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步红色旅游景观掠影

作者:肖丁勤 编辑:redcloud 2014-12-18 08:56:02
—分享—

  城步山川毓秀,风光旖旎。境内的雄山秀水造就了魅力独具的自然胜景,诸如风光壮美的大南山、烟波浩淼的白云湖、粗犷苍茫的十万古田、有“小张家界”之称的两江峡谷,均集天地灵气、山川精华,成为湖南的旅游家珍。同时也积淀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城步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红色文化就是这块土地上盛开的奇葩。城步地处湘桂交界,是红军长征过邵阳的第一县。先后有三支红军经过这里,分别是1930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1934年9月肖克、任弼时、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1934年月12月中央红军。红军在城步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英雄故事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南山“高山红哨”名播全国;1956年,来自全省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了开发大南山,建设共青城,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南山创业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创新旅游理念,发展红色旅游,城步红色旅游从当初悄然兴起到如今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巿重要的旅游品牌。

  城步红色旅游开发工作由于认识到位,起步较早,一直处于全巿前列。自2001年起,县党史研究室、旅游局、南山牧场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县内莲花桥、老山界、高山红哨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初步开辟了这些红色景点的旅游线路,延伸了“南山——长安营——通道转兵会议旧址”红色旅游专线。2004年,全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明确提出绿色旅游和红色旅游并重的开发思路。2004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纲要》的颁发,使我县红色景点的规划、保护、开发和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红色旅游在我县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笔者在此对县内红色景点逐一扫描,追寻那段并没走远的历史,希望能增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以期对城步红色旅游有所促进。

  莲花桥

  1934年7 月,湘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六军团根据党中央命令先行突围西征。9 月8 日,红六军团第十七、十八师9700余人在军团长肖克、党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率领下,由广西资源翻越湖南界分两路进入城步县境。此时,敌人调动大量兵力向城步集结,妄图将红六军团围歼在城步以南地区。9 日,红六军团前卫部队第四十九团击退横水界驻敌,掩护红军主力经桥头寨、仙鹅到达丹口一带。11日下午,红六军团主力翻越乌鸡山向绥宁方向挺进。当晚,担任后卫防御任务的第五十一团第三营在莲花桥与敌发生激战。莲花桥又名天心桥,为一木质结构风雨桥,横跨扶城河,是敌军向红军攻击的必经之路。红军扼守此桥,以三个连迎击敌人八个团,双方展开白热化的争夺战。红军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战斗从当晚九时打响持续至次日拂晓结束。有三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

  红军长征过城步后,当地百姓为怀念红军,一直将此桥称作“红军桥”。1986年3 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海军副司令员、长征时为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第三营营长的周仁杰中将,来城步考察长征史实时,对莲花桥阻止战仍记忆犹新。他说:“这桥在长征史上是座值得纪念的桥,还是恢复叫莲花桥好。”县政府于当年7 月拨款整修莲花桥,桥长30米,宽7米,桥上石刻“血洒中华,永垂千古”的字碑。1991年再次对桥头红军墓修葺一新,墓后石壁刊刻毛泽东《长征》诗,辅以记述战斗的碑文,周围砌以石阶、围栏。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和长征胜利65周年,2001年6月,县委、县政府在红军墓左侧建立大理石的“红军战斗纪念碑”。纪念碑高5.2米,宽3.8米。青山绿水映忠魂,先烈精神永传承。每年的清明节、“五四”、“七一”等节日,当地乡村干部及学校师生均来此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老山界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因陆定一的同名散文《老山界》而名声大震。七十年前,红军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五、六十年代,几批城巿知青沿着老山界上红军的足迹,将他们的青春大写在南山创业史上。

  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作战略大转移。红军血战湘江,强突敌人四道封锁线后,于12月5日从广西资源进入城步县境。8日,红三、五、九军团从茶园出发,经江头司的大竹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南山烂塘、大坪、鸡爪坪、胡家坪一带宿营。老山界海拔近2000米,全长30华里,最陡峻的有5华里。其中百步坎地段为70多度的陡壁上雕凿出来的百余级石梯,形似天梯,令人望而生畏。当年红军翻过老山界到达大南山时,当地百姓无不惊讶,都说红军是神兵天降。

  1956年3月,老山界迎来了长沙、邵阳等5县巿近千名垦荒知青。他们以当年红军过老山界的英雄气概,怀着建设南山共青城的理想扎根南山,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公路不通的20年间,硬是将近万吨建设物质和生活物质扛过老山界,扛到了大南山。几代知青们的执著的南山精神铸就了今日南山的辉煌。

  1983年4月27日,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在给县委的来信中,再次回忆了当年过老山界时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2002年10月,县委、县政府将老山界列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由南山牧场出资在南山黑山岭地段建立老山界纪念碑,将陆定一遗迹“老山界”拓刻于大理石碑上。为方便游人攀登,南山牧场按照当年红军路线开辟出一条游道,取名“红军路”。此路穿越原始次森林,直通南山大丫口观日台。

  老山界如一丰碑,见证了南山过去和现在的峥嵘岁月。

  长安营红军长征纪念塔

  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边陲的长安营乡形胜众多,以其独特的神奇和美丽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

  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74年),朝廷在此设立军事重地——湖南长安营。次年又移宝庆理瑶同知署于此,俗称为“宝庆二府”。1934年12月,红一方面军第三、五、九军团从南山下至长安营。10日,第九军团左路经三浪田、青山口进入通道;右路从长安营下至大寨、岩寨宿营,次日经六马、六甲进入通道。红军在长安营击溃了县保安团和反动民团义勇队,打击了一些为富不仁,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红军通过长安营时间为三天,后续部队及伤病员通过该地区过半个月之久。有十余位红军战士在此牺牲,被老百姓安葬周围山上。当地至今仍保留着如“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政宣”、“红军过瑶山,官恨民心欢,甲戍孟冬月,瑶胞把家还”等数十件革命文物,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毛泽东等党中央和军委领导人过城步期间对红军前进的战略方向进行了反思,形成著名的“通道会议”的思想基础,为红军经长安营到达通道后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

  七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在长安营、火烧桥、水口庙、岩寨等处大路旁的长青树下,分别重修红军烈士墓。1997年在红军伤病员住过的长坪村军阳庙旧址上,县党史联络组、县党史研究室牵头筹建长安营红军长征纪念塔。该工程历4年,县多家单位解囊相助,耗资20万元,于2000年7月举行落成剪彩仪式。纪念塔塔周刻有原省人大常委副主任、老红军石邦智书写的“红军精神光耀千秋”等12位省巿领导的题词。红军长征纪念塔高达15米,为长安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主体工程。整个工程还包括一座长21米、宽6米取名“红军桥”的石拱桥。桥一端设二间桥亭,取名“红军亭”。该亭琉璃镶面,极具民族特色。

  长安营红军长征纪念塔外观雄伟,气势如虹,与闻名遐迩的“湖南杉树王”、“东晋古杉群”交相辉映,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长安营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

  高山红哨

  “高山红哨”是南山防空哨所的誉称,座落在南山牧场西山山顶,海拔1820米,为当时中南省区所建的海拔最高的哨所。四周环顾,八十里南山可尽收眼底。哨所设施完备,结构坚固,由营房、碉堡、地道、战壕、篮球场五部分组成。“高山红哨”是全省社会主义革命主建设时期的一处重要遗迹。现为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十年,宝庆二府曾在此修建报平鸣炮台。1934年秋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和中央红军经过此地,并挖筑战壕阻击过敌人。1937年冬,徐君虎率“湘西抗日救国义勇军”在此整训半年,数次击败国民党军队,后在湘黔联防保安部队“围剿”中失利而退出南山。解放初期,一些国民党顽固分子妄想把南山作为反共基地,并图得到台湾方面的空运救济。为防海外敌人空投空降,全县设立六个防空机动班,确定南山为反空降重点。五十年代,台湾飞机十余次在南山空投传单、发报机等物件,都被我方查获,敌人阴谋无一得逞。1963年6月,南山升格为部队建制,全称为“中南某部国防防空哨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县中队一加强班驻防。全体驻防官兵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认真履行防空职责,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上山下界肩挑背负不怕累,白天黑夜站岗放哨不怕苦,冰天雪地不怕冻;并视驻地为家乡,在调处边界纠纷、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独特贡献。1969年南山哨所被中央军委誉为“高山红哨”,其驻军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还多次被评为广州军区和省军区先进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曾满版刊载其模范事迹。广州军区与省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高山红哨》纪录片在全国上映,以南山哨所为题材的话剧、歌舞剧在全国各地久演不衰。各地纷纷组织慰问团来该哨所参观慰问。七十年代“高山红哨”在全国家喻户晓。2005年10月,潇湘电影集团在此再次拍摄电影《哨所外的风景》。

  1978年3月,继各常年民兵防空哨所裁撤之后,南山防空哨所撤销。1995年,“高山红哨”被定为全巿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南山共青城

  湖南省南山牧场,又称为南山共青城,位于越城岭北麓的湘桂交界处,平均海拔1760米,俗称“八十里大南山”。50年前,是一片剑茅丛生的高寒山区。如今,“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南山牧场已成为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江南的呼伦贝尔。

  1934年秋,肖克、任弼时、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时经过城步。当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绿波起伏、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王震望着这亘古荒原,显得豪情满怀:“多好的草山啊,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牧场。”

  1956年3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和共青团邵阳巿委响应团中央“向荒山进军”的号召,组织950名青年志愿者开进南山,建立起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短短几个月,开垦了4500多亩荒地,播下了7.5吨包谷种,因违背自然规律,仅收获了4吨包谷籽。征服南山的第一会战失败后,大批人马撤离了南山,只留下108名垦荒队员,人称“一百零八将”。次年,他们在南山试种东北的甜菜、西藏的青稞、河南的大小麦、天津的鸭梨、烟台的苹果,除甜菜和萝卜丰收外,其他无经济效益。1959年,受“右倾”思想影响,南山“以粮为纲”,大面积引水开田,种植水稻。谁知只长苗,不扬花,秋后颗粒无收。南山又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新来和志愿者只好又离山而去。1960年2月,省委书记胡继宗视察南山,确定“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发展林业”的方针。1964年至1967年,进行人工造林20万亩,但造林不见林,药材、水果也收成无几。1972年起引进新疆细毛羊,并试养成功。翌年3月,邵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邹毕兆(王震老部下)步行到南山考察了5天。下山后,邹毕兆带领地、县、南山的几位同志赶赴北京,专门就南山放牧问题向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汇报。之后,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对南山发展畜牧业进行实地论证后得出的肯定结论,坚定了王震和南山人开发南山的信心。王震将南山定为工作联系点,在他的深切关怀下,一批北京、上海的优质乳牛及国外引进的杂交奶、菜牛相继调进南山,一座现代化的乳品加工厂也在南山建成投产。王震还指示中央有关部门帮助南山修建了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并亲自联系从世界各地引进27个牧草品种,进行草山改良。南山在王震的直接关怀下,走上了现代化的牧业发展道路。

  198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视察南山牧场,并亲自写了《让高山为民造福》的文章,刊载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3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带领时任外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等8位副部长和湖南、四川、贵州的省委书记和省长赴南山视察。赵紫阳鼓励南山牧场干部职工“要继续努力,为中国南方草山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新华社编发了介绍南山经验的《开发南方草山之路》的电讯。1986年11月,赵紫阳总理、李鹏副总理在桂林召见了南山牧场负责同志,并听取工作汇报。省历届领导张平化、毛致用、熊清泉、王茂林、杨正午等曾多次上南山视察工作。南山已成功走出一条以牧业为主导产业的金光大道,如今的南山已成为亚华种业股份公司第二大股东。

  几代城巿知识青年发扬红军精神,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用青春、理想与热血托起了雄踞越城岭之巅的南山共青城的崛起。1996年,南山被共青团湖南省委定为全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坚定不移地高举绿色产业旗帜,走出南山,发展南山,使南山成为中国南方乳业航母”,这是新一代南山人的追求。南山有着光荣的过去、辉煌的今天,南山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肖丁勤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