区有着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优势

  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称,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自然村从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其中包括大量传统村落。而现存传统村落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且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现存不到5000个。

  民族地区因为经济、交通等发展滞后原因,受外力影响较小,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仍有大量遗存。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据该县政协学习文史委2015年对全县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的调查,全县13个乡镇(场)中,现存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吊脚楼等苗族村寨、传统村落60处,民居建筑1200余座,古城门、城墙、庙宇、宗祠、风雨桥、鼓楼等古建筑100余处,其中最具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达28处。

  苗族村寨中的吊脚楼,以木质榫卯结构建设房屋,建屋立寨以酋长或族长为中心,从山脚依次建屋至山顶,吊柱飞檐,鳞次栉比,山环水绕,气势恢宏。该县长安营、汀坪、五团、丹口等乡镇,保留了大量苗族吊脚楼建筑。长安营镇上排、下排、长兴、六马、六甲、岩寨、长坪、横坡等村寨,都是极具苗族建筑特色的村寨,至今保留下来200余座清代、民国时期建筑的吊脚楼,还有飞檐翘角、榫卯穿连的风雨桥、鼓楼、文昌阁等古建筑。五团镇的巡头、木瓜、腊里、腾坪、茶元、恒洲、金东、独树、石空、步林、上树、团寨、凉伞寨等村寨,也保存下来300余座清代所建吊脚楼,重檐构顶,青瓦盖屋,吊脚立柱,迴廊穿连,特色浓郁,场面壮观。兰蓉乡的漆树坪、梨树坪、大岔水、报木坪以及白毛坪乡的黄伞、小寨等苗寨,保留下来一批“燕子口”式特殊木质建筑,这种民居的正屋共四排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分别是灶房和住房,呈“凹”字形结构,形同“燕子口”,当地人称为“燕子屋”。

  这些保存完好的苗族建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艺术质量较高,建筑风格多姿多彩,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传统村落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存,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情感、景观等众多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我国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传统村落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意情感、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

  城步苗族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汉初,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湖南宝庆迁入城步落籍。明初,朱元璋为了恢复发展经济,从受战争创伤较小的江西迁出大量人口至湖广地区,城步因大量苗民参与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人口损失较大,因而接受了大批江西移民。城步苗族原本都是板壁建筑结构,这批江西移民带来了砖木结构建筑技艺,城步现存的大批“徽式建筑”古村落,就是从明代开始建筑的。铺头、杉坊、丁界、清溪、大竹坪、羊石田等传统村落,保留下来大量明代建筑。铺头村是古代武冈、新宁、城步通往贵州、四川等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湘西南地区颇富盛名的商贾重镇,是一座千年古村落,至今保存下来60余座元明清各时期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简朴雅致,古色古香。正因为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2016年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称号。

  (二)景观艺术价值。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建筑风格,呈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美,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自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城步苗族传统村落保存了两派不同艺术特色的民间建筑。一派是木质结构半边多层的吊脚楼。这种结构大多为四层重檐的杉木建筑,称为“干栏”、“架舍”或“巢居”。一般为“三柱五瓜”或“五柱七瓜”,多的为 “七柱十一瓜”。这种吊脚楼建筑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不用钉铆衔接,而以木榫相扣。一般为四层,最底层用于圈养禽畜,堆放柴草。中楼为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中间是堂屋,左侧是茶堂,右侧是住房。三楼是子女住房或客房,四楼是杂房。一般较为富有的苗家都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枋上雕刻龙头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栏杆上也拼花饰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木工的高超技艺。上排、长兴、大寨、茶元、恒州、独树等苗寨,大量留存下来这种吊脚楼建筑群。

  另一派是砖木结构的“徽式建筑”。这种建筑以四合院结构形式存世,一般以矩形、方形庭院四面建造房屋,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外墙呈封闭式的“马头墙”,院内有小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圆形、柳叶形图案。四合院的正屋最为重要,也最为讲究,六扇堂屋门的艺术性最高,上半部雕饰花窗,下半部为平板,中间隔板雕刻有福、禄、寿、禧文字,镂空窗户雕刻了“龙凤朝阳”、“鹿葺衔芝”、“喜上梅梢”、“蝙蝠送福”等图案,想象丰富,寓意深刻,雕技细腻,形象逼真,艺术价值很高。每座四合院都有“大槽门”,设计十分讲究,呈八字形,有三五级台阶,门额大方,对联工整,重檐翘角,端庄气派,门口还有石狮、石虎或麒麟镇守,展现了苗家人耕读传家习武的禀赋。

  (三)经济社会价值。传统村落承载着乡情、宗亲和人缘等社会关系,是传承民族风俗、节庆的重要载体,内部结构在采光、通风、隔热、防寒、防潮、防水、防震、防虫、防盗等方面设计周到,蕴含着丰富的的营造理论,具有独特的旅游景观、文化创意和商业开发价值。苗族吊脚楼的底层设计为家禽家畜的圈羊之地,二楼三楼为人居之所,这正是苗族先民防潮、防水、防虫、防盗等安全理念的体现。苗族人民注重选址安寨居住习俗,依山傍水建寨,村前寨后栽植珍贵的榉木、水青岗、红豆杉、松木、枫树等树种为“风水树”、“神佑树”,水口密布、聚气纳财,使苗族村落成为一道内涵丰富的旅游景观。

  三、关于做好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思考

  民族地区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等原因,这些传统村落生存发展日益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当地政府未能将传统村落列入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保护范畴和新农村建设范畴。二是广大村民的文化自觉观念尚未形成,认为古村落就是陈旧破烂的村寨,古建筑就是老房子,用水用电不便,新式家具不好摆设,大车小车开不进来,是现代生活的“累赘”,是新农村建设的“包袱”,因而掀掉青石板,铺上水泥路;拆除古民居,盖上小洋楼,使苗乡山寨再无丁点历史的记忆。三是自然灾害也对传统村落造成蚕食盘剥,雷雨冰霜,虫蚁火灾,都对数百上千年古民居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开发大潮中,苗寨中青年都外出求学、务工或工作,老年儿童留守古民居,有的甚至全家外出,铁将军把守,使得百年老屋无人看守,缺失了烟火味,从而更容易遭受虫蚁的侵蚀,引起腐朽倒塌。四是当前的法律政策规定对保护传统村落工作不利。如《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的原则是谁拥有谁保护,当主人无力保护或不想保护时,就会着手放弃,任其自生自灭甚至人工拆除。另外,古民居为集体土地性质,其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局限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流转,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经营性投入。

  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笔者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抓好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掘工作:

  (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性。要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之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办法》,从法律层面进行有效保护。2009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从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并根据需要逐步加大力度,主要用于项目村的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性技术培训等。传统村落所在乡镇和村居要积极开展申报工作,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

  (二)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安全管护力度。要将民族传统村落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重视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保护发掘工作。安保措施不力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短板,要更新电路设备,增添消防设施,修建储水池塘,改造厨房茅厕,修缮防火骑墙,切实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三)要加大对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发掘传承力度。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歌舞技艺、婚丧嫁娶、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加大对留存至今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乐器、手工艺品等文物的搜寻展示,保存文化记忆,展现历史风貌,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民族文化元素。将传统村落纳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在维修改造古民居时,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现代、设施完善的要求,采用仿木材料、石质材料、隔音材料、仿传统涂料等进行技术处理,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景点。

  (四)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要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宣传车和新媒体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传统村落能够永续传承,为民服务,造福千秋万代。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分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号:361945576

  【责编:刘令 手机:13786919911】

作者:雷学业(苗族) 易爱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