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步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辑:redcloud 2010-07-06 09:43:23
—分享—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为了明确“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理清发展思路,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实施“突出交通夯基础,围绕奶业建牧县,竹业旅游强支柱,狠抓工业壮财源,扩城兴商畅流通,宽松环境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奶业兴县、工业富县、项目立县、招商活县”的发展战略,突出发展奶业、竹业、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和延季无公害蔬菜、小水电开发两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2.35亿元,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5370元,年均增长10.2%;财政总收入达1.17亿元,年均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0.71亿元,年均增长30.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亿元,年均增长8.2%。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粮食比重由40 %提高到70%以上。奶牛存栏由2500头增加到1.45万头,年产鲜奶3.5万吨,农民销售鲜奶收入7800万元。楠竹面积由25万亩增加到31万亩,以西红柿为主的延季蔬菜面积达1.9万亩。通过推行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个体、私营为主的民营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全县工业增加值4.64 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1.5 %,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1.1%提高为37.6 %。城镇化进程加快,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5.72万人,城镇化率达22%,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29.8%、42.9%、27.3%,三大产业排序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一三。

  3、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十五”计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大部分已完成。交通方面,省道S219武冈至城步段列入了邵怀高速公路子项目,并于2004年开工建设,预计2007年竣工。五年累计新增公路里程377.7 公里,完成县乡公路砂改油72 公里。村通公路率由2000年的75 %提高到 90%。电力方面,白云电站三号机组、沉江渡电站改造等工程相继完工,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0.75万千瓦,累计新增发电装机4.13万千瓦。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成效明显,共新建和改造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0处,新增变电容量3.83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线路94.8公里,新增10千伏线路229.5公里,0.4千伏线路293.5公里,改造台区70个村,少数用电困难村的用电问题得到解决。通讯方面,程控电话容量由2.6万门增加到3.66万门,增长29.5% ,新增移动电话基站32 个,目前全县拥有固定电话2.75户,移动电话1.77万户。水利方面,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城镇建设方面,县城人民南路改造全部完成,城北新区开发顺利推进。县城给水工程已争取国债投资700万元。县城巫水防洪河堤、儒林广场、县机关办公楼搬迁工程进展顺利。西岩、茅坪、五团、丹口等小城镇建设及白毛坪移民建镇均有新进展。城乡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4、经济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十五”期间,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大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生机。投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通过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民间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县域经济在所有制上基本形成以民营为主的发展格局。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先后取消了屠宰税、农林特产税、乡统筹和村提留,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配套进行了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5、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科技人员由2000年的4358人增加到4500人,增长3.3%,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高中普及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县高中入学率达48%,比2000年提高18.6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2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预防体系和重大疾病救治体系。县疾控中心大楼、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已建成竣工。广播电视光纤电视联网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保持95%以上,人口增长控制在“十五”计划目标以内。文化、体育、环保、国土、民政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物价涨幅总水平控制在4%以内,2005年农民人平纯收入达 1543元,年均增长6.6%,农村温饱线以下人口减少到7%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普及水平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4%、6.8%,比2000年提高31.8、5.1个百分点。摩托车在城镇基本上取代自行车成为家庭常用的代步工具。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十五”期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在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2005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370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4%、全省平均水平的50.8%。

  2、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

  3、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4、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

  5、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由于待遇、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本地人才难留住,外地人才难引进,造成高素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承上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城步,缩小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既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发展环境总体上对加快发展有利。一是我县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县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按照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较大,我县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扶贫攻坚战略,省里继续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为我县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三是邵怀高速公路及竹城公路将于“十一五”前期竣工,我县交通区位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挑战和机遇并存。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土地和能源供给偏紧,价格上涨,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其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品供过于求的矛盾不断加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县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加大。再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落后地区在人才、科技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奶业兴县、兴工强县”战略,着力推进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生态旅游,全面构建和谐城步、文明城步,实现全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努力把城步建设成为按人均发展水平的全省少数民族首富县和邵阳市前三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通过加快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小康城步、和谐城步打好物质基础,同时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加强科技创新,注重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4、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根据城步的资源优势和现在基础,培育壮大奶业、竹业、延季蔬菜、旅游业、小水电等支柱产业,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为此,“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等方面,着力实施四大战略:

  1、坚持奶业兴县战略。奶业已成为我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在全县财政税收和农民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奶业,通过发展奶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

  2、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化在三化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振兴县域经济,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工业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坚持开放带动战略。打开山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沿海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的梯次转移,着力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从而达到借梯上楼、借力发展的目的。

  4、坚持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使经济增长模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为确保我县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加快建设小康城步、和谐城步、文明城步,根据我县实际,确定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有较大改变,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按人均计算,县域经济实力迈入全市前列,成为全省少数民族首富县和奶业大县。

  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上,到201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95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突破2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7.03亿元;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增长3%以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投资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0:30。

  社会进步。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期末人口预计26.5万人左右。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100元左右。每年减少贫困人口0.4万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城镇登计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各类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80%,城镇绿化率达到30%,工业“三废”治理率达到90%,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50%,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巫水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三、主要任务

  (一)做好资源加工文章,推进工业化进程

  依托本县丰富的农林、矿产和水电资源,坚持民营为主、科技领先、开放带动的方针,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010年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9.7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 %。

  1、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继续做强以奶业为主的食品工业。支持亚华南山分公司在城步扩建奶制品生产线,开发配方奶粉、液态保鲜奶、发酵型酸牛奶等系列产品。2010年,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年产值10亿元。支持雪峰果业扩建果蔬罐头生产线。2010年达到年产5.8万吨各类罐头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5亿元。积极扶持邵阳科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发植物提取产品及生物制药产品。

  加快发展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重点抓好县南山纸业公司建设年产8000吨税务发票纸防伪水印卷筒纸生产线,三和木业扩建2.3万立方米齿接板生产线项目。林宏木业新建年产180万立方米高级竹木复合板生产线项目及鼎盛竹木年产600万块竹砧板生产线扩建项目,形成竹木加工产业链。

  大力开发以锰、硅矿为主的矿产工业。搞好锰矿、硫铁矿等矿藏的勘探开发,加强矿产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挥我县丰水期电力过剩,电价相对低廉的优势,适度发展工业硅、电解锰等产品。要认真参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铁合金企业环保、节能等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技术改造,实现清洁、优质、低耗、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积极发展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市场运作、有效利用”的方针,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小水电力开发,基本完成已批电站的建设。同时加快南山2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建设,搞好十里平坦、十万古田等风电场前期工作。2010年,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5万千瓦,风电20 万千瓦,年发电总量18亿千瓦时。

  2、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继续扶持亚华南山分公司、南山纸业公司、雪峰果业、三和木业、科源生物制药等企业通过兼并、改造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做强做大。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成十大标志性企业,其中:亚华南山分公司年产值达到10亿元,雪峰果业、南山纸业、科源生物制药、电力公司、兴城矿冶等企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三和木业、林宏木业、忠协公司、鼎盛竹业等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推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素质。规模以上企业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其中,“三A”企业达到50%以上。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重点抓好城北生态工业园建设,结合城北新区开发,建设园区主干道和建新路、机场路等五条园区道路,加大园区工业项目招商力度,五年引进农林产品加工项目16个以上,园区面积达到1.04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6家以上,2010年工业产值4.5亿元。

  4、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牢牢把握湘西地区开发突出产业开发的机遇,加快工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落实各项前期工作,搞好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项目引导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的申报争取工作,促进银企合作,并在用地、供电、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着力扶持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尽快建成发挥效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以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县山区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着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以延季无公害蔬菜为重点的经济作物,以笋竹林为重点的经济林,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体系。

  奶、肉产业。依托亚华乳业南山分公司,以南山牧场和S219沿线为重点,加快奶牛基地建设,奶牛基地乡镇发展到8 个。积极扶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场和专业户,加强品种改良和技术培训,推行机械化集中挤奶。加大草山开发力度,五年开发草山25万亩,人工种植牧草6.5万亩,发展肉牛养殖,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010年,奶牛存栏5万头,年产鲜奶 15万吨,肉牛存栏12 万头,年出栏肉牛8 万头。

  竹木产业。依托南山纸业、三和木业、三森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抓好笋竹林、速生林基地建设。五年开发高标准笋竹20 万亩,新扩楠竹 1 万亩,新造杉松速生林3万亩,抚育20 万亩,2010年达到年楠竹采伐500万根,木材采伐15万立方米,竹木加工产值3 亿元。

  果蔬产业。重点发展延季西红柿、南山萝卜、红茄等无公害蔬菜及迟速西瓜等农产品商品基地,创建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迟速西瓜2万亩。引导和扶持雪峰果业等企业开发果蔬罐头产品,年加工果蔬罐头1万吨,其他蔬菜加工产品3000吨,年产值 2亿元 。

  优质粮食产业。主攻高产优质和绿色粮食生产,推广优质杂交中稻、超级稻品种,优质中稻面积达到15万亩,超级稻10万亩,绿色杂粮2万亩,年生产优质稻1.5万吨, 绿色杂粮0.6万吨。

  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以村、以乡为单位建立农业专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和省实施中部崛起、扶贫攻坚、湘西地区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讯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3、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文化健康素质。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组织实施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加快乡镇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4、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建设文明村镇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村规划管理,五年内完成所有中心集镇和小康示范村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村容卫生面貌。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有序推进新兴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到26%以上。

  1、突出发展旅游业

  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南山牧场草原风光、长安营古城遗址与大寨民俗风情村、桃林苗族风情村、两江峡谷风光带、白云洞、白云湖等景区景点。围绕“绿色生态、民族风情”主题,加强景区公路和接待设施建设,提升景点品位。积极争取两江峡谷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并为申报省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造条件。抓好利济门、蓝玉故里、长安营古城遗址等人文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挖掘旅游开发潜力。

  发展旅游产业。按照“吃、住、游、行、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宾馆、饭店的升级改造。建设湘中儒林大酒店,抓好旅游商品开发,进一步提升购物环境,繁荣文化市场,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产业集群,促进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与广西桂林旅游区、~山风景名胜区的对接与协调,构建桂林至南山、~山至南山旅游大循环。积极扶持县内旅行社发展,大力开发长沙、邵阳、桂林及周边客源市场。2010年,力争全县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5万人次,年均递增15%。

  2、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一是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运输、储藏、加工、销售设施,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深化金融改革,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保险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三是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工商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形成生产服务体系。

  3、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套、代理制、电子商务等为主要特征的现化流通方式。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中心,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场,引导连锁店、超市向农村延伸,建设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

  4、有序推进房地产业、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培育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大力发展住房按揭、担保等金融服务,促进住房消费。

  把发展社区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继续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家政、养老、托幼、文化、健身、代办代理及社区就业中介等社区服务业。争取“十一五”全县80%的社区都建成一家规模适当、功能较全、服务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 万人。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构建便捷的公路网络。重点抓好S219省道等主干公路建设,2007年前,竹城公路城步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竣工。争取S219下边溪至贝子河段二级公路扩改、茅坪至黄皮坳三级公路扩改、S319城步茶山坳至绥宁关峡三级公路等扩改工程立项开工。完成蓬洞至十万古田、威溪至浆坪公路续建工程,建设长安营至平定塘、白水头至尾江等省际乡镇连接公路。县到乡公路砂改油148.5公里。新建村道(农村通达工程)340.7公里,改造村道(农村通畅工程)524.4公里。2010年,全县所有的乡镇通油路,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建设西岩等乡镇客运站,发展农村客运,达到80%的建制村通班车。

  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继续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增强电力综合保障能力。新建县城220千伏,威溪、丹口、杨梅坳、兰蓉等4个35千伏变电站,扩建或新建城北、汀坪、羊石、白毛坪110千伏变电站,新建220千伏线路85公里,110千伏线路88公里,35千伏线路60 公里,10千伏线路150 公里,0.4千伏线路320公里。

  建立有效的水利灌溉防洪体系。抓好以节水为中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西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搞好病险水库防洪保安和续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2010年总灌溉面积达到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2万亩。抓好县城及重点乡镇防洪河堤工程建设,使县城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一般乡镇达到能防御 10年一遇洪水标准。抓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村镇供水工程,完成3个干旱死角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3200人饮水困难。完成28个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使3.5万人用上自来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7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体系。继续抓好通信能力的扩容提质,扩大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电脑普及率,实现光纤网到村,村村通移动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2010年,程控电话交换容量5.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6万户,宽带用户0.4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8%,宽带普及率达到1.68%。

  电信公司新建和改造农村56个模块局,新增电话交换容量16128线,宽带网容量1088线,新增电缆3800线对公里,光缆52.2公里,完成县城通信管线入地改造工程。移动公司新建移动电话基站24个,联通公司新建移动电话基站26个。积极推行电话、互联网和电视宽带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政府政务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建立和完善金农、金税、金财、金盾、教育、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引导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搞好城镇规划和建设,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振兴城区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2010城镇率由22%提高到30%,2020年达到45%左右。

  1、高起点制订城镇规划,完善城镇体系。根据我县经济区划和交通条件,科学界定城镇特色定位,合理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县城儒林镇到2010年规划人口7万人,2020年规划人口10万人。交通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的西岩镇、茅坪镇、丹口镇、五团镇按1万人口规划,依托南山牧场把南山大坪建城南山镇,利用移民建镇的契机,实施白毛坪撤乡建镇。到2010年建制镇总数由现有的5个增加到7个,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沿S219干线纵向分布的城镇体系。同时,加快编制县城及乡级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2、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按照建设旅游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加快县城城北新区“三纵九横”城市路网建设,拉通环城西路、环城东路,完善城北路网,形成以人民路为主干,以城东路、城西路为两翼,横向主次道路与纵向干通交接互通的城市道路网络。完成县城3万吨给水工程,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增建垃圾中转站、社区公厕等环卫设施。抓好城区道路两旁绿化、亮化。完成城南公园及巫水沿河路风光带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乡级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五团、丹口、白毛坪自来水厂,扩大西岩、茅坪镇供水能力,搞好集镇主干道路硬化及沿街下水道、绿化、亮化配套建设,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

  3、发展城镇产业,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切实搞好城镇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优化城镇商业服务业网点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4、鼓励农民进城,提高城镇化水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对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保留其在原村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六)搞好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道路沿线,溪河沿岸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公益林,对已经界定的7.2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实行财政补助的政策。全面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万公顷。加快矿区损毁土地复垦、恢复利用和绿化及废水、废物的综合治理。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80%左右,

  抓好农村能源开发。大力推广沼气、水电等清洁能源,减少薪柴采伐。到2010年,全县共推广上流式浮罩沼气池1万口,普及率达到18%左右。推广以电代燃2万户,普及率35 %左右。

  切实搞好环境整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重点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将县城水泥厂按期迁出城外。对新办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改善县城环境质量。2010年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10亿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80%以上。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巫水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充分利用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白云水库移民经济开发等项目建设的契机,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村寨的贫困人口,逐步搬迁到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实现异地脱贫。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工作,促进外出务工和就业,提高贫困人口主动性迁移能力。

  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认真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严格依照全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和鼓励矿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回收水平。全面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十一五”期间全县耕地总量保持15025.5公顷以上。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引导企业开展以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行以村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落实各项节育措施,努力保持低生育水平。同时,积极开展生育保健,提高人口质量,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2010年全县计划生育率保持95%以上,总人口控制在26.5万人以内。

  (七)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施科教领先方针,加强科技引进、推广和普及工作,积极开展与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技术改造,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业竞争力。重点抓好奶牛、菜牛、牲猪品改、超级杂交水稻推广、企业新产品开发等项目,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力争使每户农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

  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到2010年,小学由现有的231所,调整为180所,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99%以上,初中由现有的31所调整为15所左右,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97%以上,支持县一中创建省示范性高中、县二中创建市示范性高中、职业中学创建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和湘西南扶贫培训中心。到2010年县高中阶段在校学生达到6000人,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达到80%以上。抓好以乡镇中心完小和县乡中学为重点的中小学危房改造,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4.1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每个乡镇改造或新建一所寄宿制小学和一所寄宿制初中。逐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继续坚持 “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抓好县职业中学创建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和县就业培训中心创建省示范性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项目开发,积极开展面向农村专业户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职业技术水平。

  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成5所乡镇卫生院、7所乡镇一般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新建县中医院住院楼和县妇幼保健院业务楼。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及食品药品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和特困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10年,全县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繁荣文化、广播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广播电视中心,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图书馆标准,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具有书报、广播、体育、群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成立县民族歌舞团,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抢救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规范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活动之乡。

  深入开展以农村群众体育、城镇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十一五”期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35%,认真施行《奥运争光计划》,抓好业余体校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以羽毛球、田径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着力提升我县竟技体育水平。

  重视档案工作,狠抓档案馆库现代化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县级档案馆建设标准,新建县档案馆大楼,搞好档案编研和利用服务工作,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制化建设、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档案事业体系。

  (八)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实行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养老、失业、医疗三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8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农村医疗、计划生育保险,为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国家对低收入家庭在住房、用电、用水、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的收费减免政策,做好农村救灾救济工作,确保生活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抓好村民自治、老龄、优抚、救灾等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90个特困村为重点,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战略,帮助贫困村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一执政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统一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把“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深化各项改革。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乡镇机构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精减人员编制,减轻财政负担。规范实行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财政、税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扩大招商引资。拓宽招商领域,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创新招商方式,除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外,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招商,使招商活动经常化、动态化。充分发挥外地城步籍人士的桥梁作用,广交客商。突出招商重点,着力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培育大产业、大企业。继续做好对外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实行招商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4、重视人才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定期选派一批优秀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和发达地区企事业机关单位深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招聘、特聘等措施,引进一批高级专业人才来城步创业;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急需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专业人才的在职培训;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改进人才选拔使用办法,严格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原则;建立和健全人才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继续搞好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目标管理和考核,落实有关奖励政策。

  做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建立人才奖励基金。深化人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培育人才市场。

  5、狠抓项目建设。贯彻“项目立县”的方针,着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对改善建设条件、增强产业素质有重要作用的重大项目,重点抓好两条主干公路(城贝公路、茅黄公路)、两大电力开发工程(南山风电、水电)、两大电网工程(110千伏主网升级改造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两大基地建设(湘西南扶贫培训基地、中国生态体育基地)、两所示范性高中(县一中、县二中)、工业园区、城北路网、5万头奶牛基地、西岩中型灌区、旅游开发等十大重点工程。对重点建设项目,要明确项目法人,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同时,对重点项目融资、用地、水电供应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6、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鼓励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新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严厉查处“三乱”行为,改善政务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确保安全生产。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方财政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财政局

  一、“十五”财政规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财政各项规划指标全面完成,全县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5868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931万元,年均增长13.24%。

  财政改革成效显著。2001年通过工资发放改革,采取财政统发工资制,使多年拖欠干部职工工资的问题得以解决,确保干部职工能按月及时领到工资;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在管理制度与理论上取得了突破。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建立了乡镇财政信息网络,并于2004年开始面向种粮农民实行财政补贴,实现了国家对农民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

  二、现状分析

  一是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不大,非税收入比例偏高。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613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3327万元,占收入的54.27%;非税收入2803万元(含基金收入),占收入的45.73%。

  二是税收收入结构不合理,且增长乏力。增值税地方部分2005年完成1335万元,占全年地方收入中税收收入的40%;营业税完成1142万元,占全年地方收入税收收入的34%;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只占全年收入的26%。

  三是随着国家进一步规范管理,治理经济环境,各种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将逐步取消和调整,非税收入将呈逐步下降趋势。

  财政支出现状:一是支出仍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2005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23387万元,而县级收入只有6130万元,其余均为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73.79%。

  二是仍为吃饭财政,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搞基本建设,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

  三、财政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0年,将是我县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对湘西地区的开发,将使我县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的地方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势必为财政增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财政收支矛盾在一段时期内仍然难以缓解,县乡两级财政负债依然沉重,而且会增加,同时,财政必须逐步增加对“三农”和社会保障及社会公共福利方面的支出,这为县财政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优势,全面规划,实现财政向公共财政的成功转型,使县级财政逐步走出困境,将是十一五财政发展的重点。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奶业兴县,工业强县,着力提兴产业的工作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强化财税管理,加强财源建设深化财税改革,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城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006年至2010年我县地方财政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一是打造质量型财政: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和优化税源结构,夯实财政收入基础,增加可用财力。

  二是建设效益型财政:科学合理地分配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是坚持平衡型财政:始终坚持量入为出,不作赤字预算。

  四是建设法制型财政: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

  3、具体的奋斗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总收入(含上划两税和上划所得税不含基金)平均递增10%以上,到2010年年底,力争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95万元,年均增长10%,上划中央两税8444万元,年均增长10%,上划所得税1034万元,年均增长10%。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年均上升2个百分点,到2010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9%。使财政收入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2)财政支出目标:

  财政支出坚持量入为出不打赤字预算,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卫生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确保以上支出增长比例与财政收入增长比例持平。

  (3)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

  公共财政框架建设以规范财政支出为重点,通过法制手段,逐步降低财政对生产性领域的支出比例,使县财政真正成为只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政。

  财政预算体制进一步规范,到2010年,初步形成适合我县县情的部门预算体制,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通过金财工程建设,全县的财政收支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增强对财政性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发展壮大乡镇财政实力。“十一”五期间,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乡镇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乡镇财政的实力,乡镇消赤减债80%,并不再有新的负债使乡镇财政逐步走出困境。

  4、完成财政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措施

  1、财政收入仍是财政工作的重点。一是财税部门应不断改进收入的征管手段,在强化依法征管的同时,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征管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征收管理的效率,二是加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优化税收征收环境。

  2、探索新形势下财政对财源建设的支持方式。一是将政策扶持作为财政调控企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出台地方性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二是财政性资金在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投入将以贷款贴息为主。财政性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充分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财源项目上,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三是用完善的奖励机制支持企业创建品牌;四是树立服务也是投入的观念,通过强化服务,来弥补财力投入上的不足,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

  3、增强公共财政观念。大力压缩行政性支出,用经济的手段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财政支出要向事关全县发展的公益性事业、群众生活、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项目倾斜,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城步苗族自治县工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工业局

  一、发展目标和战略

  1、2006-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到2010年达到9亿元。

  2、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45%,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

  3、2010年实现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亿元的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家,规模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市第二位。

  二、发展战略

  我县工业发展的总体战备是“资源导向、龙头拉动、民营为主、科技促进”。

  1、大力保护和培育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兴工战略。突出以奶业为主的食品工业,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以水电开发为主的电力工业和以冶炼为主的矿产工业。通过5年努力,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林产工业过2亿元,电力工业和矿业工业过3亿元。同时加大优势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笋竹林、马尾松和速生杉基地建设,加大草山开发和奶牛养殖力度,逐步减少乃至杜绝原材、原矿的直接出口。

  2、大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规模兴工战略。突出扶持亚华南山分公司,使其产值规模过10亿元,同时重点扶持纸业公司、雪丰果业、三和木业、科源生物和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使这5家企业的产值规模突破1亿元,达到规模兴工的战略需求。

  3、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民营兴工战略。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的有关精神,我县除电力供应和邮政、电信等行业保留公有制主体地位外,其他行业和企业全部实施以民营为主体的发展方向。在全面完成县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民营化改革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出台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扶持一批民营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民营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格局。

  4、大力培植工业人才,实施人才兴工战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城步的工业就不可能有长足的、稳固的发展。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们要把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企业人才培训班,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外地参观、考察和学习等各种手段,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责任、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和管理技术人才。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技兴工战略。确定亚华南山分公司、科源生物、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扶持企业。在政策上优惠和技术、信息、人才引进服务上重点向这几家企业倾斜。通过提高这些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使我县资源加工的附加值和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二、重点产业规划

  2006-2010年我县确定食品、造纸、竹木加工、冶金、建材、生物制品和水电开发等7大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着力抓好以上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我县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一)食品工业

  1、战略:突出发展以奶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业,重点加大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食品工业“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2、目标: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奶制品企业进入全国前三强,罐头生产企业进入全国前10强。

  3、重点发展产品:奶粉、液态奶、罐头食品、山野菜系列产品等。

  4、重点扶持企业:亚华乳业南山绿色食品开发公司、湖南雪峰果业有限公司、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配套5万亩畜牧生产基地建设;2万吨奶粉生产线扩建,3万吨液态奶生产线扩建;1000吨干薇菜精加工生产线建设;3万亩果蔬原料种植基地建设;8000吨鲜蔬菜、山野菜加工生产线建设;500吨红色素生产线建设;2万吨冷库建设;5万亩延季蔬菜种植基地建设。

  6、配套措施:

  (1)2006-2010年每年开发草山1万亩,发展奶牛1万头,到2010年,完成草山开发改良5万亩,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

  (2)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发展1万亩果蔬罐头基地,其中柑桔1万亩,菖头4000亩,食用菌3000亩,辣椒3000亩,竹笋基地3万亩。

  (3)发展无公害延季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其中西红柿3万亩,其他品种合计2万亩。

  (二)造纸工业

  1、战略:立足竹木资源壮大自制桨规模,突出发展防伪发票纸为重点的特种纸产品,并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

  2、目标: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4亿元,普通税务发票防伪纸的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到40%。

  3、重点发展产品:防伪卷筒水印普通发票纸,无碳复写纸,特种防伪系列纸品。

  4、重点扶持企业:城步纸业有限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5万吨自制桨及碱回收工程技改项目;8000吨卷筒防伪发票纸技改工程项目;1万吨无碳复写纸技改工程项目;2万吨文化用纸技改工程项目;1000吨高档拷贝纸技改工程项目;8000吨特种防伪纸技改工程项目。

  6、配套措施

  (1)加快木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利用国家和省湘西开发的有关扶持政策,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今后10年内,每年发展楠竹和马尾松原料基地2万亩。

  (2)完成白缪洲电站4300千瓦的技改工程,提高企业的自供电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3)通过破产改制和靠大靠强从根本上解决纸业公司的体制问题和主体问题。

  (三)竹木加工业

  1、战略:努力保护和培育竹木资源,严格控制原木原竹出口,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建立产业配套体系。

  2、目标:2010年竹木加工总产值过2亿元。

  3、重点发展产品:高级竹木复合板,细木工板,竹胶板,高档竹、木地板,竹砧板。

  4、重点扶持企业: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鼎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林宏木业有限公司、三森木业有限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新建高级竹木复合板项目;新建竹篾帘复合板项目;细木工板扩建项目;竹砧板扩建项目;新建高档竹地板项目。

  6、配套措施

  (1)加快楠竹木和马尾松三大原料基地建设步伐。2010年形成年产楠竹400万根,年产杉、松木10万立方米的原料供应能力。

  (2)加强林政管理,规模竹木市场的经营秩序,通过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逐步减少最终杜绝竹木原料的直接出口。

  (3)规模竹木加工的产业布局和行业管理。通过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促使一批规模小、设备差、材料综合利用率低的加工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把全县的竹木加工企业控制在30家之内,年消耗楠竹和木材量控制在400万根的10万立方米之内,新增竹木加工企业全部进园区。

  (四)冶金工业

  1、战略:以充分利用水电资源为出发点,结合我县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工业硅和电解锰两大系列产品,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加快冶炼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形成资源与环保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2、目标:2010年产值达到1.5亿元。

  3、重点发展产品:工业硅、电解锰。

  4、重点扶持企业:兴城矿业有限公司、南山矿业有限公司、东煌冶金有限公司、长炜冶炼有限公司、汀坪锰铁有限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三台6300KVA和一台8000KVA冶炼炉技改项目;硫铁矿深度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新建电解锰项目。

  6、配套措施

  (1)控制冶炼企业的发展规模,规范冶炼企业的区域布局。全县冶炼炉的总装机规模控制在12万KVA之内。冶炼企业布局在儒林、丹口、白毛坪、汀坪和茅坪五个行政区内,每个区的装机不超过2.5万KVA。

  (2)加快电网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冶炼企业的电力供应,确保冶炼企业每年开炉生产时间达到8个月以上。

  (五)建材工业

  1、战略:利用本地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和水电资源,突出发展水泥及其制品。结合我县的水泥市场需求和有效辐射半径市场需求总量确定水泥生产规模。

  2、目标:2010年水泥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

  3、重点发展产品:水泥

  4、重点扶持企业:城步吉龙建材有限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年产20万吨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

  6、配套措施:县内两家水泥生产企业整合为一家,并把地处县城的吉龙建材公司整体搬迁出去。

  (六)生物制品工业

  1、战略:利用我县丰富的植物资源,大力发展植物资源深加工。通过扶持生物制品龙头企业和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形成植物资源深度开发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目标:2010年产值达到1.5亿元。

  3、重点发展产品:青蒿、罗汉果、银杏等一系列植物提取物和高纯单体。

  4、重点扶持企业:湖南科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5、重点建设项目:湘西南山区植物资源深度开发项目。

  6、配套措施

  (1)加快药材基地建设步伐。2010年发展罗汉果种植面积1万亩,青蒿种植面积2万亩,其他药材种植面积2万亩。

  (2)建立有效人才引入机制,为科源公司引进并留住一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七)电力工业

  1、战略:积极推进小水电开发进度,稳健推进风能发电开发,加大电网改造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我县电力与华中及华南的双重并网。

  2、目标:2010年产值达到1.8亿元。

  3、重点开发产品:小水电。

  4、重点扶持企业:巫水公司、电力公司、美景电力忠协水电、环保能源。

  5、重点建设项目:大洲电站、候家寨电站、沉江渡电站扩容、涡洞电站、六马电站、老寨电站、南山风能开发、苏家湾电站、南桂电站的建设,四个11万伏变电站和两个22万伏变电站建设项目。

  6、配套措施

  (1)加强统筹规划和部门协调,实现水电开发与电网改造及冶金工业的发展同步。

  (2)稳妥推进电力公司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我县电网改造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发展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一是牢固树立工业发展观念。城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发展本县工业,以工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牢固树立产业发展观念。城步的开发,主要是“靠实业兴帮、靠产业扶贫",而不是搞直接输血和全面扶贫,通过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使城步走上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三是牢固树立企业主体观念。企业是城步开发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和体现企业主力军的作用,政府主要是为企业重点引导、重点服务、重点指导,重点协调。四是牢固树立开放观念。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各种政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借助外力提升经济实力。

  2、强化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政府不仅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而且还通过制定其他相关的优惠政策、开放政策来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交往,为城步企业的外向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3、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改变作风,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大力推广“一站式”、“一个窗口”的服务方式,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规范,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4、推行各种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优惠支持。(1)落实已有税收优惠政策。a.严格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自治县,外商投资等有关优惠政策;b.对进行技改、购买国产设备的各类企业,按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c.对引进技术和进口加工设备的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d.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全额税前扣除,年增长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e.对民族地区新办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连续3年免征所得税,再减半征收2年所得税。(2)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矿产项目,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探矿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人投资勘查获得矿产地后,可依法获得采矿权。允许将勘查费用计入递延资产,在开采阶段分期摊销。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3)提高用地报批效率。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国土部门提前介入,加快用地审批速度,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对属省批准的建设用地,在上报合格材料后1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5、牢固树立人才观念,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①允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来我县兼职兴办科技企业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活动。②对来我县的各类人才实行来去自由政策,其人事档案由本人自主选择。③对来我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财政补贴。

  6、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城步投资环境较差,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它大大地制约我县工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城步的开放开发,推进其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步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构筑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加大投入,集中扶持

  1、加入财政投入。①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全省湘西开发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求得省湘西开发专项资金的重点扶持。②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我县重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

  2、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协作,推进银企合作洽谈,鼓励金融机构介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进行项目评估,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根据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延长贷款期限的规定,积极帮助企业申请长期贷款。

  3、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

  (三)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1、放宽投资方式和区域限制;

  2、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3、加大对外来投资的鼓励力度;

  4、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

  5、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第二、以大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薪酬制度和用人机制。第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五)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实现聚集发展

  坚持从我县实际出发,以县城北开发区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载体,通过集中布局,规模化经营,提高我县城北工业园区的发展规模、档次和水平,推动我县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一、加强园区产业化规划,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食品工业两大产业为重点,培植园区产业集群。

  第二、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的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创品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切实打造园区的软硬环境,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适宜于企业创业发展,能把企业引进来,留得住的园区。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园区现代化,以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的要求。要进一步搞好相关配套服务,加强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帮助做好单个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工业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1、积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好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巨大市场容量、具有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2、大力提倡清洁生产。要避免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对资源的过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下决心关闭一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努力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北生态工业园区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工业园区建设指挥部

  前 言

  “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经济竞争包括能源、科技、人才、信息竞争日趋激烈。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科技型、创新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90年代兴起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寻求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态工业园区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也将是我国继过去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

  按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结合本县发展实际制订城北生态工业园“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城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背景、现状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面积2647平方公里,现有26万人口。城步属亚热带山地气候,气温适宜,雨量充沛,资源丰

  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之一。全县森林面积3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68%,活立木蓄积量766万立方米,楠竹面积32万亩,总蓄积量为3962万根;水能蕴藏量中可开发利用的达20万千瓦时,是湖南省人平水能的四倍多;草山肥沃辽阔,总面积154万公亩,其中八十里大南山有集中连片草山17.8万亩,依托草山资源,城步县已建成湖南省牧业大县,奶牛发展到1.1万头;薇菜、蕨菜、竹笋、葛粉等山野植物食品资源也十分丰富,年产量达8000吨以上;延季蔬菜开发势头喜人,全县10个乡镇除海拔较低的乡镇外,全部开发了延季蔬菜,发展基地村62个。共种植高山延季蔬菜3.5万亩,主要品种有番茄、红茄、萝卜、四季豆等。

  “十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工业富县、招商活县、环境兴县”的战略,实施“突出交通夯基础、围绕奶业建牧县、竹业旅游强支柱、狠抓工业壮财源、扩城兴商畅流通、宽松环境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奶业、竹木业、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和延季无公害蔬菜、小水电开发两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较大成就。“十五”计划头四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22%。200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3.52亿元,比2000年增长166.5%,年均增长34.8%,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1.1%提高为33.7%。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长期以来,由于诸方面因素,我县经济发展还存在的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总量比较低。2004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57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43.5%,全省水平的50.16%。二是产业结构还不合理。2004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32.19%、39.19%、29.38%,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三是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但同样我县经济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县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低,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要素供应比较充足,成本优势明显。工业化、城市化提升空间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二是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持措施,省里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将我县纳入大湘西开发范围,要求每一个县市区政府办好1个工业园区。市里提出了“兴工强市”的发展战略,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文明考核中。县委九届二次全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要集中力量办好工业园区,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邵怀高速公路及竹城公路已破土动工,2006年可建成通车。连结旅游城市桂林的城贝公路也即将动工建设。这两年的主干道建设将使我县交通区位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这些有利因素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我县“三化”进程,实现全省少数民族首富县,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北生态工业园位于县城城北新区,南起诸葛路,北至对门山,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工业园的功能分区可概括为“一轴两片八大区”。“一轴”指S219线(园区主干道),是园区用地开发的主轴线,同时也是主要的绿化景观轴线。“两片”指以S219为界形成的两大用地板块,西片为工业用地,东片为配套的生活、办公、商业用地。 “八大区”是指西片四区即林产品加工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生物高科与其它加工业区、仓储物流区;东片四区即配套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商业服务区、村民安置区。园区建设自2004年初正式启动以来,我们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至目前止,已完成可行性分析和总体规划。园区主干道基本拉通,机场路已建成通车,建新路正加紧建设中,前期供水、供电工程已投入使用。引进投资项目3个,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人民币,其中林宏木业公司投资开发的年产3万立方米的竹木复合板项目将于年内实现竣工试产;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投资开发的延季蔬菜加工项目正在进行场地平整;一蝶竹业公司投资开发的1万立方米竹胶板项目征地工作已经启动。整个园区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城北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突出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的操作办法,以湘西地区开发

  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园区建设为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县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招商开发原则。坚持用市场法则,全力实施项目带动,走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招商开发的园区发展之路。园区招商应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展开,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产品研发和项目包装,实现项目引进和开发的同步进行。

  2、集约开发原则。坚持集约开发、高效利用,决不可急功近利,上一些低档次、低效益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要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为主要形式,提高开发的集中度,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提高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3、生态效率原则。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

  4、区域发展原则。坚持园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园区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就业安排、综合教育、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社区和城市建设。要通过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北新区的发展,使县城建设逐步实现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协调发展。

  5、改革创新原则。工业园区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坚持科学发展观,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僵化、陈旧,不适应园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工业园

  区的先进性和创造力。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城北生态工业园发展目标: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运行机制创新高效,生态建设环保规范,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经济发展卓有成效。

  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功能开发目标

  工业园分两期建设:

  2004年至2005年——筹建期

  2006年至2010年——一期建设(“十一五”规划期)

  2011年至2015年——二期建设(“十二五”规划期)

  第一期建设规模1.04平方公里,以林产品加工区、绿色食品加工区、道路及配套工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建设为主,并开发与之人口规划配套的公共服务、居住用地等。(详见附表一)

  (1)林产品加工区部分入园企业建设

  (2)绿色食品加工区部分入园企业建设

  (3)主要道路建设

  (4)输配水管道建设

  (5)排污管渠道建设

  (6)供配电网络建设

  (7)配套住宅与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8)管委会建设

  第二期建设规模1.04平方公里,重点开发高新技术区、商贸服务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工业园区总体建园目标。

  2、产业发展目标

  园区产业发展目标: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加工企业,逐步形成竹木加工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竹木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板材、家具、工艺品等项目。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延季蔬菜、乳制品、山野菜以及其它农副产品项目。

  3、基础建设目标

  根据园区总体规划和项目开发进度,“十一五”期间完成场地平整及土石方工程1301204立方米;小区道路建设135663平方米;小区给水管道建设6724 米;小区排水排污管道建设18713米;小区供电及照明建设25575米;通信管道8350米;绿化工程34340米;行政设施39460平方米。(详见附表三)。

  4、生态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园区生态建设目标: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率、工业废物(渣)处置率)达到县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资源重复利用率(水资源、原材料、能源重复利用率)较园区外企业有显著提高;生态建设指标(景观设计、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符合园区总体规划。

  5、招商引资目标

  “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引进投资500—1000万元的项目7个以上,1000—2000万元的投资项目5个以上,2000万元上以的投资项目4个以上。至2010年,园区累计引进投资项目16个以上,引进投资2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8家,引进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4家,其他企业4家。(详见附表二)

  6、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按2005年价格计算,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0万元,其中实现工业总产值45000万元,园区GDP年均增

  长33%,上交税费总额2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详见附表二)

  7、资金投入目标

  根据测算,城北生态工业园总投资25930.53万元,其中一期建设投资15147.72万元。平均每年完成投资3029.54万元。资金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政府自筹资金1747.83万元作为园区资本金注入;二是土地开发回收款24423.67万元,根据项目开发回款情况逐年安排到位。(一期工程投资估算详见附表三)。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园区运作体系。

  1、强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园区运作机制、决策机制,完善“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制”、“部门责任督导制"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指挥部的领导机制。按照“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原则,落实园区常设机构。

  2、优化运作程序。按照“集中办公、全程代理、优化环节、减免费用”的原则建立健全园区项目“快速审批通道”。整合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综合执法和公共秩序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设立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将园区大量事务性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如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和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3、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用人方式上,园区干部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新进工业园的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录用机制。对领导职位和重要岗位,引入竞争机制,选优用优;在服务上,要“以人为本”,树立“便捷、周到、诚信、廉洁”的服务理念,建立精干、高效的服务体系;在财政管理上,要建立园区独立的财政体系,实行收支预算、管理规范,集中支付、严格监督;在工程建设上,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业主管理制等。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交通系统。

  (1)路网系统

  园区道路网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建设,“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宽70米,长3600米的园区主干道(包括两边的绿化带、辅道、人行道)和诸葛路、建新路、新城路、机场路、竹丝路等5条24米宽次干线建设,实现园区“一纵五横”的骨干路网布局。各区块间的支线路根据区项目开发进度及规划要求建设。

  (2)交通设施。

  在西片工业区中部布置一停车场,在行政办公区和商业中心各规划一处机动车集中停车场地。加油站结合洗车场布置于城市出入口路段,公交站场结合城市公交系统统一规划布置,沿主要干道深入到各功能区内部。

  2、给排水及排污系统。

  (1)给水系统。

  按照总体规划,园区一期生活用水量为14816.5M3/d(见附表一)。消防用水量,一次灭火用水量为30L/S,同时灭火用水量为30L/S。要加快县第二水厂建设,建立园区供水专线,提高园区供水质量,保证园区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2007年前完成园区排污主管线(DN600和DN500管)和排水主管线(DN1200、DN1000和DN800管)铺设。

  (4)排水排污系统。

  规划区排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采用合流制排放,经化粪池处理排入市政排水管网,工业废水经初步处理,达到环保要求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电力、通讯系统。

  电力、通讯及广播电视等主干管线在2006年按照园区总体规划要求沿园区主干道架设到位。变配电所、电信模块局按照园区发展状况和园区企业需求建设。

  4、场地平整工程。

  2006至2007年完成一期建设范围林产品加工区内工业用地的征用和场地平整工程,完成商业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及行政办公区约100亩的开发。2008至2010年完成一期建设范围内绿色食品加工区内工业用地的征用和场地平整工程,完成一期商业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及村民安置生活区的开发。

  (三)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1、搞好项目包装。围绕资源优势做文章。重点做好园区基础设施、细木工板、竹胶板、延季蔬菜、乳制品、山野菜等其它绿色食品的包装和推介工作。

  2、建设网络招商平台。开通园区招商信息网,加强园区与外界的联系。实现招商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3、革新招商手段。结合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用3-5年时间,逐步将老城区内符合园区准入条件的企业,引导进入园区相关产业区发展,实现土地的集约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对新办资源加工型企业符合条件的原则上要进入园区。限制小规模企业和资源浪费型企业的发展,禁止原木、原竹出口,确保规模企业的资源供应。

  (四)提升园区产业化水平。

  1、加强产业项目的研发。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的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工作。建立园区项目创新机制,为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十一五”期间内,建设好1个“产业项目孵化区”,鼓励新项目、新技术的进入孵化区发展。

  2、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每个产业区内选择2-3家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作为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从重点项目申报、专项经费安排、融资信贷推荐、技术咨询服务、人员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扶持。近期重点抓好林宏木业新建3万立方米高级竹木复合板生产线项目、一蝶竹业1万立方米竹胶板扩改项目以及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1000吨冷藏库建设和延季蔬菜的加工项目,争取在2006年前竣工投产。在“十一五”期末,林宏木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要达到4000万元以上,一蝶竹业有限公司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年产值(技工贸总收入)3000万元以上。

  3、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和市场的拓展。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笋竹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延季蔬菜基地、奶牛基地和山野菜基地。加快园区企业信息网络建设和物流、仓储建设,扶持建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林产品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帮助企业搞好市场开拓。

  (五)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1、环境保护。

  园区内部环境主要是工业生产、仓储、加工等对环境的污染,其中重点是空气、水体、噪音等的防治。

  (1)园区企业的锅炉燃烧燃料采用含硫低的二类或更优烟煤,并设烟尘净化设备对烟气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2)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入城市下水管网,工业废水要求各排放单位进行相应处理达标后排放。“十一五”期间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争取在“十二五”初期上马建设。

  (3)建好工业区与行政办公区及生活区之间的绿化防护隔离带,以达到吸尘和降噪目的。

  2、资源节约。

  按照“减量、再用、循环”和“减量第一”的原则严把企业准入关,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鼓励资源利用少,清洁生产能力强,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可重复利用资源的项目和技术进入园区。探索园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企业间产品共享和资源共生,形成产业生态链。

  3、社区建设。

  (1)重点支持被征地村组发展公益事业,建立健全辖区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部分被征地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

  (2)园区企业用工应坚持被征地群众优先的原则。多渠道做好被征地群众的安置工作,维护被征地群众的利益。

  (3)加强园区综合治理以及体育、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园区内良好的发展氛围和治安环境,实现园区建设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

  四、政策支持措施

  由于我县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园区基础建设严重滞后,运行机制不完善,土地开发问题多,项目引进难度大,必须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措施,才能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认识。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特别是工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程来抓,从项目、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保证园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明确管理职能。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县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依法授予工业园管委会县级同等管理及审批权限,管委会实行“一个窗口”行使管理职权。

  3、强化部门责任。建立年度考核制,将相关部门责任纳入文明考核中,确保园区建设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

  1、建立工业园区建设基金。按照工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目标,从县财政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预算作为园区建设资金。

  2、实行“放水养鱼”。园区所实现的土地转让收入归园区支配使用。区内企业所实现的财税收入(本级财政的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园区,后两年50%返还园区,作为园区滚动发展资金。

  3、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项目配套资金和园区发展资金。

  (三)实行政策倾斜。

  1、土地政策。要尽快完成园区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整个园区报批提供条件。对园区用地指标实行优先安排,保证项目用地。按照集约建设、节约用地的用地原则,完善土地开发模式。

  2、税费政策。利用少数民族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湘西地

  区开发县的有利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税费优惠政策。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各部门利益,健全运作机制,保障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

  3、要素政策。在资源分配、能源供应、技术支持、就业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园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促进园区和企业的做强、做大。

  (四)严格实施园区规划。

  1、严把项目准入关。杜绝不符合园区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入园。

  2、严把规划审批关。加强入园区项目的选址、规划的审批和在建工程监督管理。做到依法建设、安全生产。同时对涉及到园区规划而又由其他部门负责的工程,也应严格遵守园区的总体规划。在部门规划与园区规划不相符时,以园区规划为准作调整。

  3、严格执行总体规划的修改程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现实原因或特殊要求,确需要变更规划用地性质的,按《城步苗族自治县城北生态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章第2.02条执行。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局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成就。种植业总产值现(2004年底)已达到3.3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2.45%。其中粮食总产8.38万吨,优质稻比重占70%以上,延季蔬菜总产13.25万吨,产值达到1.1亿元,经济作物总产6万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种植业收入使全县农民人平获收入780余元。粮食生产基本得以稳定,延季蔬菜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重点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明显改善,到2004年,全县已获得绿色食品证书9个(其中南山系列8个,延季蔬菜1个),无公害食品证书5个(蔬菜),绿色产地认定面积3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万亩。

  2、存在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如农田排灌渠及山塘水库都还是60年代末修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2/3的农民不会正确使用农药,1/3的农民无法正确按照技术资料进行田间操作;三是大部分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支持不够;四是农业科研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阻碍了部分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推广、普及;五是经济作物发展水平较低,种植分散。六是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营销手段落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品质品位为重点,充分利用我县地理环境和农村劳动力的优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延季蔬菜的生产规模,提高经济作物的生产水平,加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培育力度,增强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一乡一品”和“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立体格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总体目标

  按5%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种植业总产值预期突破5.5亿元。一是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总产力争达到9.5万吨,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平均单产突破800公斤,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杂粮生产,建立绿色杂粮基地。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0公斤。水稻生产以西岩、儒林、茅坪、丹口等四个乡镇为主,旱杂粮生产以白毛坪、威溪、汀坪、五团、儒林等乡镇为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应保持在25万亩左右,以确保我县的粮食生产安全。二是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延季蔬菜在“十五”末2.5万亩的基础上每年以5000亩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种植面积规划达到5万亩,预计销售收入2.5亿元。其中绿色蔬菜种植3万亩,无公害蔬菜8万亩。蔬菜生产以长安营、汀坪、兰蓉、儒林、丹口、五团等乡镇高海拔地区为主。三是改良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十五”期间,我县已被列入雪峰山脉柑桔产业带,但由于我县的经济作物疏于管理,大部分已树势老化(如柑桔),布局分散不成规模(如云雾梨),基本属于弱势产业。到“十一五”末,柑桔建立七里坪园艺场、土桥农场、儒林的城东、三井、五星和丹口的坪山等四个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年产量1万吨左右,其它经济作物如西瓜、油菜、茶叶、小水果产量分别预计为6万吨、1万吨、500吨、2000吨。较“十五”末翻1.5番以上。四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就是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的资本。到2010年,全县绿色食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8万亩,绿色食品产品认证规划达到14个,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规划达到18万亩,产品认定规划达到15个,实现我县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保障措施

  1、耕地保护。针对以前人们乱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我县的耕地保护需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我县的基本农田保持稳定在15.5万亩左右,杜绝用基本农田建房,栽种树苗的现象。对白云水库等深冷水污染稻田用水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安营、汀坪、兰蓉等延季蔬菜生产基地严禁任何企业在其境内创办对农业耕地有污染的厂矿企业。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在的农业推广工作基本处于被动工作状态,尤其是乡镇农技员一块的工作基本停滞(他们每年的工资2000元),已经不能发挥正常的工作职能。因此,到2010年,每个行政村应配备一个农民技术员,每个乡镇应配备一个至少3人以上的推广站,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引进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3、建立农业病虫可视预测预报系统。在电视上播放相应的农业病虫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分析农业病虫防治药剂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从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向使用生物农药的方向发展。本系统的建成,每年可减少农业防治成本50万元,增加收入300万元。

  4、农产品加工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只是市场经济运行体系“金字塔”的最低层,产品的大部分利润分配在加工和营销环节。因此,我县应在长安营、汀坪、兰蓉、儒林等乡镇建设冷藏仓库和批发市场,扶持像雪峰果业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配备完善相关的实验仪器,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产地——市场——餐桌的长效管理机制。

  6、农民工培训。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到2010年100%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掌握至少2项用技术,60%的青壮年农民获得“绿色证书”,每村至少有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7、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分三年实施,2006年2.5万亩,2007年5万亩,2008年10万亩。

  城步苗族自治县养殖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畜牧局

  一、基本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的湘西南边陲,与广西龙胜、资源两县毗邻,古称“南楚极边”之苗疆。全县总人口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折合397万亩,其中草山草坡面积137万亩,占总面积的34.5%,有万亩以上连片草山20处,面积61万亩。耕地面积19.03万亩,占总面积的4.7%,水面积12.6万亩,占总面积的3.7%,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典型山区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年降雨量1228毫米。水土、光热、气均适合牧草生长,主体气候及地形小气候明显,适宜于牲畜生长繁育,广大农民素有饲养畜禽的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98年秋,省畜牧局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在我县南山牧场周边乡村开始发展奶牛生产,全县的畜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将畜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抓,列入财源建设主要工程,提出了"围绕奶业建牧县"、"奶业兴县"的发展战略,将奶业作为振兴县城经济的突破口。全县畜牧业品种、质和量,尤其是奶牛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形成了区域性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格局。到2004年底,全县共发展生猪 35.9 万头,发展家禽472万羽,水产品产量735 吨,发展羊13.98万只,发展牛18.02 万头,其中发展奶牛专业村120个,养殖专业户2300余户。饲养奶牛15900多头,奶业产值达8亿元,实现奶业税收4690多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畜牧业产值已占全县GDP70%。

  二、规划的意义

  1、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贫困县。总面积397万亩耕地仅19万亩,县域产业结构单一,县境内饲草、秸秆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围绕奶业建牧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养殖,对加快牧县建设步伐,促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山区农民增产创收,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需要。我县是全国的首批贫困县。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尚有32%约7.6万的农业人口还处于贫困之中。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34元,农民增收速度明显趋缓,甚致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种草养畜则是一条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如种草养奶牛,每头奶牛年获到均在3000--5000元,养商品肉牛,每头获利均在800元以上,因此,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将大大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坚持贯彻中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以建设“牧县城步”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奶业兴县”战略,突出奶业重点,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全面搞好畜禽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牧业,做大做强“南山品牌”及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手段,大幅提高牧业产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主导产业,努力推进建设小康城步进程。

  四、总体目标

  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1700万公斤,预计比2004年增长33%,人均占有量由2004年的45公斤提升到2010年的64公斤。出栏肉猪25.1万头,平均增长率为5.3%,出栏牛8.42万头,出栏羊9.37万只,出笼家禽377万羽,年增长率分别为7%、8%、3%,蛋产量为522.7 吨。全县存栏奶牛达6万头,年产鲜奶15万吨,奶产量居全省第一;畜牧业产值实现18亿元(按现行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的80%;到2010年,渔业产值达52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递增10%,比2004年的320万元增加203 万元。

  五、规划布局

  根据我县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和资源分布以及加工、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布局如下:

  1、生产基地布局:南山牧场及周边的长安营乡、丹口镇、汀坪乡、五团镇和1865省道沿线的儒林镇、茅坪镇、西岩镇、白毛坪乡、土桥农场五镇三乡二场,具有自然资源、交通便利、鲜奶加工等优势,为奶牛生产基地;兰蓉乡、白毛坪乡、汀坪乡、五团镇、长安营乡、丹口镇为菜牛、山羊生产基地;儒林镇、茅坪镇、西岩镇地势平缓,光热条件好,属产粮区,为牲猪和家禽生产基地;白云湖为水产品发展基地。

  2、牧草种植规划布局:奶牛项目区计划在现有1.5万亩规模的基础上,到2010年人工种牧草6.5万亩,改良草山25万亩,确保草食牲畜养殖的饲草供给。

  六、主要措施

  (一)改革畜牧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实践证明,唯有规模养殖,才能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少量到批量,由副业到主业,由低效到高效,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畜牧业的战略眼光凝集在规模养殖上,我们应从资金、服务等多方面提供优惠,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提倡养殖专业户向联合体、股份制、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种专业养殖协会,把现有的生产要素,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新组合,以建立起有利于不断吸引新技术和新物质要素的畜牧业发展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提高畜牧业牧业科技含量

  1、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和健全牧畜品改体系,县、乡、村三级成立品改推广站,存栏本地母猪控制在20%以下,实现95%以上的商品猪为三元杂交猪和纯良种猪;加快牛的品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牛的冷配技术,坚持按"统一配种、统一供氮、统一供精"的原则,引进良种公牛,将我县建成华南地区奶牛繁育体系中心。加强本地黄牛的选育和改良;力争良种配种率达50%;山羊要采取引进良种和杂交改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实现山羊良种化70%以上;鸭、鹅以选育推广本地良种为主,鸡以引进配套专门化品种为主,切实抓好"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良种繁育体系。同时要对县畜禽良种繁殖场和西岩鱼苗场扩大规模,提高供应优良畜禽品种和鱼种的能力。

  2、饲料生产体系。一是改革耕作制度,形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化的粮食生产结构,实现饲料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合理布局饲料工业,扩大县级饲料厂生产规模。三是改良草山,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工作。四是加强饲料质量监测工作,不断提高饲料质量和饲料转化率,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防疫灭病体系。防疫工作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强制防疫,严格检疫"的方针。加强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以县动物疫病防治监测站为中心,乡镇动物防疫站为基础,形成全县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兽医行为。对于严重危害养殖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如猪瘟、五号病、鸡新城疫等传染病要制定防治方案,实施计划免疫,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畜禽发病率、死亡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4、加工营销体系。一方面要狠抓多式样,深层次的畜产品加工。不断生产出品种多、质量高的南山羊毛被、牛肉干、南山奶粉等系列特色产品。另一方面是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倡产销挂钩,直线流通,畜牧部门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展流通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再一方是建立产品生产、出口、营销基地,为满足客户大批量购买产品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外开放,因此,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拓宽产品流通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林业局

  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动员全社会办林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确保全县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政策环境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条件

  “十•五”期间,是我县林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全县认真贯彻中央林业方针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调整林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林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1、造林绿化快速推进。五年来,全县人工造林23.5万亩,河渠水库库区绿化50公里,公路绿化55公里,义务植树200万株,封山育林17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6万亩,长防林工程造林0.6万亩,世行贷款工程造林 5.5万亩,楠竹产业工程低改28.7万亩次,新造7.12万亩。到2004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313.8万亩,森林蓄积量793.2万立方米,比“八•五”林调活立木总蓄积量586.9万立方米增加20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9%,比“八•五”林调森林覆盖率61.5%提高18.4%。

  2、资源保护切实加强。全县近几年每年都要对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开展一次全县性的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制定或修改有关公约等。同时,林业执法部门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重点清理和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林业上的违法乱纪行为。一是严格林地管理。对需要征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湖南省林地保护管理办法》,严格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并征足森林植被恢复费。同时,切实做好征占用林地的清理工作,有效地制止了乱批滥占林地的现象发生。二是严格林木采伐管理。根据限额采伐指标和我县实际情况,每年都将采伐指标及时落实到村、组,并严格实行伐前审批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的监控管理。对阔叶林特别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区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实行限伐和禁伐,使限额采伐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三是严格林政管理。我县在木材运输、经营加工方面,每年都要对全县木竹经营、加工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清查,认真搞好木竹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年审及发证工作。同时严厉打击了毁林犯罪行为,确保了林区秩序稳定。四是严格封山育(护)林。我县在已区划的沙角洞银杉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对省道S219和两江公路沿线的第一层山脊,资、巫、浔、渠四水流域两岸,白云库区等山塘水库周围及生态脆弱地带实行全面封禁。现已实施封山育林护林面积176万亩,在两江公路、江头司、白羊村等主要村、镇路口的显眼处设立了20多块永久性封禁碑。五是严格森林防火。全面落实各项预防灭火措施,森林防火指挥部与各乡镇,各乡镇与村(组)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组建了扑火应急分队18支540人,义务扑火队287支5740人,对火灾易发地制订了火灾应急处理预案,实行重点时期重点防范。确保了我县5年来无大的森林火灾发生,火灾发生面积远远低于控制面积。同时,切实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确保无大的森林病虫灾害发生。

  3、林业产业蓬勃发展。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找市场,科技创效益,林业资源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成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2.8万亩,林纸一体化竹林基地32.7万亩,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林基地6.55万亩,药材基地3.8万亩,南山云雾梨基地2.31万亩。拥有林产加工企业132家,其中楠竹加工企业23家,木材加工企业109家,以雪峰果业、纸业公司、三和木业公司等为龙头的一批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规模企业迅速发展,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林产工业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品牌、规模和效益的林产工业新格局。全县以生产竹帘、竹席为主的家庭加工户达8170户,基本做到了无原材料资源出县境,年林产工业总值已达1.6亿元。

  4、林农收入稳定增长。全县林农每年人平以林增收320 元。通过林(副)产品生产加工,人平直接增收200元;取消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和林业特产税,每年减费260万元,减税300万元,人平减负增收30元;生态公益林保护,每年下拨补助资金340万元,人平护林增收20 元,退耕还林兑付钱粮每年补助1380万元,直接受益林农1380万元,人平直补增收70元。农民的经营理念从“靠山吃山”开始向“以林致富”转变。

  5、科技推广卓有成效。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农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我县《毛竹笋材两用丰产林定向培育综合技术推广》项目荣获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我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多次被市林业局评为林业科技推广目标管理一等奖,2002年国家林业局将我县确定为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科技示范县。

  6、林业地位全面提升。五年中,国家对我县林业投资达到13108.48万元,其中种苗工程项目150万元,世行贷款造林项目700万元;退耕还林工程项目11072万元,长防林工程项目210万元,生态公益林工程项目976.48万元。这些项目资金除世行贷款造林项目资金外,其余均为无偿资金,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国家投资直接可为我县人平增加收入500元以上。同时林业机关、林业法院、林业检察院、林业工作站、竹木检查站及银杉管理所的在编人员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拨款管理,并全面纳入养老保险。林业的社会作用显著增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我县林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一方面,长期多取少予、粗放经营,林业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积累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源总量不足、生态体系不全、特色产业不强、管理体制不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林业发展总体上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续的阶段”。另一方面,社会对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安全和林产品供给有了更大的需求。党的十六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林业决定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都赋予了林业重要任务,明确了未来50年林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出台了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林业决定的《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合理布局、定向培育、科学管理、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改革、调结构、强资源、重科技、增收入、保稳定。

  (三)主要目标

  根据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确定“十一•五”时期我县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 28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的60% 以上,水土流失得到缓解,林业总产值(包括加工产值,下同)达到3.0亿元以上,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5%以上。到2020年,全县有林地面积稳定在280万亩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在65%,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8%,水土流失全面控制,生态问题基本解决,林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5%,初步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的目标。

  ——造林绿化。五年计划人工造林 8.0万亩,封山育(护)林180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新造楠竹3万亩,低改30万亩,速生丰产林造林3万亩,石漠化监测治理27万亩。国土绿化义务植树300万株,河道绿化100公里,公路绿化200公里,创建花园单位省级5个,市级10个,县级20个。计划育苗0.1万亩,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1个,良种使用率达到90%。

  ——资源保护。计划到2010年,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1个,保护小区4个,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力争启动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的财政补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控制在3%以内,成灾面积控制在3‰以内。预计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10万亩,计划防治率80 %,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加大森林植物产地检疫力度,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入,将松材线虫病拒之门外。保护好我县现有森林资源。森林火灾发生面积控制在有林地面积的0.5‰之内。

  ——林业产业。计划采伐活立木蓄积220万立方米,生产商品材180万立方米,楠竹2500万根;扶持科技型林产加工企业1个,新增产品1种,创名牌产品1个,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0.5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达到3.5:5:1.5 。

  ——林农增收。拓宽林农增收的渠道,林农收入在“十•五”的基础上稳中有升,人平年以林增收450元,增长41%,其中林竹、林药、林果、林纸产业开发等林产资源开发增收150元;封山育林、清洁能源建设等护林增收50元;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直补增收150元;将育林基金逐步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减负增收50元;其他林业经营收入50元。60%以上的林场职工脱贫,职工人平年收入达到1万元。

  ——科技教育。全县林业员工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0%;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分别较“十•五”上升25%、9%;林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术职称达到3%,中级技术职称达到10%。建成县——乡(镇)二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推广林业实用技术20项,取得县级以上林业科技成果10项,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林业管理。省市县二级局域网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主要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和完善;林业办文、办事、办公全面规范、公开、透明,行政审批项目减少,林业进一步融入社会,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加速形成;林业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

  三、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

  实现“十一•五”林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战略重点。

  (一)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生态安全

  1、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江河两岸、湖库周围、交通干线沿线和生态脆弱地区的陡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荒山荒地全部造林。加快林纸、林药、林果、林草相结合的高效林业建设,推进小流域治理、舍饲圈养等后继产业建设,努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管护责任制,采取专业队护林、退耕农户联合护林、乡(镇)村统一护林等方式,加强造林后的管护。组织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和钱粮兑现情况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补助发放挂钩,确保“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收效一片”。

  2、全面铺开国土绿化工程。以城乡园林化为目标,以全民义务植树为手段,全方位绿化国土,打造“绿色城步”。在江河两岸、水库周围,加快防护林营造。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黄金水道——资水、巫水、浔水、渠水流域集中治理;在公路沿线,加紧绿色通道建设。对S219沿线视眼内的荒山全面绿化,在县城周围,加强生态小区和城市生态圈建设。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要狠抓人居环境,做到城市规划和绿化规划同步;在农村社区,推广清洁能源,开展四旁植树,营造防护林网,积极改厕改灶,发展沼气能源,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3、切实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落实生态公益林的限伐或禁伐措施。逐步建立县专业消防队伍,乡镇建立半专业消防队伍和村建立义务扑火队伍的森林防火体系,推进森林防火由季节性向经常性转变。按照森林防火费用由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建立森林防火基金。以普查、测报和检疫为基础,建立全县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中心,重点做好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材线虫病、萧氏松茎象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治理,实行“谁经营、谁防治”。加强林地保护,严格各类开发区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征占用林地;确需占用的,必须按法律程序报批,有序推进全县生态建设。

  4、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严格保护好已建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扩大保护范围,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切实提高保护水平,突出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到2010年,全县建成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小区。禁止捕猎珍稀野生动物和移栽珍稀野生植物,对一般野生动植物实行限额利用和凭证猎采,对名木古树挂牌保护。

  5、全面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对出露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域重点治理。加强石漠化监测。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量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搞好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近期采取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植草的生物治理措施,对严重石漠化地区优先治理;辅助采取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工程、节水保水蓄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治理,配套搞好清洁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社会综合治理。

  (二)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效利用资源,增加林农收入

  1、大力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林工一体化的理念,采取“公司加农户”、“基地联农户”、“大户带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着力培育松竹、林纸、林药、林果四大工业原料林基地。搞好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基地造林与国家重点工程造林相结合,逐年落实规划面积。精选速生、丰产树种,搞好集约经营管理,缩短林业生产周期,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做到“布局区域化、基地标准化、项目产业化”。到2010年,全县新增工业原料林基地 5万亩。

  2、着力提升林产加工工业。突出发展人造板材、木竹制浆、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林药加工6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利用好、环境污染小的木竹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经济、法律、行业准入等手段关闭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益的木竹粗加工企业。引导森工企业以资产、技术为纽带,以拳头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组建城步森工企业集团。实施规模化加工经营,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到2010年,将全县林业资源利用率从现在的40%提高到70%。

  3、全力做大森林旅游业。加大对在建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身康复、猎奇探险、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积极融入“桂林—山 龙胜—南山—张家界”旅游大循环。到2010年,实现年旅游收入3000万元,把森林旅游产业做成我县的“朝阳产业”。

  4、努力发展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环境、物种资源和草山资源,因地制宜地创办野猪、梅花鹿、菜牛、黄腹角雉、兰科植物等珍稀物种资源驯养繁育基地,把驯养繁育和狩猎、观光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新兴产业。

  (三)加快优质高效林业建设,优化树种、林种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1、优化树种结构。把优化树种结构作为高效林业建设的着力点。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速生、丰产、高效为标准,按照“强竹、稳杉、扩松、增阔、兴药”的发展思路。围绕基地建设,因地制宜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科学搭配造林树种,精心刷选混交模式,推动生态树种经济化,经济树种生态化。松竹基地以马尾松、国外松、楠竹为主,林纸基地以鹅掌楸、楠竹为主,林药基地以杜仲、金银花、厚朴为主,林果基地以板栗、南山云雾梨为主,油料林基地以油茶、山

  核桃为主。

  2、优化林种结构。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着力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在江河两岸、水库周围、基本农田和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其他重点地段,大力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强对现有低产林的改造,积极培育速生丰产林。力争到2010年,全县生态林和商品林的比例达到6:4,到2015年达到13:7,全县森林防护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和国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

  3、突出协调发展。要抓住湘西大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好省里的产业、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做好清洁能源、森林旅游和林产加工项目建设,始终把林业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的重要载体,把林农增收作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经济林,以大产业促进大增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落实公益林保护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增收;严格资源保护,全面封山育林,以大生态保障大增收,推动林业和农村的共同繁荣。正确处理林业建设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荒山资源和闲置资源,发挥好森林防灾减灾的积极作用,做到种粮不毁林,造林不复耕。

  四、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按照“稳定一批、完善一批、调整一批”的办法,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护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稳定农民自留山、自留地和承包到户的责任山的林权关系;承包到期的完善承包合同后可以继续承包,权属明确尚未发证的尽快核发;农民自愿转让经营权的,引导其以土地入股,与大户或企业共同经营开发。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介,打造森林资源交易平台,推动森林资源上市流通。把分类经营改革作为主动力。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公益林业作为公益事业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业由市场配置资源。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推动全社会办林业。鼓励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参与林业开发。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助推器。对林业基层“两站”,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强化其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其非行政职能,组建林业种苗生产经营、造林技术服务、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评估鉴定等服务中介,分流人员从事社会服务。搞活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国有苗圃和森工企业改革。将生态公益型林场和承担新品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的国有苗圃,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其余的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实行企业化管理,鼓励职工开展家庭承包或联合承包经营。国有森工企业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改制,发展股份制或民营经济。

  (二)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减轻林业税费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费政策,取消对林农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逐步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更新造林和抚育管护。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从2005年起,原则上停办木竹粗加工企业;确需开办的,必须先建基地后办工厂。坚决关停高消耗、低技术、低效益的木竹加工企业,不断提高我县林业产业化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林业发展基础

  增加对林业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林业建设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对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县人民政府按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在育林基金改革后,对全额预算拨款的林业行政事业单位,县财政统一预算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差额预算管理的林业事业单位,县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助。扩大林业建设资金筹集。加大对森林植被恢复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费等林业专项规费、基金的征收。加强对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单位和项目的调度,引导交通、铁路、城建、水利等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投入生态建设。加大对林业的信贷扶持。把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纳入重点贷款范围,积极拓展林业大户,龙头企业以林木资产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商投资林业。

  (四)加速科技兴林,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将科技兴林融入科教兴县工作之中。制定林业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项目和经费上给予倾斜。抓好政府主导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将笋竹林开发、育苗、造林、抚育、嫁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送进广大农村,培育和扶持林业科技示范户,帮助农民实现科技致富。将尊重知识融入优待技术人才之中。坚持以人为本,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和下乡服务。认真落实技术人员的待遇,对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对在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将科学研究融入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加快优势种苗工程建设,搞好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提高良种造林使用率。围绕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森林生态保护和速生丰产林工程等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高新技术融入资源加工利用之中。重点扶持几家龙头企业,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对木竹、松脂、林药、水果、山野蔬菜等进行综合开发,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行林农“绿色证书”,积极推动无公害林产品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城步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严格依法治林,优化林业发展环境

  规范林业主管部门权力的运作。做到林业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防止林业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升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健全林业执法体系,加强以森林公安、检察、法庭为主、林业行政执法为辅、基层“两站”为补充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落实从优待警,充分发挥其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林业行政管理,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按照“把紧源头、放活流通、加强监督”的原则做好山上和山下管理。坚持木材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确保竹木市场井然有序。依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坚决禁止乱批滥占、先占后批、少批多占林地。严厉打击毁林犯罪,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乱火滥烧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加强林业执法监督,对重大毁林案件查处不力的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要将情况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报告,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六)坚持人才强林,推动林业事业全面进步

  实施人才强林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和第一要素,把人才的教育、培训、选拔和林业发展统一规划,以改进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狠抓机关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重点抓好“363人才强林和科教兴林计划”,即抓好林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实施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数字林业和林业创新能力建设六项科技工程,强化林科高等教育、林业职业教育、林业行业培训三项教育。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用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评价党政人才;按照业内认可的原则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完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在生产操作中评价技能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拔干部。对在林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经济上要给予重奖,政治上要优先提拔,激励人才奋发有为,脱颖而出。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加快人才培训、岗位交流和挂职锻炼,高度重视基层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使用,做到因岗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林业工作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事业的共同进步。

  城步苗族自治县水利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水利局

  一、现状分析

  1、水利建设成就

  建国以来,城步人民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办水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至2005年底止,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88亿元,投入劳动工日4560万个,搬动土石方4280万方,兴建大小水利工程6.4万余处,其中:建成小Ⅰ型水库10座;小Ⅱ型水库20座;山塘1213口;河坝1065座;水轮泵站34处58台;电灌站64处72千瓦;河堤214处268公里;砼防渗渠道410公里,土渠水圳10860公里。全县蓄引提总水量由1949年3300万方增加到900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9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22处,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4万人/1.1万头。小水电建设蓬勃发展,到2005年底,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255座,装机286台,容量9.6285万千瓦(含白云)。年总发电量超过1.7亿千瓦时(不含白云电站),用电量超过1.5亿千瓦时。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改革力度明显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是重点建设进展顺利。金紫江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顺利完成,使我县西岩镇的江西村、太平村、凤凰村四千亩稻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大河江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了正式运行,解决了我县石山村、石头村、江南村、大坪村、瑶塘村、陈家村等六个村的近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县城防洪堤工程正式启动,“十五”期间完成了整个县城防洪堤的规划,并列入了省“四水”治理规划中,一期工程已到位资金150万元,并于2004年11月正式开工。二是病险水库得到了有效治理。“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开展病险水库治理,共投入资金230多万元,对我县20多座水库重点整治,为水库安全渡汛提供了基本保障。三是人饮解困工程圆满结束,按上级的规划要求,在“十五”期间我县解决3万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到2005年底,我县共投入资金400万元,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四是小水电开发建设突飞猛进。“十五”期间我县制订了系列的小水电开发政策,为小水电开发指明了方向,在我县掀起了一轮小水电开发的热潮,“十五”期间我县共建成投产小水电站21处,总装机1.7万千瓦,在建电站30处,装机3万千瓦,共投资近亿元,装机容量和投资是我县前40年的总和。五是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规。重点完成了巫水、赧水的河道疏竣清障工作,巫水县城段河道划界工作,在全县实行了工程项目建设水保方案审批和验收制度,特别是在小水电建设中,基本完善了水保相关手续。六是面上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劳力30万人次,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完成面上水利工程约20000处,完成砼防渗渠道300千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万亩。

  2、存在的问题

  ①、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我县大部分水库、渠道、电排、泵站、山塘均建于上世纪站七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底,工程配套不完善,病险隐患多,设备、设施老化,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

  ②、局部地方缺水严重

  造成局部地方缺水严重的原因,一是长期投入不足,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只能靠天吃饭,如我县茅坪镇就是因棕树园渠系配套没有完成而造成当地缺水严重。二是居住分散,耕地分布零星,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③、投入管理机制混乱

  投资部门多,所建项目都是投资部门自行规划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管理,没有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得不到充分论证,那么工程质量、工程效益就无法保证,造成半拉子工程、重复建设工程、质量低劣工程较多,投入资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没有保障。

  ④、工程后续管理不顺

  工程后续管理不顺主要原因是产权不明,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都有群众投工投劳,群众把它看成为大家公有,大家管、大家用,最终造成无人管、不能用,不愿承担运行管理费用,管理单位和个人无稳定收入来源,因此我县的小水利工程基本上属无人管理。

  二、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把水利建设放在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科学制定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以改善我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解决人畜饮水,保护生态环境、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2、基本原则

  ①、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加大水资源综合治理开发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②、坚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合理规划,统筹兼顾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旅游等要求,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③、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在我县主要以小型、微型为重点,优先安排除险加固、续建配套、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同时新建一到两个重点骨干工程。

  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给洪水留足出路,严禁侵占河道,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⑤、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

  深化水利、电力体制改革,确保水利工程正常、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3、目标和任务

  ①、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供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供水能力300万吨,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的困难问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现状的0.38提高到0.5左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耕地灌溉效率,提高抗旱能力

  “十一五”期间,对水库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明显改善,全县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总灌溉面积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2万亩。

  ③、提高县城及重点乡集镇的防洪能力

  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洪安全体系,一般乡村集镇能防御10年一遇的洪水,县城能防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④、加强水土保持流失治理和水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工业废污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江河水库水质状况有明显好转,主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和重点,旅游区的水环境得到保护。

  ⑤、积极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建设水电能源基地。

  “十一五”期间,加强小水电开发和电网改造,增强电力供需综合保障能力,按照“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市场运作,有效利用”的思路,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小水电开发,到2010年电力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年发电6亿千瓦时,新建35千伏变电站5个、110千伏变电站4个,220千伏变电站2个,架设110千伏线路约200公里,220千伏线路143公里。

  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

  通过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完善机制,逐步建成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建立合理水价体系。

  三、主要建设项目

  ①、人畜饮水与村镇供水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一是完成3个干旱死角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32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彻底解决我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开展村镇自来水工程建设,在人口集中的村镇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到户,让村民喝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到2010年前完成28个村的村镇自来水建设,让3.5万人用上自来水,使我县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60%。三是搞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氟超标2358人,砷超标2172人,苦咸水2739人,其他饮水安全问题20031人,共计273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②、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一是搞好棕树园配套工程建设,解决我县茅坪的灌溉用水问题,争取将其纳入中型水库管理范围之内。二是将西岩的金紫江水库、温井水库及其他四座小Ⅱ型水库的灌区合并,组建一个中型灌区并完成其渠系配套工程。三是在南部山区建50-100处集雨工程等微型水利工程设施,重点解决分散山区基本口粮田的抗旱问题。南山、长安营等地则以人工草场、饲草料基地的节水灌溉和水源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

  ③、防洪工程

  重点是县城防洪堤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狮子山到土溪冲1500米防洪堤,把该地建成一个集防洪、观光于一体的经济风光带,完成丹口、五团、三水、蓬洞4处15公里以保护农田、村庄为主的集镇河堤工程。加强信息、水文等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建设,在每个乡镇及每座小Ⅰ型以上水库建设一个雨量站,提高洪水预警预报水平和指挥调度能力。

  ④、水土保持与水环境保护工程

  重点加强白蓼洲河道的疏竣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完成,重点治理三水和大古等地的水土流失,加大封山育林,坡改梯的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加强水源保护,在白云湖建立一个水质监测站,确保县城居民饮水安全。

  ⑤、电站、电网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电源点79处,容量10.1万千瓦,投入资金3.4亿元,重点是巫水流域的沉江渡增容、大洲电站下游四级及侯家寨流域,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新建110千伏变电站4处,即丹口变电站、长安营变电站、白毛坪变电站、汀坪变电站,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二处,即城北220千伏变电站、南山220千伏变电站,架设城汀、城丹、城白等110千伏线路9条共200公里,架设城高、城南、南平220千伏线路150公里。

  四、保障措施

  1、做好规划、加快前期工作

  抓紧制定和完善水利发展和流域综合规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勘测论证等基础工作,提高基础资料的筹集,应用和管理水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针对我县的特殊情况,要通过制定多种特殊的优惠政策,扩大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努力向上级争取,加大上级对我县的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县财政要增加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比例,确保水利建设资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及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对于经济效益明显的水利工程,可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放宽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的限制条件等措施进行引导,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和扶持的同时,逐步扩大集体和民营成分。对小微型水利设施,采取所有权同使用权分离,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荒”治理、水土保持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法制、改革体制

  加强依法治水力度,抓紧完善流域及区域水法规体系,重点是水权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4、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水价体系,调整和理顺电价,充分发挥价格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定额支付,水价到位等措施,建立稳定可靠的运行管理费来源,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5、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含量

  要重视高素质水利人才的培养,提高水利在观念上、技术上、管理上的现代化水平;在勘测、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中要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要特别重视水利科技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水利信息化,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的科技含量。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加快全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宏观环境。

  (一)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农机部门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立足农村,促进发展为战略方针大力发展适合我县特点的农业机械,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

  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830台,105590千瓦。“十五”期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6%。

  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部分村组实现了耕作机械化。机械化收割作业在县内开始发展。到2005年全县机耕面积9.0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8.5千颂;机收面积达4.92千颂,农机运输作业量5843万吨公里。

  农机经营服务产值逐步升。农机户以技术集团承包方式组成农机基层服务单位从事农机作业经营。至2005年,全县农机作业经营组织达4322个,全年经营服务总产值9331万元,从2001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8%。

  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乡镇为主体,各村和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建立了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和作业服务一条龙的农机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全县农村经济振兴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在“十五”期间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十一五”期间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就全县整体而言,机械化耕作率不足50%,机械化收割率低于30%,播种、插秧、植保等环节机械作业率为零。农产加工机械、耕作机械的科技含量不高。

  2、地区发展不平衡。北部相对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明显高于南部山区,南部山区的机械化耕作量不足10%,机械化收割率为零。

  3、对农机的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发展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县内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由于缺乏资金,许多新技术不能及时得到引进。

  4、农村交通条件成为发展瓶颈。农村交通条件落后,机耕道只规划到村,没有规划到组或自然村落和田间,机耕道在极大程度上只发挥着公路交通的作用。

  5、农机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支农服务明显滞后。

  (二)、宏观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逐步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政策 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燃油税的改革措施出台。为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奶业、竹业和延季蔬菜等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新的发空间。只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十一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必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二、“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机械化为科技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常规农业向高效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精细型农业,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四个转变,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机械管理模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战略: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一五”农业机械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拓宽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方面,着力实施四大战略。

  1、中、小型优先战略。结合本县山区特点和经济状况,大力发展中、小型新型农机具、重点引进和推广插秧机械、植保机械、联合收割机械及牧草加工机械和竹木加工机械。

  2、以点带面战略。有针对性地在全县各个地区建立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点,利用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示范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

  3、集约化经营战略。加强农机手与农机手之间、农机手与农户之间的联合,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组成合作经营的主体,以减少农机经营的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机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建立新的农机化作业经营模式。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组织,服务“三农”的作用。

  4、鼓励发展战略。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团体投资经营农机,鼓励和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农业机械整体水平按7%的递增速度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40%以上,在部分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总动力:到2010年达16932台、148095千瓦,年均增长7%,其中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分别年均增长10%和20%。

  作业服务规模:到2010年,机械化作业面积25千公顷(耕作、插秧、排灌、植保、收割等作业面积合计),农产品年加工量30万吨,牧草年加工是40万吨,竹木加工量9000立方米,农机运输作业7500万吨公里。

  服务总产值:到2010年,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农机作业经营服务总产值为14807万元,年均增长8%。

  三、“十五”期间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突出重点,抓好新型农机具的推广

  1、抓好现有农机具的技术更新和改造,现有的农机具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技术含量较低,能耗高,效率低,且作业质量不高,已经难以适应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和精细农业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初步完成对现有落后的农机具的技术更新和改造。

  2、抓好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在科技化和社会化促使农业生产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转变为效益经营条件下,农业机械充分发挥科技载体的作用,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十五”期间要以推广高效率的农业机械为重点,主要推广联合收割机械、烘干机械、牧草加工机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竹木产品精加工机械和插秧机、拖拉机。力争到2010年,推广联合收割机50台,烘干机械20台,牧草加工机械500台,农产品精加工机械200台,竹木产品精加工机械1000台,插秧机20台,拖拉机保持稳定增长。

  (二)、联系实际,抓好项目建设。

  1、抓好购机补贴项目,利用国家级购机补贴和省级购机补贴契机,切实抓好农机购机补贴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将党中央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农业和农民之中去。到2010年,力争全县年购机补贴达到50万元。

  2、抓好燃油税费改革项目。

  “十一五”前期做好燃油税费改革的调查摸底等准备工作。把农业燃油补贴落实到实处。

  (三)优化服务,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农村机耕道的管理建设。归口管理农机机耕道,实行村(居)组、田间机耕道统一规划和设计,确保农机机耕道的合理布局和农机安全生产。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机耕道长800公里。

  2、提高服务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大力改善农机技术培训、农机管理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的装备条件,实现反应快速化,服务优质化,条件现代化。

  (四)适应发展,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对所有农机技术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促使农机技术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造适时代发展的需要。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村能源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农村能源办

  加强沼气建设,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围绕奶业建牧县”发展战略中的基础配套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沼气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根据“围绕奶业建牧县”发展战略,发展奶牛15000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奶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因牛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我县从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沼气建设,大力推广“奶牛—沼气—牧草”生态模式,全县共有5000多户农民用上了沼气清洁能源,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80%,共为农户增收240余万元,保护了1万余亩森林,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为扩大全县奶业生产,促进奶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以奶业发展为主的汀坪乡隘上村、儒林镇楠木村、茅坪镇土桥村、西岩镇坳头村为重点,向全县辐射推广的沼气建设网络。在项目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二、“十一五”期间农村能源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湘西地区开发为机遇,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标,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使全县农村能源工作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至2010年,五年推广上流式浮罩沼气池1万口,普及率达到18%左右,其中“三改”率达到20%。

  2、具体目标:

  2005年—2010年,计划建高标准上流式浮罩沼气池1000口,年产沼气10万立方米,农户使用以沼气为主的优质燃料替代70%以上的传统生活用能,消除烟薰火燎和减少烟尘排放。20%的建池农户配套农村“改栏、改厨、改厕、改浴、改水”;推广“奶牛—沼气—牧草(稻、果、菜)”生态农业模式在10000亩以上,使建池农户年平增收1500元以上,保护森林40000亩,建池对象为常年存栏奶牛、牲猪3头以上的农户。计划每口沼气池单位投资3000元/户。

  三、项目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1、项目资金筹措。完成规划任务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向上争取国债资金及省、市配套资金10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及各部门投入800万元,农民自筹1200万元。

  2、效益分析:通过规划的实施,使项目区养殖业增长12%,种植业增长13%,节约能源开支500元/户,节约化肥农药开支200元/户,沼肥带来的增产效应,农户因此每年每户节支增收1500元以上。

  四、保证措施

  1、加强对农村能源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村能源的发展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实施工作。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农办和能源办各有关单位、各乡镇领导为成员,由能源办具体负责实施。

  2、加大投入,建立沼气建设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补助、部门参与、群众为主”的筹资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投入作用,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大力支持。县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配套经费,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加大宣传,狠抓培训,强化管理。县能源办通过多种渠道等宣传方式加深群众对沼气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有计划地组织群众到示范点参观学习。同时各乡镇均成立农村能源服务站,明确一名领导具体抓,一名干部兼职能源专干,负责所辖地沼气建设的技术服务和器材供应工作,举办多期沼气新技术培训班,建立一支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技术队伍。

  城步苗族自治县交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交通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九五"和"十五"的艰苦努力,全县综合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阶段,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包括公路、水运两种运输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组织"十一五"全县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 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1、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地方政府投入,招商引资,加快了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

  至2004年底,全县综合交通线路1347.58公里,为1985年的3.45倍,比2000年增加 377.703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50.91公里/百平方公里,较1985年增加 22 公里/百平方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4公里,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和内河航道为干线的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

  2004年,全社会货运量101万吨,比2000年增加 5 万吨;货运周转量7900万吨公里,增加176万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量921万人,增加71万人;旅客周转量 26995万人公里,增加1001万人公里。

  2、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适应市场能力增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交通运输业逐步推进改革,交通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运输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成为支撑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县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全部采用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建设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地方国有和集体运输企业普遍采取了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多种经济成份能够参与公路和水路运输经营。通过改革,运输企业的市场经营意识加强,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范围继续扩大,广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运输服务。

  3、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等政策,投入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政府专项资金等多项资金,支持和加快县、乡公路建设。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发展适应农村运输的各类农用运输车辆。目前,全县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80.097公里,比1985年增加469.803公里。到2004年底,除个别建设条件特别差的山村外,全县已有50%的乡镇通油路,9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农用运输车辆由1978年的48辆,增加到2004年的410辆,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

  (二)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交通运输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基础依然薄弱,体制依然落后,承受需求波动和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小,运输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仍然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1、综合交通网不完善,总量不足。县城至各乡镇及周边县的公路骨架尚未完全形成,公路网改造尚未完成,任务仍很艰巨,其功能和效益难以发挥,部分乡镇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对外交通不畅,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站场、码头相关设施和服务不配套,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

  至2000年底,我县公路网密度和人均拥有公路里程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邵阳市的后位,全县仍有近50%的乡镇不通油路、10%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不少旅游风景区、矿山和农业生态开发区等没有等级公路连接,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2、交通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不协调。省道S219是我县与邵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县公路网的主骨架,加速其扩改升级是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该公路武冈至城步段已开工建设,但城步至广西段仍处在规划阶段。全县仍有近50%的乡镇不通油路、10%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严重的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技术及装备水平比较低,运输方式总体比较落后。我县交通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全县三级以下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84.1%,次高级以下路面占92%,通行条件差、通过能力低;内河航道和码头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受季节和天气条件影响比较大。运输工具及装备十分落后,除小汽车、部分公路客运车辆档次近几年有所提高外,大部分货运汽车和客运汽车、船舶仍然处于油耗高、装载效率低、操纵和安全性能差的落后状况,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码头还是靠人工装卸,效率十分低下。

  综合运输系统虽然发展较快,但规模和总量较小,运输方式在整体上仍处于传统阶段,运输效率低下,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公路运输多数是个人、小企业、小型车、混装型运输模式,大型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运输非常少见。运输服务的范围狭窄,水平低,多数企业的经营活动只停留在简单的货物运送上,仓储服务、运输增值服务、运输设备租赁、货物抵押融资、信息服务、货物配送服务等现代物流服务尚未起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

  4、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目前,站场、码头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差较远,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种所有制运输企业进入市场条件和在市场中的待遇不同,一些运输线路依然存在垄断经营;基础设施投融资及管理体制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运作不规范,公路等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尚未市场化。

  (三)"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1、经济快速发展将带动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带动外贸运输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假日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鼓励消费等,带动内需的扩大,由此将会拉动国内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

  2、"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县地处邵阳市西南,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加快建设省道S219,构筑西部至东部发达地区快捷通道,既为西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机遇。

  3、运输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运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区性、行业性保护基本取消。我县的运输及物流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面对众多的外来同行,竞争压力大大增加。

  4、运输结构和运输方式发生新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将使货物运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单位产值货运强度将有所下降,但运输总需求仍将增长。随着综合交通网完善,必将带动快速化、专业化、大型化等运输方式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小汽车将加快进入家庭,旅客出行方式和交通量构成也将发生明显变化。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交通运输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交通运输发展需要消耗和占用大量的能源、土地等资源,并产生大量的交通噪音和空气污染,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占用、消耗,以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十一五"时期全县交通运输需求总水平预测

  根据需求分析和测算,"十五"期间,城步苗族自治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8.1%左右,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5.4%左右。全县综合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旅客运输讲求安全、快速、舒适、方便、经济和可靠;货物运输讲求快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和物流化。

  到2010年,全县客货运输需求总水平预计为: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210万人,比2000年增加136万人;旅客周转量31000万人公里,比2000年增加5006 万人公里;全社会货运总量130万吨,比2000年增加34万吨;货运周转量11000万吨公里,比2000年增加3270万吨公里。

  二、"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城步苗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依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坚持综合运输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化运输和现代物流业;接应西部开发和湘西开发,提高城步苗族自治县在全市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

  "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适度超前。

  2、交通干线通道布局与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

  3、与邵阳市交通网布局和西部开发及湘西开发战略衔接,完善本县交通网。

  4、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交通运输体制。

  5、坚持发展综合运输,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6、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

  7、正确处理新建与利用现有设施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

  8、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交通建设和运输发展。

  9、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贯通综合交通主通道,扩大综合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和通过能力,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完善主要综合交通枢纽;建立现代化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

  1、通过深化改革,理顺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

  2、加快省道S219和S319和县际公路建设,基本形成联结邻省和周边各县的公路骨架,建成以通乡油路为主干线的县域公路网,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密切同周边地区经济联系。

  3、加强现有干线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网技术水平及运输能力,四级以上公路覆盖全县各乡镇主要管理区的需要。

  4、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已通公路的行政村,对其通村公路进行扩改升级,满足客货运输的需要。

  5、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加速运输方式与运输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省道S219和S319为骨架,以县际和通乡镇公路为基本网,等级公路通达山村,服务功能初步完善的综合交通及现代物流系统。

  三、"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具体发展重点是:运输能力;建设出口路和联网路,改造既有公路,提高路网整体功能。

  (一)公路

  根据国家公路发展计划和城步苗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完善国省道公路骨架、提高公路网技术水平和密度为重点,加快建设省道主干线和县际公路出口通道,形成贯穿全县东西和南北、联通邻省和周边县的公路主骨架;继续改造和完善干线公路,提高路网技术水平,形成覆盖各乡镇的快速通道网;加强县乡公路建设,提高县乡公路通达水平;建设重要的公路连接线,发挥路网和通道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79.92公里。到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27.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2.65%,全县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全县公路网密度达到65.26公里/百平方公里。

  1、省道主干线和县际公路出口通道。续建竹市至城步二级公路武冈至城步段;动工扩改升级省道S219城步至贝子河段,省道S319,以及茅坪至黄皮坳公路,丹口至绥宁公路等县际公路。建设白毛坪至十里平坦、长安营至平定塘等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际边界公路。

  2、干线路网。加快干线路网改造、完善,重点提高县城到各乡镇和主要风景名胜区进出公路的技术水平,改善通行条件。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之间连接公路、乡镇至管理区公路、县城和重要旅游景区进出公路都要扩改升级,主要进行路面改造。

  3、县乡公路。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本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不通公路的行政村、自然村的"通达路"建设。到2010年,县乡公路基本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重要连接线。扩改升级茅坪至黄皮坳公路和丹口至绥宁公路;建设蓬洞至十万古田、白毛坪至十里平坦、长安营至平定塘等连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际边界公路。

  (二)水运

  根据水运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调整优化码头结构,重点改善码头装卸条件。

  "十一五"期间,改善航道24公里;新增码头吞吐能力 10万吨。到2010年,全县码头吞吐能力20万吨。

  1、航道:改造白毛坪至白云航道及威溪至武冈航道24公里,形成白毛坪通达县城和威溪至武冈的水上通道。

  2、码头:扩建白云码头,改造威溪码头,新建白毛坪码头一处,新建木大坪和青峰两个村级码头,增加件杂货和散货吞吐能力,适应我县相关工业企业发展需要。

  3、渡口:加大对民用渡口的管理,部分客货流量大、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渡口,有针对性、有计划的逐步进行改造,修建公路桥。

  (三)站场建设

  1、车站:建设西岩客运站,对我县西岩镇、威溪乡营运车辆进行归站管理,将西岩镇建设成我县第二个交通枢纽;新建茅坪、下团、汀坪、白毛坪、五团、南山等社会客运站,对各乡镇营运车辆归站管理;新建县城货运车站,规范管理货运市场。

  2、停车场:根据我县城市公交的发展现状,利用现城北客运站建设出租车停车场,对县内出租车进行归站管理;

  3、服务大楼:新建运管所办公楼、西岩交管站、水上交通管理大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行政能力。

  城步县“十一五”站场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四)现代化运输服务

  重点是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快速化、专业化、大型化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服务系统和现代物流业。

  1、快速客运系统。以快速化为重点,继续大力发展城市间和城乡间公路快速客运。

  2、现代物流系统。大力推进公共仓储、货物配送、中介代理、运输增值服务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3、专业化、大型化运输系统。随着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加快公路货运车辆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高技术、专业化、大型化和规模化公路货物运输系统;改进码头装卸工艺和集疏运方式,重点发展矿石、竹木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四、"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主要政策和措施

  交通运输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以保证其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

  1、"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是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建立交通运输市场机制的基础。县内交通运输系统的"政企分开",重点是县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退出直接参与公路和水运企业的经营活动,着重做好行业管理,研究制定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运作规则,对市场实施监督,发布各类交通信息等。交通主管部门转变行业管理方式和方法,扶持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2、改革交通企业制度,改善所有制结构。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对国有交通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的法人治理结构。除骨干国有企业保持国有控制力外,大部分企业要通过联合经营、转让兼并、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交通企业改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在竞争中实现。

  3、推进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行投资分类管理。通过改革,实行交通运输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政策,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经营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市场对投资活动的调节作用,形成投资主体风险约束机制。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可分为完全经营性、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和完全公益性三类,根据它们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与渠道。对于完全经营性建设项目,可进入市场直接招标,择优选择投资者;对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建设项目,由政府给予必要的资助或给予特许的条件,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者;对于完全公益性建设项目,由政府承担投资,并按规定的要求和条件,通过市场招标,择优选择建设者。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也要采取市场办法,选择维护队伍。

  4、加强交通运输业法制建设。按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根据交通运输法律法规,规范交通建设和运输经营行为,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投资人、旅客、货主、运输企业等所有投资和运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政府投资调节作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的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投资、政府性专项建设资金和国债资金等。"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特别是各类政府性专项建设资金都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计划管理,依据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进行必要的调节,保证政府投资更加有效地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并有稳定的增长。今后,政府投资主要用于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必需项目,以及农村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对于具有竞争力的建设项目,政府不再投资或补助。

  2、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参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一是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包括中央专项基金和国债资金;二是继续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政府贷款以及国内金融机构贷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筹资(如“十五”期间开工的竹城公路项目);三是继续实行“招商引资”的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外商业资本和国内各类经济实体、私人资本,直接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业。

  (三)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督

  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促进交通运输健康发展的运价形成机制,即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政府指导价格相结合的基本机制。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码头装卸等地方竟争性运输价格,由运输企业根据市场自行确定。运输企业应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建立适合经营需要的、多种价格形式组成的价格结构,为企业扩大市场、创造利润服务,如在客运价格方面,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浮动价、折扣价。

  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机制建立后,政府将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措施,规范价格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加快农村公路发展

  1、认真编制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根据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农村公路网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2、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根据《公路法》的有关规定,在国家支持的同时,建立省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资金筹措体制。主要渠道有:争取国家专项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争取省交通专项资金;县根据实际情况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实行“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国外商业资本和国内各类经济实体、私人资本投入资金以及符合有关规定的群众集资投劳。

  3、强化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公路建设特点,制定相应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规范前期工作程序,规定技术等级标准,明确施工管理、质量监督、资金管理规则,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农村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建设和养护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城步苗族自治县信息化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一、序言

  21世纪,人类社会将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将从整体上引导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了加快我县“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明确我县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我县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五”期间,全县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信息化意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信息化建设开局良好

  1、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已于2003年向社会公开招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县信息中心,并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提高。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媒介的信息化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3、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政策逐步到位。以学校为主、社会为辅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已有部分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县农民中专与县劳动技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班,社会力量开展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机构不断增多。

  4、政策、法规、标准已经引起重视。一方面,国家和省制定的各种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标准得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正在制订之中。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1、邮政、电信、移动、寻呼业稳步发展。邮政网络已经覆盖城乡各个方面。电信网络已建成基础传输网和多种业务网,电话网已基本覆盖到乡镇、村。基础传输网实现光纤数字化、高速宽带化。移动电话多网并举,现有数字GSM(139)网、数字GSM(130、131)、数字CDMA、电信小灵通网,目前可提供语音通信、移动传真、移动上网等多项业务。已初步建成了电信、广电、联通和移动等光纤网。至2004年底,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99万元,增长21.1%,电信业务总量1312万元,增长6.2%。全县2004年年末拥有电话装机容量28376门,固定电话用户26386户,增长19.7%,电话普及率达10.3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185户,增长42.4%;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46户。

  2、广播电视网稳步发展。我县广播电视系统包括无线系统和有线系统两部分。全县10个乡镇均建起了有线电视站,有线电视站共17个,有卫视接收点6000个/户,有线电视用户达2.5万户,无线电视用户达1.2万户。

  3、部门和行业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已建成使用;少数单位己建成局域网;金融、保险、公安、财税等行业计算机专业网络已陆续建成或在建。在流通领域中,POS系统和ATM系统已有初步应用。因特网普及和应用日益扩大,注册域名数和网络用户数不断增加,已建成“城步苗族自治县公众信息网”、“城步红网”等拥有一定信息资源的网站,“网吧”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各乡镇。

  (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初显端倪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有较大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医院、学校和部分行政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进入很多家庭,昔日高不可攀的高科技产品如今已步入寻常百姓家。

  (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标准不够统一,政策、法规建设滞后。信息化是一个全局性的、跨越社会各领域的事业,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法规、统一的技术标准来规范。但目前却缺乏这方面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而,目前还未形成支撑和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环境。

  2、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深度、高层次的见解,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导致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使信息资源共享举步维艰,造成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的现象。

  3、人才缺乏。面对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总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引进缺乏政策支持。

  4、信息产业发展较弱。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开发业基本上没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尚无明显突破,缺乏有实力的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形成气候。

  5、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突出问题,应用层次较底。目前的各单位的电脑基本上是处于“打字机”的应用,而用于电脑办公、电子政务的甚少,更深层次的应用没有得到开发,各单位的网络资源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三、我县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指导方针,围绕建设小康城步的战略目标,以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开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大力推进信息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方面的应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指导方针,我县信息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统筹规划:制定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规划,各单位、各乡镇按总体规划作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

  政府主导:以县政府为龙头,综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所有信息网络建设由县财政出资的,应在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县信息中心的指导下统筹安排。属单位出资的要尽量利用政府网络资源,不得自搞一套。

  统一标准:主要指网络建设各项技术标准。各部门要以政府网络平台使用为标准,避免各自为政,各不相容。各单位上级业务部门已有标准的要积极配合县信息中心做好衔接工作。

  联合建设:各单位在建设自身的信息系统时,必须按照统一规划的要求,通过县政府信息网络平台运行和交换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由县信息中心和相关单位共同承担。涉及全县性的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由县信息中心统一建设,信息中心同时制定各项标准规范,并承担网络互联、网络管理、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单位建设的局域网必须与政府大院办公网互联,并实行各种公文和信息资源交换。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和维护县政府信息网络,按网络建设目标的内容分步实施。各单位按照行业应用要求,积极做好本行业信息化建设。

  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任务,结合我县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公众领域信息化的实际,着手实施“数字城步”工程,加快提高全县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振兴传统产业中的先导作用,加快提高我县工业化水平。用5年时间,初步形成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各领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建设格局。初步建立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

  (二)主要任务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大容量、智能的公共信息网络,实现话音、数据、图像三合一的网络体系。建立一个与国际、国内互联的覆盖全县多数地区的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共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三网合一的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1)加快电信、广电、移动、联通、电力和党政机关网为主体的骨干网建设。建设和完善以大容量光纤为主,无线、卫星等为辅的宽带信息传输网和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为基础的交换网,逐步实现网络间的融合和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多种方式宽带接入到户。计划到2010年,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7.2%,固定电话用户 户,宽带普及率达1.68%,有线电视用户达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 万户。

  (2)加强信息交互网和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信息交互网和信息服务平台是建筑在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换的增值服务系统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协作的方针,通过建设政府门户网交互平台,实现本地信息本地交换,满足全县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接入的需要。

  (3)加强党政机关宽带网建设。建成覆盖全县(包括乡镇)的宽带光纤主干传输网,为全县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和因特网接入提供高速、宽带的多媒体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积极争取,多方投入,大力推进我县新建行政中心信息化工程,着力抓好行政中心局域网建设,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把行政中心建成具有领先水平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建筑物。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建设好我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多方协作,建设我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政府政务网建设,建立起上下联通、横向联合的全县政务专用宽带高速计算机多级网络,实现以“三网一库”(党政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中国城步”网和政务信息数据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务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政务公开化。

  ①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建设全县政务内网平台,联接上级政务内网与各乡镇办公业务网、政务外网,链接县级领导班子及县直重点业务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②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提升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功能,以基础通信传输网络为依托,形成各地各部门网络汇集的综合性信息交互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网络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数字认证中心,形成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运行的支持系统。

  ③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信息应用系统。在完善政府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县乡办公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起决策信息支持系统。

  ④开发政务信息资源。抓好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政府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人口及人才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档案数据库、城市建设数据库等。

  3、电子商务建设

  开展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要以电子商务为导向,促进专业市场管理、运作和商务一体化。在不断完善内部信息化管理的同时,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信息采集、交换和发布网络化。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建立自己的网页,解决信息不灵、产品销售不畅问题,架通产品基地与市场间的桥梁,并逐步实现由网页发布向电子商务专业网站过渡,形成虚拟和现实并举的市场新格局。

  4、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①农业信息化。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站,形成主要面对广大农民服务的综合信息网络;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大力推广网上订单农业。

  ②教育信息化。实施“校校通”工程,在全县中小学校建立“校园网”,逐步实现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初步建立全县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③金融、财政、税务信息化。逐步开展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实施“金卡”工程,逐步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施“金财”工程,建成覆盖各级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信息网络;实施“金税”工程,建立多元化申报纳税服务休系,实现地方税收征管技术手段现代化。

  ④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再就业人员数据库,全面实施“金保工程”,形成劳动保障信息网络。

  ⑤公共安全信息化。全面实施“金盾”工程,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建立公安专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障、预防、控制系统。

  5、大力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是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应用与需求,贴近百姓。通过政府先行,多方启动、大力拓展应用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既要开发面向为党政机关宏观决策服务的纵向信息,也要开发面向为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的横向信息。

  ①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有计划地对业务范围、网络结构、建设规模相近的信息网络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网络服务业务融合,提高和完善信息网络整体服务功能。

  ②除开发建设好政务信息资源库外,另重点开发建设好两方面的信息资源。一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商用信息资源,包括农业系统数据库、商品与市场信息数据库等。二是为社会和市民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数据库及社区服务数据库等。

  6、信息服务业建设。

  (1)大力推进城市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通过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建立社区、街道的信息应用平台,构建虚拟社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财税、社保等领域的应用,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2)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开发多种商用及通用公众数据库,促进信息商品化,逐步建立成熟的数据仓库、信息服务中心及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开展信息增值服务,发展各类信息咨询和广告服务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落实信息行业管理职能,明确其组织协调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对信息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和管理的职责。各乡镇各单位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投资政策引导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各级政府必须积极运用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环境。要增加政府投入,政府每年应安排财政预算收入不少于1%的经费用于发展信息化建设,保证政府重点信息化项目经费的支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要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换资本,把有市场、有收益的信息工程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产业。

  (三)推进信息化教育和人才的引进培训

  要强化社会信息化意识,提高全民操作技能,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普及信息技术,营造社会信息化应用氛围。要加大学校计算机教育力度,在中小学普及开展信息技术课教育,在中等院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县政府信息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要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50岁以下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操作应用培训。

  (四)加快信息产业标准化建设

  要按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区域间、部门间、专业系统间的兼容、联系、互通和有序交换,形成全县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重点要做好信息网络标准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程序设计语言、统一的公文信息交换格式等)、网络与接口标准化(各种软硬件接口)、信息流程标准化(信息的收集与流向规范化管理)。各行业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与县政府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库标准相一致,保证政府网络平台与各单位各乡镇网络互联互通。

  (五)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政府网络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强化防范措施,内部网必须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公众网防病毒产品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软硬件。要制定应急措施,防范突发的灾难性破坏,要建立日常的安全检查制度。涉及保密内容上网的,要经保密部门审批。公安保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上网的检查、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我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城步苗族自治县城镇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建设局

  一、发展现状

  截止到2005年,全县设建制镇5个,即儒林镇、西岩镇、茅坪镇、丹口镇、五团镇,城镇人口7.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25% 。建成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县城驻地儒林镇,现有人口4.8万人,建成区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10万人,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人均道路面积4.5m2,自来水普及率90%,燃气普及率45%,每年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350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为指针,以湘西地区开发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从城步实际出发,以规划为龙头,扩容提质为目标,按照县城“南改北进,靓丽一线”的思路,以路为主,加快构建县城 “三纵九横”基本框架,高标准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不落后,把我县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富有浓厚山区风貌和少数民族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城镇。

  三、发展目标

  城镇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县城儒林镇,它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已成雏形,交通、用地、用水、用电条件优越,将发展成为以旅游、奶制品加工、商品流通业为主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型县域中心城市, 2010年规划人口8万人,远期到2020年规划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城北发展,重点抓好2.0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建设及4平方公里的城北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县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县城的发展带动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西岩镇、茅坪镇、五团镇、丹口镇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南山城的建设,以南山的建设来有力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南山风景区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利用移民建镇的契机,实现白毛坪乡撤乡建镇,使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快速协调发展,至2010年实现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8%,2020年达到50%。

  四、主要任务

  1、城镇道路和交通。到2010年,完成县城城北新区“三纵九横”城市街道路网建设及工业园区各主要道路建设,即城西路、建新路、环城东路、民族大道、八角东路、南山路、茶山路、长安路、连峰路、机场路、东段武攸路、竹丝路,全长29.48公里,主干道宽36米至45米,17.436公里,次干道宽12至24米,总长12.042公里,工程总投资1.9645亿元。形成以人民路为主干道,以城东路、城西路为两翼,连接 S219省道,联系南北交通、横向主次道路与纵向干道交接构成城市路网。

  2、城市供水。目前,县自来水公司设计供水能力1.5万吨/日,实际供水能力仅0.6万吨/日,且水质较差,已不能满足城市扩容提质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尤其是工业园建设及生产用水的要求。要抓紧建成日供水能力3万吨,远期规划日供水5万吨,总投资为3200万元的新水厂。形成全城闭合管网,有效促进城北开发建设及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城周边行政村(居委会)的用水普及率。

  3、城市排水。目前城市排水仍未根本解决,城东约1平方公里建成区没有设置排水设施,靠自然渗透,县城现有下水道的排水排放量为262.8万吨/年,城镇规划建设向北扩展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俱增,加之排水方式为雨污合流,每当雨天,污水自然溢出街面,严重影响城镇环境卫生,必须增设城市东、西两翼下水道,同时着手解决城北以诸葛路以北的排水设施及城东无组织排水问题;城南巫水河畔建设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河中。

  4、县城城北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规划的工业园区位于县城规划区内北郊,园区规划总面积2.08平方公里。

  5、县城环卫设施建设。沿人民路增设高档公厕6所,垃圾中转站20座,配备新型垃圾车3台,建设无害垃圾处理场一座,规划日处理垃圾240吨,总投资3951万元,该项目已完成征地及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殡仪馆一座,设置公墓用地100亩。

  6、城镇园林绿化。充分优化建成区园林绿地,公共绿地,于“三纵九横”路旁建设绿化带,种植本土树种。加紧完成县城巫水河畔城南公园建设及沿河路景观风景带建设,公园占地规模50亩,总投资2000万元。同时积极鼓励城镇居民进行庭院绿化美化,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

  7、城镇公共建筑。以县城“南改北移”为目标,加快城北政府行政中心、农机综合大楼、人民法院办公大楼、公安办公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设。新建文化娱乐城、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城北新华书店图书城、农牧技术服务中心、四星级涉外宾馆等。城南旧城改造按“一点一面一线”进行,建设儒林广场(一面),改造大饭店(一点)。

  8、县城灯化亮化工程。实现所有主要街道及已硬化的小区道路,全线有路灯,亮化率在95%以上,同时在纵横主道交叉广场及交叉路口新增高杆灯10盏,处处可见霓虹花灯,亮化美化县城。

  9、大力加强规划和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乡级镇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五团、丹口、白毛坪自来水厂,扩大西岩镇、茅坪镇水厂供水能力,建设各镇街道两侧下水道,成立丹口、五团、白毛坪、南山规划办、环卫所,各镇均要建成1公里街道灯化亮化路。

  五、主要措施

  ①、尽快完成县城总规修编,抓紧启动乡镇规划修编,以高起点规划指导和促进我县城镇建设。

  ②、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开展湘西地区开发的优扶政策及财力的支持。

  ③、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确保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上用于城市建设。

  ④、立足资源,大力发展我县奶业、竹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增强财政实力,不断增加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⑤、以城市经营为突破口,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经营城镇基础设施来增加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

  ⑥、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园建设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的高品位快速发展。

  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进镇、进城经商、办企业,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城镇规模。

  城步苗族自治县土地开发利用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一、“十五”规划的实施概况

  “十五”期间,我县的土地开发利用,始终坚持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奶业富县、工业强县、竹业兴县”的经济发展思路做文章,主要体现在:

  1、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一是城北开发区蓬勃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栋栋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二是S219工程顺利开工,进展顺利。三是旧城改造、三纵九横公路用地等。

  2、挖掘潜力,加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一是开发利用草山资源,促进奶牧业发展。二是利用水能资源开发小水电,现在正在兴建的小水电站80处,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

  3、加大耕地开发复垦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先后完成了南山、长安三浪田、丹口羊石等规模较大的耕地开垦项目,总面积700余亩,儒林镇十里树村和尚坪开垦项目正在实施。

  4、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

  5、建立了稳定的土地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基本杜绝了城镇规划区范围的零星批地。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小康城步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大耕地开发复垦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确保重点项目用地,促进我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三、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

  1、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1)农用地,现已开发利用农用地面积为248332.9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5%,其中耕地15025.4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8%,园地1522.44公顷,占总面积的0.58%,林地208212.11公顷,占总面积的79.5%,牧草地10886.1公顷,占总面积的4.2%,其它农用地12686.81公顷,占总面积的4.84%。

  (2)建设用地面积5750.56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85.0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33%,交通运输面积801.7公顷,占总面积的0.31%,水利设施用地1463.82公顷,占总面积的0.56%。

  (3)未利用地7892.43公顷,占总面积的3%。

  2、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1)林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有林地208212.1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64883.8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但由于山地林木产出率低,整体效益差。若增加投入,加强培育管理,调整林业内部结构,从广度与深度上挖潜到2010年,每公顷林地平均收入可达8000元,林业总产值可达到16.65亿元。

  (2)耕地资源较好,增产潜力大。全县耕地15025.47公顷,其中水田11809.1公顷,旱土3216.43公顷,主要分布于境北丘岗,中低江河沿岸,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土质肥沃,适合稻、油、麦、薯、玉米等多种种植,其中尚有中低产田9200公顷,但只要对症治理改造,科学开发利用,推广良种良法,调整种植结构,增产潜力仍然很大。

  (3)草山资源丰富,草食牲畜发展潜力很大,县境、东、南、西、北、中山区有成片草山10886.1公顷,占全县总面积4.2%,这些草山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人烟稀小,交通闭塞,环境幽静,生态良好的边远地带,这些地方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目前尚只开发利用草山面积10857.5公顷,大量的资源被闲置与浪费,在开发利用的深度与广度上大有潜力可挖。

  (4)有充裕的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我县地质地貌复杂,地表切割剧烈,江河十分发达,水流急湍,落差大,尤其适宜梯级小水电开发,现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9.87万千瓦,人均水能资源1.23千瓦,其中可开发量20万千瓦,现已开发10.5万千瓦。

  四、土地开发利用规划

  1、土地开发利用方针

  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突出保护耕地,减少耕地占用,积极开展土地开垦整理,稳定耕地面积;坚持土地用途管制、规划用地,以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以市场机制来优化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目标

  (1)耕地总是动态平衡目标

  2005至2010年,全县通过开发复垦、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00公顷以上,在此期间的各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60公顷以下,生态建设预计102.1公顷(退耕还林、还牧、还水),预计灾毁100公顷,保证到2010年全县耕地总量在15025公顷以上。

  (2)农业用地保护目标

  到2010年,农业用地面积248695.3公顷,比2005年增加362.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025.5公顷,保持平衡;园地面积1522.44公顷,比2005年减少1751.5公顷,有林地占林地90%以上;牧草地面积13000公顷,比2005年增加2113.9公顷;水面中水产养殖面积300公顷,比2005年增加130公顷,水面利用率达75%。

  (3)非农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2005到2010年为使本县建设适应社会的发展,全县主要项目有城北开发,县城"三纵九横”道路的扩建与整改,工业小区建设及沿路两旁的土地开发利用和旧城区的改建,S219的扩改,小水电开发项目用地等。

  (4)土地整理复垦目标

  2005至2010年,全县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50公顷。

  (5)土地开发目标

  2005至2010年,根据全县后备土地资源的调查,就该土地开垦的可行性分析后,经统计全县通过土地开发约增加耕地87.1公顷。

  (6)低产农用地改造目标

  全县共有中低产田土1140.5公顷;低产园地1212.8公顷;低产林地39560公顷,低产水库面积58.9公顷。到2010年,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投入,将四分之三的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中产田土;将全部低产园地改造为高产园地;三分之一的低产林地改造成中高产林地;将全部低产水面改造成中高产水面。

  (7)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标

  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3.4%,土地垦殖率为6.3%,耕地复种指数达220%,园地投产率达80%,可养水面利用率达80%左右,城市土地地容率达2以上,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达7000元/公顷。

  (8)土地环境改善目标

  到2010年,通过工程技术改造和生态自然环境治理,基本扭转农用地平均持量下降、土地生物环境衰退状况。对受矿毒水、工业污水、废潭等污染的农田和水体,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污染源排放单位限期治理;对采矿损坏土地,要求土地复垦率达60%以上。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加快绿化速度,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农用地

  到2010年,农用地248695.3公顷,比2005年增加362.4公顷,其中耕地15025.47公顷,园地1522.44公顷,林地206460.6公顷,牧草地13000公顷,其它农用地12686.81公顷。规划期内所增加的农用地面积,主要通过开发未利用土地和整理村庄用地增加农用地。

  2、建设用地

  到2010年建设用地8389.3公顷,比2005年增加2638.74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094.5公顷,比2005年增加69.46公顷,交通用地1379.5公顷,比2005年增加577.8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915.3公顷,比2005年增加1451.48公顷。

  3、未利用土地

  到2010年,未利用土地7003.4公顷,比2005年减少889.03公顷,其中87.1公顷开垦为耕地,496.46公顷转为牧草地,114.5公顷变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0.97公顷变为交通用地。

  六、实施的措施

  为保证规划付诸实施,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提出如下措施: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为依据,制定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分期落实到部门和各乡镇,列入双文明目标责任。乡镇要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的耕地总量不减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有效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土地利用引导到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上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关于划拨用地范围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突破。除法律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的,其它建设需要使用国有土地的,必须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土地资源配置,大力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提高土地利用率、容积率和土地资源效益,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要依法规范土地市场,严格按照估价再出让的程序办理用地手续,对经济建设必须占用基本农田的,既要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又要严格依照程序办理审批手续,且补划相同数量的基本农田。

  3、充分合理利用各类土地

  要搞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大幅度提高耕地、林地、园地和养殖水面的质量,发挥各类用地的潜力,增进效益。

  4、加大土地开发力度,把耕地总量动脉平衡落到实处

  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律实行“占一开一”、占补平衡制度。每年要从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和土地收益金、耕地开垦费及土地复垦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地开发、复垦。

  城步苗族自治县环境保护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

  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概况

  (一)“十五”期间环保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县环境保护计划执行良好。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环保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议事日程,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广泛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强化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依法进行环保执法检查监督,加强管理,增加投入,狠抓工业污染防治、排污费征收及环境监测和环保科技推广工作,完善环保机构,加强环保自身能力建设,使我县的环保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新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及环境影响评价法,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十•五"期间,各类新、扩、改建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二是老污染加快了治理。加大环境监察力度,积极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及排污收费工作,督促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到2005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20万吨,处理率为87%,处理达标率为64%;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3254万Nm3,废气处理率为61%;处理达标率为77%;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2万吨,其综合利用率为42.7%。

  三是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监测质量,为全县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目前县城大气质量尚可,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除有个别超标数值出现外,其日平均值分别为0.064mg/Nm3、0.125mg/Nm3、0.055mg/Nm3均未超出GB3095-96II类标准值。巫水儒林镇段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II级标准(GB3838-2002 III级)。县城降水PH值在4.6-5.92之间。

  四是生态示范试点县建设进展顺利。我县于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试点县,2003年10月委托湖南农大环科所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4年8月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专家的评审,2004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各项创建工作正在顺利进展之中。

  (二)全县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十•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超负荷运转,污染治理历史包袱过重,遗留问题太多,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1、县城区域功能尚未形成,布局混乱,区域环境噪声难以达标,同时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机动车辆迅猛增加,交通干线的噪声污染也日益突出。

  2、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乡镇个体企业发展迅速,布局散乱,管理低下,环境意识差,带来的污染点多面广,尤其是小造纸、小建材造成的废水、废气污染。

  3、工业"三废"排放量大,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污染源治理进展缓慢,排污费足额征收困难,污染治理资金原始积累难以完成。

  4、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上级的要求。办公场地极为拥挤,监测仪器老化落后,执法设施有待完善,环保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保护人民健康为根本,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紧密结合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实现我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双赢”局面。

  (二)主要目标

  1、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010年,全县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10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达标率达到100%;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控制在13万吨,其综合治理率达80%以上。

  2、 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①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2010年,县城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县城大气中TSP的日平均浓度控制在0.3mg/m3,二氧化硫日平均平均浓度控制在0.10mg/m3。

  ②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到2010年,巫水儒林镇段的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县城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③噪声控制目标

  到2010年,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符合区域环境噪声允许标准值(GB3096-93)。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国家标准(GB3096-93)规定的标准值。

  三、主要建设项目

  1、建设环保科研大楼。集办公、监察、监测于一体,改善现有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建设成为国家标准四级监测站水平,强化环境监察工作,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要求。

  2、全面实施《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全国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落实各项工作,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县。

  3、建设亚华南山分公司日处理1000吨牛奶加工污水处理工程。

  4、搞好吉龙建材公司水泥生产车间整体搬迁工程。

  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全县自然保护区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7个,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其中沙角洞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晋升为省级,新建白云湖、十万古田、南山、两江峡谷、巫水上游水源林5个自然保护区。

  四、主要保障措施

  1、积极执行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控制大气、水环境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2、立足现有工业,围绕节能降耗,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三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十八小"企业。对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按照有关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逐步进行调整、限制和淘汰。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加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监管,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逐步建立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下达任务,并列入年度双文明考核内容之一。确保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4、加强环境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环境监管机制,理顺环境管理机制;推进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绩效,严禁企业无证排污;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

  5、疏通和拓宽资金渠道,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财政和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和管理排污费。建设项目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不少于总投资的6%,企业更新改造项目中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应占7%,全县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每年有所增加。

  6、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和技术开发能力。

  城步苗族自治县服务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服务业又称为第三产业,是除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外其他行业的总称,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源泉。“十一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县服务业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为正确引导和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税收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 2.48 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 21%,较2000年的16%提高5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116万元,较2000年增加26973万元,增长127.6%,服务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3 %,较2000年上升 1.5个百分点。2005年全县服务业创造财税收入3500万元,较2000年增加2050万元,增长 141.4 %,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4.7%上升到26.7%。

  2、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壮大比重上升。

  3、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信、金融全部实现企业化经营,全面走向市场竞争。住房管理体制基本实现由福利型、实物型分配向市场化、货币化分配转变。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改革、改组步伐加快,经营领域不断拓展。

  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目前绝大部份商品价格已完全放开,房地产、土地、人才、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已具雏形。基本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干,以各类商业保险为补充,民政优抚救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发展水平不高。2005年全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 35.3 %,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50%,发达国家超过6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内部结构欠优。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行业发展不足,生活服务业比重大,生产服务业比重小,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三是服务业经济效益不高。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及县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县服务业“十一五”发展所面临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

  1、国际产业转移。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产业转移重点日益趋向服务业。服务业以及基于此而展开的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进行全面竞争的战略高点。我国加入WTO后,服务贸易承诺逐步兑现,更多的服务业领域将陆续对外开放,将为我县引进高水平服务企业,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带来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布局、项目布点、资金安排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家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这将为我县服务业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提供机遇。

  3、经济服务化趋势。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导致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引起劳动的重新分工并向服务业倾斜,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业化”或“服务化”趋势。

  4、城镇化战略的推进。随着我县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规模大幅扩展,城镇基础设施 大幅改善,城镇人口大幅增长,这将有利于提高全县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市场需求,为发展我县服务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拓宽领域”的方针,突出发展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有序推进新兴服务业,努力使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拉动县城经济增长,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预期达到7亿元,

  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

  2、就业目标: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预期达到6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由2005年的21%提高到30%左右。

  3、结构目标:生产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在促进产业升级,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作用明显增强,城市服务体系全面发展,农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4、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投资规模预期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

  5、效益目标:力争2010年服务业上交财税收入达到 5600万元,年均增长10%,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26.7%提高到28%。

  四、“十一五”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改造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加快调整流通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以城市社区、中心集镇为中心,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货仓式卖场。要结合城镇建设,统筹规划新建一批功能完备、上规模、有特色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重点建设县城绿色农产品超市和农资综合交易市场;分期实施大饭店、百货公司大楼、副食品公司大楼、蔬菜公司大楼等改造项目。要加快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和农副产品收购、集散中心,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增强企业活力。在县内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推进流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在发展餐饮业上,要根据居民及外来人员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普及快餐业和连锁经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在县城推出“美食一条街”和“美食一品”,积极推广餐饮特色品牌,要加快星级宾馆建设,不断提高接待档次,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做大做强旅游业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集合,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新格局。力争到2010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 3000万元,相当于县内GDP的1.5%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一是科学规划旅游开发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发展格局是: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循环线、六大旅游功能区,十个专项旅游产品。即以县城儒林镇为中心,以南山旅游区为龙头;将县城,两江峡谷苗族风情,大寨侗族风情联合开发;推出县城——两江峡谷苗族风情带——十万古田——南山旅游区——长坪河侗族风情带及县城——白云洞——清风洞——银杉森林公园两条黄金旅游循环线;建设好南山旅游区、两江峡谷苗族风情旅游区、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侗族民族风情区、十万古田旅游区、城郊旅游区六大旅游功能区;开发完善草山放牧、水上游乐、溶洞奇观、森林探险、银杉揽胜、民信风情、度假山庄、原始狩猎、宗教朝圣、红色旅游十个专项旅游产品。二是优先建设基础设施。首先是修好干线公路至各主要景区及各景区内的旅游公路。其次是鼓励支持县内各旅游公司、运输公司、宾馆等旅游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进高档旅游车,组建一家大型旅游汽车运输公司,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高档旅游车为主体的旅游交通体系。三是研发创新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力度,组织力量对旅游商品进行重点科研攻关,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及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旅游商品的“名牌化”与“系列化”,建立4至6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把生产点扩大到景区千家万户。四是壮大提升旅游企业。在抓好县内唯一的一家从事国内旅游业务苗山旅行社的基础上,发展新旅行社4家,不断规范经营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力争2010年开

  办二家国际旅行社与全国全省旅行社联网实现集团化、网络化经营。

  (三)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加强公路建设,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缓解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劲”制约。“十一五”期间,一是加快省道S219、S319和县际公路建设,基本形成联结邻省和周边各县的公路骨架,建成以通乡油路为主干线的县城公路网。二是加强现有干线公路改造,提高公路网技术水平及运输能力,四级以上公路覆盖各乡镇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79.92公里,2010年达到1727.5公里,全县公路网密度达到65.26公里/百平方公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四是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加速运输方式和运输结构调整,建立现代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县基本形成以S219和S319为骨架,以县际和通乡公路为基本网,等级公路通达山村,服务功能较完善的交通及现代物流体系。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联通。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及现代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拓展服务领域。继续抓好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壮大基础电信企业,鼓励发展增值电信服务,加快广播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电视,积极开发多媒体业务市场,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以网络互联协议为基础的再售服务,加快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推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快速发展。

  3、金融保险业。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改进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保险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积极开展企业融资服务、财务顾问服务以及为企业购并、重组、上市等风险投资活动服务的相关业务。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规范资信评估、信用评级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推广综合柜台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和新型中间业务。力争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以上。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开发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保险业务,全县保险业务年均增长10%以上。

  4、商务、科技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租赁、工商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中介商务服务业,建立中介服务诚信体系,提高公正执业水平。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二是以服务专业化、功能多样化,经营网络化为方向,积极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市场体系。切实加大科技对工业、农业的服务力度,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技术推广,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三是鼓励和引导供销商业企业发挥市场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有序推进新兴服务业

  1、房地产业。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配套措施,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放开租赁市场,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加强总量调控,对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立不同形式的土地供应体系。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组建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开发经营规范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规范房地产预售、销售、中介等环节的经营行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业经营,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大力发展住房按揭、担保等金融服务,促进住房消费。

  2、社区服务业。把发展社区服务人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继续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建设县、乡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质优价廉、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开展家政、维修、养老、托幼、文化、健身、代办代理以及社区就业中介等便民利民服务,推进社区卫生保健、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拓展废旧回收、法律服务、婚庆服务、职业培训等服务新领域。扶持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整合社区资源开展连锁经营,创造条件逐步向农村中心集镇延伸服务。争取“十一五”末,全县80%的社区都建成一家规模适当、功能较全、服务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年均递增10%左右,达到1万人。

  (五)稳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1、文化产业。进一步探索利用社会机制办文化的路子,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水准较高的群众文化网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国家二级图书馆评估达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建和扩建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修建民族民俗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文化局、文化市场稽查队办公楼等。二是要加强文艺队伍培养,提高业务素质,积极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生活。三是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多出精品佳作。四是要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台网”分离,新建广播电视传播中心,建设乡镇广播电视联网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传输能力。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整顿文化市场,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活动之乡活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化。

  2、教育。以巩固“两基”成果为重点,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物资、经济最大效益。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3、卫生。坚持以“突出农村,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三大体系、一个机制,一个制度”即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力争实现县内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以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建的目标。

  4、体育。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好县民族体育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加强体育产业,进一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力争2010年全县电脑体育彩票由2005年的5台增至8台,发行量由60万元增至200万元。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 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继续清理有关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规定,取消和废止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规定及歧视性政策,使服务业在投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各方面,与工业企业处于平等地位。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照《湖南省服务业发展方向指导目录》,明确服务业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导向,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津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规范和简化服务业市场准入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 多渠道增加投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依靠全社会力量发展服务业的方针,筹措建设资金。一是县财政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旅游业等项目资本金,带动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二是建立健全服务业项目贷款担保制度,增加银行对服务业贷款;三是鼓励个人、企业和单位参与服务业项目集资入股;四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县外资金发展服务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保证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 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服务业经营管理体制,公益福利事业型服务业,如义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继续实行事业单位管理,经营型服务业全部实行企业管理, 积极稳妥推进人事、劳动、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引入竟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竟争力。加强对服务业的宏观管理,要继续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结合我县实际,明确重点,制定规划,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协调服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城乡结构,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规范完善服务业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发挥城市规划对服务业的促进引导作用,保障服务业用地,培育服务业特色集聚区,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效益,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三化”格局。

  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局

  一、旅游业概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5058′—26024′,东经109058′—110037′,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水支流巫水上游,南岭余脉与雪峰山脉交汇之处。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边”之称。东毗新宁县和广西资源县,南接广西龙胜县,西连绥宁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邻武冈市。南北长83km,东西宽65km,总面积2647m2,占邵阳市总面积的12.8%,居住着苗、汉、侗、瑶、土家、布依、高山族等10多个民族,总人口26.2万。县城儒林镇位于县境中部,北距武冈云山风景区63km,距省会长沙430km,南距龙胜温泉74km,距桂林210km,东距新宁~山风景区80km,西邻枝柳铁路靖州站133km。省道S219横贯南北,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十分丰富,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类旅游资源

  (1)南山牧场 位于县境西南部,总面积152km2,23万亩草山连成一片,丘峦起伏,芳草茵茵,流水涓涓,平均海拔1760m,年平均气温11℃,夏秋最高气温仅28℃,构成我国独特的南方山地草原,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是一处集观赏草原风景、避暑疗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2)两江峡谷 位于县城到南山之间,全长36km,境内古木参天、林海茫茫、流水潺潺、飞禽走兽、四季花妍。森林总面积达2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近2万立方米,郁闭度平均在0.91以上,有红豆杉、楠木、水青刚等20余种珍稀树种,栖息着100余种野生动物和昆虫。蓄水量近亿立方米,水源来自南山牧场神童山天然涌泉,水质清纯无污染,含有人体所需钙、锌、铁等17种微量元素。曾被原省旅游局张济民局长称赞为“天下最美的峡谷”,并命名为“两江峡谷”。

  (3)长安营大寨古杉群 大寨古杉群位于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口,距县城64km,为东晋时期人工栽培,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38株古杉中,有一棵高30多米,胸径2.25m,冠幅20余米,蓄积量40多立方米,需5个成人方能围抱,被称为“湖南杉树王”。

  (4)白云洞 城步古八景中称“白云樵隐”。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群,包括玉龙洞、碧云洞、洪溪洞、羊角洞,总面积778亩,洞内流水潺潺、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有曲、奇、险、深的特点,洞中套洞、石上生石,石乳、石笋、石幔、石帘、石柱、石花、石瀑、石田、石禽、石兽、鹅管石等等,无所不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境内外游客皆称之为“亚洲第一洞”。

  (5)白云湖 突起于121米高坝之上,湖面9.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0余米,总蓄水量达3.6亿立方米,水源来自高山峡谷,水质清纯,无污染,五座花岛点缀其中,形成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和无数的峡谷水巷,绵延18公里长;环湖为原始次森林带,间或有苗家吊脚楼掩映林中,乘小船穿行水上,可见苍松古枫横山,古藤野蔓垂悬、渔舟悠忽,渔歌吟和,如同一条千回百转的“画廊”,酷似古楚腹地长江巫峡风光。登高府瞰,极象仙女手中托起一个银盘,粼光闪闪,美妙动人。

  (6)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1km。银杉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遗濒危树种,在气候学、地质学等方面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有植物“活化石”和“熊猫”之誉,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沙角洞山顶分布着58株古银杉与长苞铁杉混生,经专家们考证,这是迄今我省乃至全国发现分布最多的天然古银杉群落,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总面积1620.8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11795立方米,郁闭度平均在0.95以上,生长着30多个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还栖息着200余种野生动物和昆虫。

  (7)十万古田 位于县境东南部,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分大平江、上、中、下古田四个部分,海拔1200—1800米,面积约九万余亩,相传古代有神仙在此开田十万亩,故名十万古田。这里属亚热带山地凉湿气候,冬暖夏凉,境内溪流纵横,芳草如茵,竹影摇曳,丛林苍莽。草甸上间或有沼泽点缀期间,形成一片物产丰饶,平坦宽阔,风光如画的高山平原,境内植被繁茂,有700多种植物,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7种,药用植物80多种,香料植物25种,还有世界首次出现的五加科新属湖南参,有香獐、黑熊、金钱豹、金鸡、大鲵等1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自然生态保存完好。

  此外,南湖映月、白水悬练、罗汉聚会、沉江山峡、铁坑幽谷等都是极佳的旅游观光处。

  2、人文类旅游资源

  有蓝玉故里(明初凉国公)、长安营古城(俗称“宝庆二府”)、新石器遗址、侗乡风雨桥、红军亭、老山界(红军长征时陆定一笔下的老山界)、红军纪念塔、利济门、孔圣庙、白云寺、凤凰山庵、儒林书院、南桥石狮、苗家吊脚楼等等。

  3、民族风情类旅游资源

  我县民族风情独特的有城步油茶、苗乡乌饭节、苗家看牛俗、苗乡“打泥脚”、招郎入赘、峒寨款令、苗家伙耕、侗乡鱼俗、苗女秘绣、苗家“烫新郎”、苗乡瑶寨的“药浴”等等。民族文化更是绚丽多彩如:挤油尖项目在(1999年8月西藏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表演金奖)、打禾鸡项目(在1991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庆鼓堂、苗族酒歌、苗拳、民族舞蹈、长安方言、原始瑶文、打山魈、吹芦笙、演唱傩歌、傩戏等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

  城步县旅游开发始于1993年,历届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旅游、建基础”、“逐步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县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等战略思想,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从无到有,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已列为县城域经济建设支柱产业而重点发展。“十五”期间共投入旅游资金2500万元,初步建成了南山、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等景点;改造了县城—白云湖、江头司—南山两条旅游公路,新修了两江、威浆两条旅游公路;改造和新建了南城、南山等5家宾馆;全县现有省级旅游景点1处,即南山风景名胜区,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长安营漂流探险等景点初具规模,已建成3条旅游线路;有国内旅行社1家,宾馆、招待所18家,床位1400张,其中标准间726张,占52%;2005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1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同比增长8%,旅游发展逐步进入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与存在问题

  1、开发潜力

  南山旅游区是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核心旅游区,其范围东起五团镇的铺路水、江头司、藤坪、丹口镇的共和,南联五团镇的白头水、蜡里、木瓜、坪山,西邻广西龙胜,北接长安营乡的长安营、长工坪、岩寨等,是集草源牧区观光、高山休闲度假、祈寿迎福于一体的绿色旅游区。其中“南山绿色食品”和“南山寿文化”两个主题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其一,南山牧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省、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业产业化试点单位,生产的绿色食品和反季蔬菜早已得到世人的青睐。南山牧场的生态环境曾被国家环保部门评定为AAA级;它不仅拥有丰富的草山资源,能养畜产奶,蕴藏着品位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生态旅游资源。草绿、林深、水秀、雾奇等独特的景观等待人们去改造、加工和开发。其二,紧扣“寿比南山”意境,高水平策划“南山寿文化”旅游活动,作为“寿”字这篇文章。

  此外,两江峡谷处在南山到县城的黄金通道上,既有原始秀美的生态环境,也有丰富瑰丽的民俗风情,是一块潜力极大的旅游处女地;县城东南部的白云洞、白云湖景区可依托秀丽的山水风光在“乐”字上作文章;十万古田平均海拔1500m,植被繁茂,动植物种类丰富,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是一块原始神秘的土地,可开发为以探险旅游为主的绿色生态特种旅游区;大寨侗族风情区和两江峡谷苗族风情区都可依托原始的民风和古仆的民俗开辟有地方情调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完全可增加旅游淡季的游客流量,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功效,如湘西德夯苗族的旅游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2、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规模小 城步目前只开发开放了南山、白云湖、大寨侗族文化村等景点,2005年接待9.1万人次,与得天独后的丰富旅游资源极不相称;与邻近省旅游区(点)开发建设重点新宁县~山相比,2005年~山旅游收入达5200多万元,南山不及~山收入的10%。

  (2)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旅游主题与旅游地形象的评价、开发和建设品位错位,造成原本丰富多样的资源成为单一或低级。如城步南山本是山源地貌、既拥有北国草原的雄浑,又不失江南草山的灵气,更具有回归绿色旅游的最佳生态环境,可目前只开放了南国草原观赏景点;只注重某一重要景点的开发,而忽略了对整个景区的建设和保护。如对少数民族风情村的开发,既要突出民俗民风,又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宣传营销力度较小 旅游与电子商务的建设应提到今后旅游建设的议事日程。城步应建设好旅游电子商务,加快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点,对本地旅游景点、经济、招商、引资等进行宣传,向外推介,逐步提高城步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4)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城步旅游发展已经起步,但由于地处西南边陲,离省城和邵阳市较远,对外与主要客源地的交通联系不通畅,交通方式单一,县境内的旅游交通条件也较落后,公路等级较低,目前,省道S219正在改造升级,十大乡镇除汀坪、丹口已通油路外,其余大部分县乡公路还是沙土路,从县城通往各景区景点的县乡公路状况更差,弯多坡陡且路幅很窄,极不方便,成为影响可进入性、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其它如邮电通讯、水电供应、医疗保健、宾馆旅社、购物商场、集市、文化娱乐设备都有待改善。

  二、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南山为龙头,以生态旅游、苗族文化和红色旅游为重点,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和重点带动,实施精品战略与持续发展战略,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促销,动员政府旅游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实现全县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真正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脱贫致富的高效产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理念是:

  1、开放带动理念 要加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充分利用旅游业的融资功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内、外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到我县的旅游业,增加旅游业开放带动功能、兴百业功能。

  2、市场导向理念 在旅游资源的利用、客源市场的开发,旅游项目的建设等方面,都要适应国内未来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旅游业。

  3、可持续发展理念 旅游开发要根据国家确定的持续发展战略结合县内旅游资源现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搞好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

  2006年到2010年全县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整合,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新格局。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支柱产业形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旅游业的“行、吃、娱、住、游、购”六要素进行科学调整、合理布局,旅游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全方位地满足游客需求,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第二步为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档次,提高行业经济效益。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总值的比重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旅游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实现旅游总产值相当于县域经济CDP10%,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

  第三步为支柱产业迅猛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拓宽旅游产品销售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档次、高效益、高追求,使旅游总产值相当于县域经济GDP的20%,占第三产业总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

  三、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根据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关系和区位交通条件,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突出地方特色、优化组合、有所重点的原则,2006—2010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的组织系统和空间开发格局应该为:一个中心,一个龙头,两个基地,三个联合,两条黄金旅游循环线,六大旅游功能区。

  一个中心是县城儒林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今后的旅游中心,结合城镇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和行、住、游、食、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建成全县旅游发展的主要服务接待基地。

  一个龙头是南山旅游区,南山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品牌,其性质是集草原牧区观光、红色回顾、高山休闲,度假、祈寿迎福于一体的绿色旅游区,大坪是南山的行政中心,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有一定的基础,是城步旅游发展的另一个服务接待基地。

  三个联合体现为将县城—两江峡谷苗族风情—大寨侗族风情联合开发,成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旅游黄金走廊;与邵阳的~山、云山、黄桑联合、共同打造湘西南的黄金旅游线;与桂林及桂北民族风情、山水观光旅游线联合,激活城步旅游市场。

  近期开发的两条黄金旅游循环线(1)县城—两江峡谷苗族风情带—十万古田—南山旅游区—长坪河侗族风情带—县城,把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五大旅游功能区都串了起来。

  (2)县城—白云洞—白云湖—清风洞—银杉森林公园。

  六大旅游功能区 是南山旅游区、两江峡谷苗族风情旅游区、城效旅游区、十万古田旅游区、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和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

  (见附表二)

  (一)南山风景名胜区

  南山旅游区是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核心旅游区,是集草原牧区观光、高山休闲度假、祈寿迎福于一体的绿色旅游区。

  1、紫阳景区:建一条牛奶生产线,牛奶浴;普及型高尔夫球练习场;长寿桃李园的栽种和培育;大河谷峡谷休闲、康体、健身;紫阳峰牧区风光观光;紫阳碑;骑马游;高山红哨反斗城。

  2、茅坪湖景区:修寿石盆景园;溪谷探险;竹林探险、竹溪、野营地、烧烤;水上活动;骑马游;福寿桥。

  3、香草坪景区:建滑草场;草场滑车;速降;草地赛车;草地赛摩托车;停车场。

  4、老山界景区:红军路、红军亭、红军纪念碑、红军诗词、红军桥。

  5、南田山景区:蛟龙洞森林探险;建家庭奶牛场、挤奶观光;南田山南山艰苦创业史寻迹。

  (二)两江峡谷苗族风情旅游区

  两江峡谷苗族风情旅游区以其灵秀的自然生态和神秘的苗族文化生态为特色,有边溪村和桃林两个苗族村寨,尤以桃林村奇山寨的巫傩文化最为突出,是集绿色生态观光,苗族文化风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1、边溪苗族风情村寨区:边溪苗族村寨田园观光、苗族民俗体验(油茶、歌舞、民族乐器吹拉弹唱、篝火晚会、挤油尖等趣味体育项目、苗家做客等)苗族家庭旅馆、接待中心、停车场、购物。

  2、桃林苗寨:苗族傩文化生态旅游、傩戏表演、傩面具、苗族乐器与服装。

  3、边溪漂流景区:边溪漂流、山野田园风光、山溪游泳、逮鱼、采摘、森林探险。

  4、猴子岭峡谷景区:猴子岭峡谷观光、森林探险、停车休息点。

  5、桃林奇山寨森林公园区:徒步旅游、登山运动、森林探险、林间野营、摄影旅游、赛张家界观光旅游。

  (三)长安营大寨侗族文化生态旅游区

  侗族民俗风情旅游区位于沿长坪河从南山山脚至岩寨约30公里的地带,依托古老的古杉群落,以独特的侗族风情为特色,主要以大寨村为主体进行侗族风情开发,辐射到长安古城(宝庆二府)的名胜古迹开发,古杉群落。

  1、侗族民俗景观:侗族歌舞表演、侗族饮食文化、侗族民俗风情、侗族特色工艺品、侗族宗教信仰仪式、侗族民族体育。

  2、建筑及自然景观:建村落、古楼、山脊绿轴、杉树群、湖南杉树王、风雨桥、大寨寨门、农业观光园。

  3、游客接待中心:建家庭旅馆、服务设施、停车场等。

  (四)城郊旅游区

  城郊旅游区是城步苗族自治县重点旅游区,范围是县城城区、县城东南部的白云洞、白云湖等区域,其旅游资源特色为山水风光、水上游乐、山城风貌、溶洞探险、孔圣文化、苗族风情、购物。

  1、白云洞景区:溶洞观光、溶洞探险、白云寺烧香拜佛。

  2、白云湖水坝景区:山顶观景台、大坝、大井村旅游商品一条街、水面溜索、游艇码头、近期水上活动(游泳、划木排/竹排/木船)。

  3、水边度假区:建度假宾馆、度假别墅。

  4、下小言乡村旅游景区:建两架铁索桥、农家旅社、野营地、船屋。

  5、卡田民俗文化景区:建庆鼓坛。

  上下坪水上活动区:游泳、划木排/竹排/木船、碰碰船、钓鱼。

  (五)十万古田旅游区

  十万古田旅游区范围东起浆坪乡隘上村省道S219,南联汀坪乡蓬洞、东河、大河,西邻广西资源县,北接坳岭一带,是一块原始神秘的土地,准备开发为以探险旅游为诉绿色生态特种旅游区。

  1、蓬洞老山原始森林探险区:徒步旅行、登山运动、艰辛跋涉旅游、森林探险、森林浴、林间野营、摄影旅游。

  2、中古田湿地科学考察区:小木屋、沼泽科考、苔藓科考、湿地生态旅游、竹林探险、湿地野营。

  3、猴洞高山湖泊探险区:柑子冲水电站蓄水库、野泳、野营、垂钓、划船、摄影旅游。

  4、隘上田园风光游览区: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气息、参观民俗风情、品尝传统风味、购买土特产品、溪俗探险、徒步旅行、登山运动、艰辛跋涉旅游、服务设施、停车场。

  (六)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

  旅游区位于县东北部的沙角洞,西邻新宁县,内有58棵银杉树,公园面积有1621公顷,生长着1500多种植物,是进行科学考察、森林浴、人文古迹游览的好去处。

  1、罗汉洞瀑布:瀑布观景、休闲垂钓、野营旅游。

  2、林海壮观:修游道、徒步旅游、登临马屁股山顶、鸟瞰沙角洞、观赏植物“熊猫”。

  3、八府楼竹海:林涧野营、森林浴、休闲摄影、拟建东、南、西、北4座亭子。

  4、银杉避暑山庄:在半山腰建吊脚楼山庄、计划100个床位接待游客。

  5、棋盘石:在石板两边立碑刻字、增添山野中的文化氛围。

  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重点

  根据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实施精品战略的要求,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建设好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两江峡谷风情旅游区,完善十个旅游专项产品,办好两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

  1、南山景区

  主要抓好六大工程:一是严格执行《南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重点是茅坪湖景区、紫阳景区、老山界景区的建设开发,一定要按规划内容设计标准进行;二是清除污染、净化环境工程,重点是黑石岭进山消毒处,草山治污和旅游厕所卫生;三是游道和景观优化工程:重点是黑石岭至场部游道、紫阳峰、茅坪景区游道,蒙古包度假村景观优化美化建设;四是南山宾馆改建升级工程,要增添宾馆内餐饮,住宿高档消费的硬件设施,不断的提高接待能力,服务水平,把现有水准升级为三星级宾馆;五是娱乐节目、民俗配套工程,重点是开放高水平的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如苗家迎宾鼓、庆鼓堂、挤油尖、油茶舞等;六是理服务工程,重点是要搞好景区的卫生、安全管理、服务管理、设施管理和环境管理,讲文明礼貌,提供全方位周到热情的服务;七是资源保护工程,重点是要保护南山方圆百里连绵起伏的高山绿茵草场原始风貌,景区内要严禁建设破坏自然生态的项目,严禁过度放牧,乱砍滥伐。

  2、十个专项旅游产品

  (1)草原放牧(南山牧场)

  (2)水上游乐(白云湖、南桥公园、长安高山探险漂流、两江峡谷生态漂流)

  (3)溶洞奇观(白云洞、清风洞)

  (4)森林探险(十万古田、沙角洞、奇山寨)

  (5)银杉揽胜(沙角洞银杉森林公园)

  (6)民俗风情(两江峡谷巫傩文化村、团心寨、大寨侗乡风情村、白云湖民俗风情村)

  (7)度假山庄(南山蒙古包避暑村、大寨侗族避暑度假山庄、白云湖水上度假村)

  (8)原始狩猎(十万古田、奇山寨森林公园、沙角洞)

  (9)宗教朝圣(白云寺、孔圣庙、凤凰庵)

  (10)红色旅游(老山界)

  3、两个市级重点旅游度假村

  南山蒙古包度假村和大寨侗族避暑山庄的开发建设应尽快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旅游的转变,做到特色鲜明、交通便捷、安全卫生、服务周到、环境优良。按照“行、吃、住、游、购、娱”要素完善配套,并不断提高接待和服务的档次,把主要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成为能够与国内旅游市场接轨,能够全方位满足国内外游客消费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的重点

  交通便捷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为此,要在规划、投资和建设等方面重点倾斜和优惠,尽快建立起贯通县内各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线,形成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络,在全县已规划或在建的交通干线和设施基础上,旅游交通网络要加快建设的重点是(见附表三):

  1、公路:首先是要修好干线公路至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如省道S219汀坪站至南山景区的路面加宽和硬化,竹城二级公路尽快通车,确保车道畅通,路面安全;其次是要加快各旅游景区内的公路建设,另外要抓紧改造好南山通广西龙胜的跨省旅游通道的公路,如丹口到长安到通道,大古到新宁,五团至龙胜的芙蓉镇,蓬洞至资源这些交通公路也要重点考虑修建、补充连接好。尽快形成内外通畅,方便快捷的高等级公路运输网络。

  在加快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的基础上,要鼓励支持县内各旅游公司、运输公司、宾馆等旅游企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引进高档旅游车,组建一家大型旅游汽车运输公司,逐步达到30台,拥有1000个座位的规模,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高档旅游车为主体的县内旅游交通体系。

  2、航空:因我县受地理条件制约无铁路、水运交通,所以改建直升机场、建立空中旅游通道尤为必要。县城八角亭农林两用机场,占地120亩,1966年由湖南省飞机播种造林指挥部投资兴建,使用至1993年止,机场目前保护良好,易改建直升机场,同时,安排在南山、十万古田建直升机场,开通县城至桂林、张家界、长沙、南山、十万古田、~山等地航线,建立到达广西、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尤其是偏远景区方便快捷的空中观光旅游线,形成湘、桂、黔旅游大循环圈。

  (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

  1、旅游星级饭店

  按照旅游星级饭店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我县旅游星级饭店建设的方针是:面向市场、科学规划、总量调控、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

  2010年目标:南山宾馆扩建为三星级宾馆,儒林•湘中国际大酒店改建为四星级宾馆,天成大酒店改建为二星级饭店。并在县城新建一座四星级宾馆,在南山、大寨、两江峡谷、沙角洞森林公园、十万古田、白云湖各建一处准三星级的避暑山庄。

  2、餐饮业

  要进一步提高餐饮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实现餐饮卫生达标。做到质价相符。加强社会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成立全县旅游餐饮协会。特色餐饮要增强吸引力,如油茶、湘菜、川菜、粤菜、野味、绿色食品等。要挖掘地方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在县城内推出“美食一条街”,各旅游点要推出“美食一品”。

  3、旅游厕所

  县内各景区、景点加强厕所的建设、管理,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全国旅游厕所建设大纲》、《湖南省旅游厕所建设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参照国际旅游厕所建设的标准和海外游客卫生习惯,结合本县旅游厕所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抓好旅游厕所工作任务的落实,建好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全县旅游厕所上档次、上台阶。

  4、娱乐业

  各宾馆、饭店要普遍开设娱乐项目,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向游客推出高雅文化艺术;南山、白云景区要设置白天和晚间定点演出场所,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歌舞、杂技、服饰、武术、气功等表演节目,为游客助兴。

  5、旅行业

  通过清理整顿,在搞好县内唯一的一家从事国内旅游业务的苗山旅行社基础上,发展新旅行社4家,运用《旅行社管理条例》,规范经营活动,提高导游队伍素质,服务质量,以全新姿态接待游客。争取到2010年开办二家国际旅游社;与全省全国的旅行社联网,实现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四)旅游商品的发展重点

  1、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力度,组织力量对旅游商品进行重点科研攻关,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及市场占有率,根据景区及游客需求特点,设计适销对路的商品,如生态旅游商品、宗教旅游商品、度假旅游商品、民族特色工艺品等。

  2、逐步实现城步旅游商品的“名牌化”与“系列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南山奶粉绿色系列,土桥冬笋、蜜桔罐头食品系列,工业名牌28g打字纸、防伪发票纸系列等著名旅游商品,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3、在县城、景区内建立4至6个旅游小商品生产基地,把生产点扩大到景区内的千家万户;大力生产旅游纪念产品,如虫茶、龙头拐仗、香禾米、腊肉、娃娃鱼、鱼龟、古田竹衣、大阳根雕、绣球等60多种民族食品和民间工艺品。

  4、建立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努力搞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五)旅游市场开发与促销的重点

  依据对国内、省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预测,我县旅游市场的定位是:立足国内市场、以广西桂林、龙胜、资源市场为主体,以省内长沙、邵阳、~山市场为重点,以广东、海南沿海岸线和港澳台地区市场为补充,积极开拓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按照市场定位,要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我县旅游市场的开发与促销:

  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提高宣传促销的水平 全县要大力推行科技兴旅,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联通省、市(地、州)、县(区)、旅游企业三级市场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对旅游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并要积极创造条件,早日进入国际互联网,实现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经营。

  2、打出精品名牌,拓展国内市场 我县旅游的宣传促销必须集中力量加大对精品的宣传,强化旅游品牌意识,精选南山、白云湖、十万古田等有吸引力的产品打入国内各省市场,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一年一度的国内旅游贸易洽谈会和沿海地区的地方商贸洽谈会。积极推介城步资源,树立城步旅游品牌形象。每年有目的地到桂林、长沙、广东、海南等地举办旅游产品展示会,设立旅行社分支机构,快速占领客源市场。

  3、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活动,扩大宣传促销声势 要充分发挥电视、报刊、互联网、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办专题节目和广告等形式,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扩大旅游促销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国内游客到城步旅游。

  五、实现旅游业五年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涉及旅游产业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大举措,解决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以确保我县旅游业健康发展。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和贫困区域脱贫致富的高效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各乡、镇、单位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将我县的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各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工作部署等各方面全面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推动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旅游综合环境的改善,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全社会的旅游意识,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

  (二)努力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要按照政企公开、精简、统一效能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努力健全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管理和市场运行机制。县旅游局是一分管理全县旅游行业的职能部门,要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南山风景名胜区领导小组和白云开发管理委员会,必须服从旅游局统一管理,两江峡谷、十万古田、银杉森林公园三大景区应尽快设立专门的旅游机构。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以适应制订和执行政策,培育旅游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三)不断增加旅游业的投入

  一是增加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各乡镇、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的引导性投入。设立旅游发展资金,确保旅游形象宣传经费。二是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四是对旅游重点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投资方向调节税优惠政策。五是采取提供优惠贷款等扶持性措施。

  (四)大力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县旅游局要切实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对经营旅游业务特别是宾馆、旅行社、旅游度假村、景区景点、娱乐场所等,按照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行定点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在旅游行业全面执行旅游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和实行资格论证制度。全县旅游行业管理要重点抓好法制建设,切实提高“依法治旅”的水平,有关行业管理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1、《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是我省旅游业管理的基本法。全县旅游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条例》的贯彻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行业的法制观念,树立“依法治旅”意识,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经营。

  2、根据国务院颁发《旅行社管理条例》认真严格地管理好本县境内的旅行社及分支机构,严禁非旅行社单位及个人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切实维护旅行社市场秩序。

  3、成立全县旅游管理质监所,负责旅游质量监管。

  4、建立正常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加强改善旅游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5、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秩序,加强旅游市场价格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认真查处旅游市场中各种乱涨价、乱收费、变相涨价、价格欺诈、低价竞销等价格违法行为,建立和维护我县旅游市场良好的价格秩序。

  (五)强化宣传促销

  多渠道、多角度地运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宣传渠道,统筹促销经费,统一宣传步调,多质量、高层次、高密度、宽范围、多手段地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宣传,形成全县旅游的强势促销。与此同时,严格按照县系列旅游开发规划的要求,加快各景点建设,有效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以“南山”为龙头,统一宣传口径,丰富促销手续,突出品牌主题,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客源市场流通,把“南山”旅游品牌塑造成我省又一个强有力的知名品牌。

  (六)认真搞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要认真贯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搞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要全面普查和评估资源,明确保护对象、目标和区域。依法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努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切实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旅游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指导广大旅游者、经营者和全社会公众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七)协调相关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制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综合环境。计划、建设、交通、林业、水利水电、邮电通讯、广播电视、文化等主管部门要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重点项目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出入干线公路建设。对主干线公路辐射的旅游线路,有关部门应按其管理权限划分,在投资上给予倾斜。建设、林业、水利、文物等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与全县旅游业十五年发展规划相一致,多与旅游主管部门通气协商。公安部门要营造一个文明、祥和的安全氛围,确保广大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旅途愉快。

  城步苗族自治县外经贸工作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商务局

  一、发展现状

  城步的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1996年,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城步大力推行全民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突出水电、竹木、矿产、旅游、企业产权等项目招商,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1、投资项目多、规模大。全县历年来共引进投资项目130个,合同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个,投资额在1000万元到1亿元的项目有17个,投资额在500万元到1000万元的项目有19个,投资额在100万元到500万元的项目有70个。

  2、投资结构较为合理。按合同引资额计算生产性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90.57%,非生产性投资为9.43%,投资第一产业占全部投资额的26.32%,投资第二产业的占72.45%,投资第三产业的占1.23%。投资水电开发的占全部投资额的49.46%,投资矿产业开发的占8.5%,投资竹木加工业的占19.39%,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占0.86%,其它行业占21.79%。“三资企业”占全部投资总额的19.42%,投资的项目切合我县的资源特点。

  3、外资、外贸获得新突破。新批外资企业5家,到位外资588.3万美元,新批5家企业自营出口权,以兴城冶金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3家企业,开展了自营出口业务工作,共创汇506.68万美元,结束了我县自营出口连续11年无实绩的历史。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实施“招商活县”战略,全面放开招商领域,积极探索招商新方式,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为依据,立足现有优势企业和产业,全面提升企业档次,突出高、特、尖、精项目,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2、发展目标

  引进内资年平均递增15%,到2010年到位内资6.6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累计引进内资25.5亿元。

  引进外资年平均递增30%,到2010年到位外资1002万美元,“十一五”期间计划累计引进外资3173万美元。

  出口创汇年平均递增25%,到2010年出口创汇1130万美元,“十一五”期间计划累计出口创汇3795万美元。

  三、主要措施

  (一)以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把握外经贸工作新机遇

  紧紧把握住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我县对外开放水平,吸收更多外商前来投资,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近年来我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又被列入湘西地区开发县,这是我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机遇,提升我县外经贸经济工作水平,以此推动我县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制度转轨变型。为此,我们要立即着手清理影响外资进入我县服务贸易领域的有关规定,制定鼓励、便利外资在我县“三产业”投资的新政策、新措施,吸引外资广泛进入我县服务贸易领域。

  (二)以扩展领域为重点,实现外经贸工作新突破

  一是要以企业改制为依托。加大商业、文化等行业的改制力度,始终坚持“不分内外,靓女先嫁”的原则,拿出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进行招商,并以成功改制的企业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是要以园区招商为突破口。招商引资项目的载体。要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同时通过工业园区的窗口示范作用和投资连带效应,实现以商招商、品牌招商,倍增对外开放的效益,积极办好园区招商项目,全力构筑对外开放平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封闭管理制度,按照“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服务最佳”的要求建设软环境,真正把开发工业园区建设成对外开放的样板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

  (三)以创新方式为手段,打造外经贸工作新平台

  一是要办好并参与各种节会。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商贸洽谈会,充分利用洽谈会搭建的平台,推介城步、宣传城步。

  二是要加快招商方式、手段的创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代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以乡招商、环境招商、服务招商等行之有效和国际流行方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招商引资的质量。

  三是积极包装推介城步。尝试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现有外商投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运输、税收及生活质量、文化底蕴等方面入手,对我县的投资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邀请著名公司来为我县包装项目,并向国内外推介,提高城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秀美城步、诚信城步、平安城步、法制城步”的新形象。

  (四)以创优环境为基础,构筑外经贸工作新优势

  一是要营造适宜投资兴业的硬件环境。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交通条件,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着力抓好城市的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工程,使城步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营造全面开放的人文环境。要广泛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步文明形象、淳化社会风气、提高县民素质,使文明、道德、诚实、守信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

  三是营造全面开放的服务环境。在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优质服务上要建立“三制”:政务公开制、外来投资者所有的咨询、审批、年检等均在政务中心进行,各部门要简政放权;项目申办代理制,从收到申办投资企业所需全部文件资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要办完注册登记手续;投资协调处理制,对所有涉及外来投资商和外来投资企业的投诉,由政务中心、优化环境办公室、外经贸部门共同召集有关部门和企业协调,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在建立“三制”的基础上,对外来投资者及配偶、子女、亲友、员工要提供就学、医疗等方面的便利。

  四是注重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工厂车间,现场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营造全面开放的法制环境。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外来投资企业收取“一站式”收费外的其他任何费用,维护外来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严格控制到外来投资企业的检查、执法活动;严格依法行政,对干扰外来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六是积极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建设以金属硅、生物制药、果蔬、竹木产品四大出口商品基地,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相关企业研发新产品;支持和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办公司,每创办一家企业,县财政给予10万元的奖励;健全和完善出口商品补贴资金办法,对出口创汇型企业,每创汇1美元由县财政给予0.05元的奖励;支持出口企业执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凡达到国际质量认证标准的,县财政给予5万元的补贴。

  城步苗族自治县金融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人民银行城步苗族自治县支行

  一、“十五”期间全县金融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发展,金融形势日趋稳定,我县金融事业迅猛发展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存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各项工作健康正常发展,金融运行平稳有序,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完善。到2005年末,全县共设有人民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邮政储蓄1家,农村信用社1家,共7家县级金融机构,下辖1个营业所,1个分理处,13个邮政储蓄所,16家信用社,19家信用分社,网点总数达57家,金融从业人员376人。

  (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城步苗族自治县支行自1991年4月1日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坚持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特别是在2003年协助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维权”、“促贷”活动,全县清收不良贷款本息919万元,其中清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个人不良贷款132万元,对28名恶意拖欠贷款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实行了“三停”,全县全年营销贷款14600万元,创历史新高,为促进县域经济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县人民银行也为此被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2003年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三)金融业务稳健发展,信贷资金实力明显增强

  1、存款方面。至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767万元,其中储蓄存款82741万元,企业存款13548万元,农业存款4756万元。

  2、贷款方面。贷款总量呈上升势头。截止2005年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为78765万元,较2000年增加20089万元,贷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3、现金回笼投放情况。现金业务量逐年增大,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36036万元,累计现金支出248697万元,全年净投放12661万元,比2000年现金净投放增加11929万元。2005年末,全县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备付金率为1.7%,比2000年下降4.5个百分点。

  4、盈利情况。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当年结益899万元,其中商业银行盈利886万元,农村信用社盈利24万元。

  5、资产负债情况。“十五”期间,全县金融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健全了银行功能,资产负债得了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县金融机构通过大力筹资吸存,非政策性存款崛起,居民储蓄品种多样化,使我县金融业负债来源渠道拓宽,负债结构多元化,增强了资金实力。二是信贷资产总量发展迅速,投资呈多元化特点。“十五”期间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重点支持了奶业、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有效支持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城镇基础建设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十五”期间我县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县域经济总量的制约,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普遍疲软,金融支持经济缺乏资金后劲。除农村信用社外,全县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贷差行。

  二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体制支撑。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贷款权限层层上收,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功能逐步弱化,仅靠农村信用社一家难担大任。

  三是社会诚信度不高,经济环境欠佳,制约了县域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

  三、“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央金融货币政策,依法合规经营,强化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盘活资金存量,防化金融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一方金融平安。

  (二)规划指标

  一是机构和人员规划。全县金融机构网点计划在2005年末的基础上减少7个,到2010年保持在50个左右,金融从业人员与“十五”期间相比将有所减少,但减幅不大,到2010年约为350人。

  二是业务规划(见下表)。

  单位:万元

  (三)确定指标的依据。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和我县实际情况,从总体看,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各项贷款投放力度较大,随着业务量的发展,现金收支明显增大。

  1、储蓄存款指标的依据:一是社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繁荣和分配形式的变革,将更进一步优化社会生产结构,从而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居民收入比重逐年上升。虽然企业效益不佳,表面看企业职工工资减少,实际个人收入并未下降,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增加了收入;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将不断普调工资,居民收入比重的不断增长是储蓄增长的基本条件。二是储蓄动机多样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储蓄动机不单是为了获取利息,从近几年储蓄存款利率连续下调对储蓄存款稳步增长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看,现在储户除了一般的利息动机外,还有以下非利息的动机:①为了安全,特别是一些大储户,即使利息不高也要存储;②有了全国一卡通,个体户外出进货,人们外出观光、旅游,为减少携带现金的麻烦,需存储;③储蓄以后待用,大致有三种情况,老人为了防老,中年人为了孩子上学,青年为了结婚。所以这部分存款受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不大,较为稳定。三是居民预期心理的变化,将引起储蓄存款的增加。四是储种多元化,储源扩大化。储蓄不单是个人生活中的结余,它将增加个体经济和专业户的经营资金、间歇资金或储藏资金都成为新的储源。

  2、企业存款指标的依据。一是我县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产品销售市场疲软,企业为提高效益寻找新的发展路子,将会选择开发新的产品来赢得市场,赢得效益,企业资金将加速周转。二是民营经济将会不断发展,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企业一方面自有资金不足,投资开发新产品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存款的增长幅度将不会大。

  3、贷款指标的依据。一是“湘西大开发”的契机。随着我县被纳入“湘西大开发”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一大批优良项目将受到银行和投资商的青睐。二是“邵桂大旅游”的带动。随着邵阳和桂林两市在旅游方面合作步伐的加快,我县以南山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同样会受到银行和投资商的青睐。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档耐用消费品将逐步走进普通家庭,顺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愿望,消费贷款将会加大投放。四是随着政府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将全面启动。五是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将进一步发展,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贷款将更加活跃。

  4、现金投放、回笼、净投放指标依据。一是抓筹资,壮实力,靠信用回笼这条渠道;二是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扶植企业搞活企业,为此,产(商)品资金回笼有所增加;三是信贷规模扩大,相应增加了现金投放;四是国家给职工普调工资,增加了工资项目支出。

  三、实现规划的措施

  为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完成,主要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对存款发展趋势和存款政策的研究,捕捉存款信息,跟踪服务,开辟存款新领域;2、抓管理,抓服务,抓质量,抓提高,挖掘现有网点潜力,提高机构、网点吸存能力;3、调整贷款投向,开办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一条龙服务,选择全县重点支持的行业和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影响大、效益好的企业,解决贷款短期行为,形成存、贷款的良性循环;4、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贷款使用效率;5、狠抓队伍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业务素质,赢得客户的进一步信赖;6、调整经营策略,拓展筹资渠道,强化银行功能;7、加强现金管理,努力扩大现金回笼,控制现金投放,使现金收支更为合理,提高资金经营效益;8、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效益。

  城步苗族自治县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科技局

  一、 发展现状

  我县科技工作兴起于1958年,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催动下,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计划实施以来,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科技队伍壮大。科技人员总数由1978年的2531人增至2004年底的38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9人,农业技术人员128人,卫生技术人员728人,教学人员2587人,经济专业人员60人,会计人员120人,科学研究人员27人,统计专业人员7人,图书档案文博人员16人,政工管理人员31人,体育专业人员2人,艺术人员2人,播音人员4人。

  2、科技管理和基层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加强。“十五”期间,有科技管理机构1个,内设办公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股、农村与社会发展计划股、知识产权办、防震减灾办,下设科技情报所;有基层科技服务机构36个,包括农、林、牧、地震群测群防多个行业,职能日臻完善。

  3、科学普及渐成体系。“十五”期间,建立了71所村级科技夜校,在县电视台开播每周两晚的《星火科技30分钟》栏目,实施“个、十、百”星火科技示范工程,建立星火科技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户,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普讲座、科技咨询、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每年在各扶贫村选送一名素质较好的青年到县党校参加为期三年的科技文化学习,每年从全县选派2—3名村干部到邵阳农校、湖南农大及发达地区学习。全县农村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人员达3.5万人。

  4、科技成果推广取得较好的成绩。“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科技项目115项,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63.4万元,科技投入产出比达1:4,科技对工业和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5%和50%,3项科技项目获邵阳市科技进步奖。

  5、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①“十五”期间全县发展奶牛1.29万头,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新增产值950万元,奶业成为我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②“十五”期间,延季蔬菜种植技术经试点示范、探索积累,在全县成功推广,现全县常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达18万吨,年产值达1.1亿元,每亩能获收入4700元。延季蔬菜种植成为我县经济的重点产业。

  ③“十五”期间,加工山野粉丝食品3000吨,总产值达8200万元,创利税1560万元。

  ④“十五”期间成功开发笋竹两用高产示范林3万亩,新增产值450万元,并带动了全县的30万亩楠竹得到了初步开发。竹业成为我县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⑤“十五”期间成功推广板栗高位嫁接技术,使全县3万亩板栗林得到改造,板栗生产已初步成为我县又一特色产业。

  ⑥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十五”期间发展民营科技企业8家,年产值达3600万元,其中有两家企业年出口创汇近100万美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区位条件差,设施落后,不利于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反馈,造成信息不灵。

  2、教育落后,使考入高校深造的人较少。

  3、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科技人员进不来、留不住,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队伍的稳定性。

  4、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大的科研项目无法上马。

  5、对“科技经济”理念认识不足,没有在全县上下达成“抓科技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的共识。

  三、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技方针为指南,以工业技改为基础,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导向,以增加群众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为目的,紧紧围绕“科技兴县”发展战略,加大工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工、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

  ①继续抓好科普工作,把“个、十、百”科技示范工程当作一件实事来抓,有效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一五”期间,力争让全县50%以上的中、青年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

  ②建好“生物科技园”这一高科技龙头企业,带动我县药材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全面实施“湘西南山区植物资源深度开发产业化”工程。

  ③推广奶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系列技术,提高奶牛产犊率,建立城步奶牛冷配改良产业化基地。同时对优质牧草的引进和栽培、牧草青贮技术进行综合试验,开发高效饲料,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④继续研究探索延季蔬菜的品种改良、选优和种植技术,加快推进延季蔬菜的产业化进程。

  ⑤推广罗汉果栽培和组培苗育苗技术,实现年育苗20万株,年种植罗汉果1000亩,年新增产值400 万元以上,把罗汉果种植和加工发展成为我县一个龙头产业。

  ⑥继续搞好山野食品开发,力求产品精益求精。

  ⑦搞好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及配套综合技术开发,大幅度提高我县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

  ⑧搞好江河湖库综合治理。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封禁水沿林,保持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重点治理白云湖库区,把白云湖库区建设成为湘、桂、黔三省交界的旅游中心。

  ⑨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好县科技信息情报中心,乡镇科技信息情报站(所),30%的村建立科技信息情报室,改造完善办公条件,实现科技工作数字化、程序化管理。

  ⑩科技工作力争进入全国科技试点示范县笼子,每年争取1—2个科研项目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或科学技术推广奖。

  3、主要措施

  ①统一认识。要在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形成“抓科技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的共识,在全县营造一个想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大环境,树立起“科技经济”的正确理念。

  ②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发展奶业,把培育优质高产奶牛和优质牧草的引进种植、青贮技术当作一件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奶业发展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增长的重头戏;二是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我县延季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把罗汉果种植和加工发展成为我县又一龙头产业;三是突出科技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生物制药和竹木加工发展成为我县的工业龙头产业。

  ③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一是组建专家顾问咨询团。着眼于城步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到省、地、市聘请专家顾问咨询团。在城步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施重大项目论证决策制、专家实施制、科技监管评估制度等有效机制。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城步科技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城步经济发展紧缺人才,按照“实时、实地”原则,依托科技培训基地和星火培训基地,每年开展乡镇等基层科技培训10期,培训骨干500人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期,培训1000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场经济中创业、就业、立足的能力。三是出台优惠政策,特别是宽松环境的政策,为科技人员服务,吸引外地科技人员及学者投身于城步的科研工作和经济建设。

  ④加大投入。一是县级科技部门要积极向国家、省、市科技部门争取开发奖金,每年争取一个项目进入国家或省、市科技项目笼子;二是县财政要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比例配制好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科普经费;三是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建设资金要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比例提取经费,用于科技培训和科学研究,做到专款专用;四是要鼓励企业安排资金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有效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⑤健全机构,完善管理。一是成立科技开发领导小组,制订落实科技开发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大项目有专人抓。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任务、目标分解到位,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促使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领导班子共同抓的大科技开发格局。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左右协调、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发展城步科技产业的新局面。

  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国家开发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为依托,为国家及本县经济建设培养“四有”人才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目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发展战略及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发展的战略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巩固、发展、普及”为主要任务,即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教育体系;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宗旨,不断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开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全面振兴城步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城步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是: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速推进“六大工程”,致力构建“两个优质教育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十一五”期间城步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

  (一)围绕“两个优质教育圈”调整学校布局。

  在农村实行“三集中一过渡”模式,即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和乡镇集中,高小向乡镇和管理区集中,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向寄宿制学校过渡。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两个优质教育圈”,一是县城优质教育圈,二是乡镇优质教育圈。在县城实行“三个二”模式,即在县城办2所高中(一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2所小学。以上6所学校都为县属学校建制,均面向全县招生,都为寄宿制学校。2006年,林业中学接纳财贸学校初中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更名为“城步苗族自治县第四民族中学”;撤销云马小学、八角小学,将财贸学校并入红旗小学,仍保留红旗小学名称,加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一民族小学”牌子;工交小学并入希望小学,升格为副科级单位,仍保留希望小学名称,加挂“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二民族小学”牌子。通过整合县城现有教育资源,以扩大县属学校规模,到2010年,县属学校的招生规模占全县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围绕“两个优质教育圈”推进“六大工程”。

  一是危房改造工程。力争2006年改造中小学危房20000平方米,2007年改造10000平方米,2009年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二是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5年已完成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争取2006年完成9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007-2008年完成1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使10个乡镇都有一所基本像样的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三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年已为西岩中学、工交小学建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力争2006年成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县,重点建设好县教育信息中心大楼,2007年前完成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使农村初中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农村中心小学校校有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收视站,并配备教学光盘;四是“厕所革命”工程,2005年已为红旗小学等八所学校建好标准化厕所,争取2006年为平林中心学校等五所学校建好标准化厕所,以后每年新建6所标准化厕所,到2010年,所有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厕所革命”;五是“示范性学校”创建工程,2006年完成县一中创省示范高中工程,2007年完成县二中创市示范性高中工程,2008年完成职业中专创省示范性职业高中工程;六是学生课桌凳改造工程,力争2010年前全县学生都能用上标准化课桌凳。

  三、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一)九年义务教育

  1、小学教育:到2010年,小学由现在的231所调整为180所,重点办好寄宿制中心小学12所(其中乡镇10所、县城县属2所)。小学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99.5%,合格率达98%。2006年前小学生免学杂费,力争2010年前小学生全免课本费。

  2、初中教育:到2010年,初中由现在的31所(含九年制学校16所)调整为13所,(其中乡镇10所,县城县属3所),重点办好寄宿制初中,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100%,年巩固率为98%,合格率为90%以上。

  (二)幼儿教育:形成以县机关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和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到2008年县级行政区域有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有中心幼儿园,每个村有幼儿班,到2010年,全县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60%以上,3-6岁幼儿毛入学率达80%以上。

  (三)高中教育: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5%以上,巩固率达90%以上,高中毕业生升高校毛入学率达35%以上。2006-2007年,将县一中建成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将县二中建成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四)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配合省教育厅启动省示范职业中专建设、省重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精品专业、课程建设,力争2008年前为职业中专修好综合实验大楼,在校人数达到600人,专业培训每年达400人,使之成为省示范性职业高中。

  (五)成人教育:到2010年,建成上规模的成人教育基地10个和农科教教学点30个,切实开展乡镇农村劳动力移转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城镇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培训率达95%以上。

  (六)民办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对于民办学校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扩大苗龙山文武学校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通过招商引资办好城北高中或城步职业中专等一批上规模的民办学校,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我县民办教育有较大发展。

  四、规划的依据

  1、有关政策法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省政府《关于加快普通高中教育与改革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巩固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突出抓好教育。巩固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外部制度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增强校长和教师组织实施新课程实验的能力,建立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县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把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中央和省每年给我县的“转移支付”资金65%以上用于教育。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尤其是要大力争取国家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

  (四)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城步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要切实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要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继续抓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努力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依托师训基地,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统筹好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推行城区教师评高级职称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的制度,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到城镇跟班锻炼的长效机制。按照“聘用制、公选制、待岗制、淘汰制”四制原则积极推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2006年将县一中作为试点学校,2007年在县城学校全面铺开,2008年乡镇学校全面铺开。拓展用人渠道,从2006年起,每年新增教师50人,其中高中10人,初中20人,小学20人。力争2010年前后,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专科学历达7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其中本科学历达到70%;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0%,高中阶段有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

  (五)切实推进中小学德育工程。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要从根本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认真落实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小学德育大纲》,结合县“争创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公民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发学校和社区丰富的德育资源,争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都有德育基地,县城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

  (六)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骨干教师培训,启动课改二期培训工程,作好高中课改宣传和各项准备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切实端正教师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经费投入需求计划

  1、危房改造工程4105平方米,需经费2000万元;

  2、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创建25所寄宿制中、小学、需经费2000万元;

  3、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需经费1000万元;

  4、“厕所革命”工程:需经费300万元;

  5、“课桌革命”工程:需经费300万元;

  6、县一中创省示范性高中,需经费2000万元;

  7、县二中创市示范性高中,需经费1000万元;

  8、县职业中专创省示范职业高中需经费1000万元;

  以上8项工程共需经费9600万元。

  城步苗族自治县卫生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卫生局

  卫生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关于编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湘发改社会[2005]679号)精神,为了加强我县农村卫生工作,从整体上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县卫生事业在“十五”期间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需求,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外科楼、疾控中心实验大楼、妇幼保健院住院楼、西岩镇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卫生工作条件。

  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了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完成了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设立了120急救中心,先后启动并实施了集中预防接种门诊、结核病控制、乙肝疫苗接种、艾滋病宣传等项目,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2003年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

  三是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实施了卫生人才战略,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卫生人才梯队初见雏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在县级单位中得到推广应用,广泛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改善了服务态度。

  四是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在县级单位推行了全员聘任制,初步建立了能进能出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试行了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聘任制。卫生职称晋升以考代评,评聘分开,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打造了平台。

  五是医疗秩序逐步好转。持续开展了医疗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促进医疗秩序的好转,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就医安全。

  六是爱国卫生运动有声有色。大力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卫生单位、文明卫生村和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城乡卫生面貌有了大的改观。

  虽然“十五”期间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存在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卫生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卫生人才短缺、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下大力气解决。

  二、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完善农村卫生机构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

  2、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我县农村卫生资源,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大投入,改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村卫生室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完成县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施改造建设任务。

  三、重点项目说明

  1、县人民医院外科楼,规划建筑面积4610平方米,投资500万元,请求中央安排4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解决100万元。

  2、中医院在2006年新建住院楼3550平方米,投资380万元,请求中央安排31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解决70万元。另外选配医疗专业设备、器械需资金100万元,亦请求中央予以安排。

  3、县妇幼保健院计划在2006年新建业务用房1100平方米,投资110万元,请求中央安排9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0万元。

  4、乡镇卫生院建设:计划分年度对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7所乡镇一般卫生院进行建设,建设业务用房14664平方米,其中新建12564平方米,改造2100平方米,规划投资952万元,请求中央安排78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63万元。

  5、重点村卫生室建设:我县结核病人较为集中的村有20个,拟建20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包括诊断室、注射室、观察室、药房等,建筑面积每个为60平方米,合计1200平方米,规划投资每个村卫生室4.2万元,合计84万元,请上级予以安排。

  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局

  一、十五期间,全县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概况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致力发展我县文化事业。文化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文艺创作呈现可喜发展局面,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民族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扫黄打非工作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先后修建了图书馆大楼、县文化馆文化活动大楼、维修了县文物局办公及库房。配备了文化稽查车和其它设备。

  2、文艺创作形势喜人。近年来,全县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其中在国家和省级发表展演播出有的154件,获市级以上奖励的80余件。

  3、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文艺轻骑队开展送戏下乡,共演出300余场次。各级各部门行业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节庆文艺演出富有特色。先后有五团镇、白毛坪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兰蓉乡被命名为“唢呐之乡”、长安营被命名为“侗歌艺术这乡”、西岩镇文化站被命名为“全省百强集镇文化站”、西岩镇杨家山业余剧团被授予“全省百佳业余剧团”。长安营乡“六月六”山歌节成为了民族文化特色品牌、丹口镇下团居委会“吊龙”表演和西岩镇周安村“爬龙”参加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荣获特等奖。丹口镇“吊龙”在省城长沙参加“千龙千狮闹三湘”2003年元宵晚会表演获二等奖和特别制作奖。

  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团心寨民俗文化村、长安营侗族风情村和桃林苗族风情村的开发已初见成效。

  4、文化市场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正在形成,到目前,全县已有各类文化经营户108家,“扫黄打非”工作和文化市场管理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5、电影事业拓宽渠道,求生存求发展,先后开展了中小学生观看爱教电影和科技电影下乡活动。近5年来共放映爱教电影2500场次,科技扶贫电影280场次。

  6、文物“五纳入”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孔圣庙、蓝玉故里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均配备了12名全脱产文化专干,其工资待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8、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文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艺术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文化事业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三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十分简陋。

  二、全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弘扬民族文化,搞好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改善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1、2008年前完成国家二级图书馆评估达标,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电脑上网、检索、咨询、信息数字化。2010年力争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2、图书馆的库房扩建1000平方米。

  (二)改造文化馆活动设施

  1、2007年改造维修县文化馆活动大楼,包括建立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及老年艺术活动基地。

  2、2008—2010年解决常年送戏下乡下村演出交通工具——舞台流动专用车一辆。

  (三)建立和健全乡镇文化站工作机制,改善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

  2010年前,新建、扩建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分三批进行:2005—2006年第一批4个乡镇(五团镇、丹口镇、儒林镇、兰蓉乡);2007—2008年第二批三个乡镇(白毛坪乡、长安营乡、威溪乡);2008—2010年第三批3个乡镇(茅坪镇、汀坪乡、西岩镇)。每个站占地面积200m2以上,设有图书阅览室、艺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广播室等,并配备应有的设施,按每站投资20万元计算,共需200万元。

  (四)改善文化局办公条件

  维修县文化局、文化市场稽查队办公楼,面积约1000m2

  (五)新建县民族剧院和办公住房。

  (六)加强文艺人才培养,扩大文化队伍

  加强对文艺师资队伍、专业文化、文物骨干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骨干的培训,提升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大对民族舞蹈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发掘、整理、扶持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表演团体,组建成立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七)组织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利用我县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如“六月六”山歌节,娶媳嫁女等)开展具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活动。

  抓紧做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挖掘、整理、抢救工作。扶持和发展我县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文艺、民间戏剧、传统绝技。如苗族“庆古堂”、“芦笙舞”、“傩戏”等,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县财政每年需要安排2—5万元,建立、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专项资金。

  (八)扶持电影事业发展

  为巩固县城电影放映阵地,推动影院数字化建设步伐,我县电影院必须改造更新,更换现有设施,建成一个多功能的、便于优化服务的娱乐场所,并扩建片库、修理室、试映室、办公房。

  积极推进和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九)积极推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

  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独具特色、规模适当的文化产业项目。至2010年止,使文化经营单位(户)达到300家。

  配合旅游开发,大量生产和广泛推荐富含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产品。

  (十)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1、近期文物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为:长安营乡大寨民俗风情村,长安营乡大寨村古杉群。

  2、修建“县民族民俗博物馆”

  县委、县政府已将修建“县民族民俗博物馆”列入2006年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献礼项目,所编制的“可行性报告”已向省、市文物局申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此项目不需要另征地,也无需土建工程,经省文物局专家两次亲临实地考察认为,按孔圣庙原规模进行一次全面复修,完全能达到建县级博物馆的要求,投资总额约为380万元。

  三、保障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化政策。加强对文化工作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一实施。

  2、增加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保证文化事业费逐年递增。

  3、加大文化法规执法力度,搞好文化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充分发挥已建成文化设施的功能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文化发展新途征、新方法。提高专业文化队伍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城步苗族自治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局

  一、“十五”期间城步广电事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是城步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时期。自办频道《城步新闻》电视节目从2001年7月起实现了每天一组,每组新闻量10分钟以上,新闻内容在突出政治性、群众性和可视性方面有了较大突破。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电视覆盖率由“九五”期间的80%上升到90%以上。特别是光纤有线电视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一次实现了省市县光纤电视联网;第一次将县城光纤有线电视传输到儒林、茅坪、西岩三镇,全县光纤电视用户较2000年增加3000多户;第一次在县城实现有线电视管网地埋。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十五”期间,随着省市县乡光纤电视联网,电视荧屏增加了新闻、音乐、少儿、教育、英语、点播等专业频道,正朝着专业化、互动化方向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广电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改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突出抓好新闻质量,着力提高有线无线电视覆盖率,大力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化、产业化和数字化。

  (二)总体目标

  (1)兴建广播电视传播中心

  (2)实现全县乡镇有线光纤电视联网

  (3)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

  (4)实现电视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

  三、“十一五”期间广电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建设步骤

  (一)2005-2007年建设好广播电视传播中心。

  (二)2005-2010年实现全县10个乡镇有线光纤电视联网。

  (三)2007-2008年实现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

  (四)2007-2008年实现电视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

  四、保障措施

  (一)抓住县五十大庆县委政府办公楼搬迁这一契机,向县委政府争取办公大楼,兴建好广播电视传播中心。

  (二)充分利用国家对国贫县广播电视“村村通”的优惠政策,对尚未联通的丹口、白毛坪、汀坪等7个乡镇逐一进行联网,对偏远高山地区电视盲村,实行无线发射转播或建小片网等办法,提高覆盖率。

  (三)在对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逐步对城区和乡镇的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实行整体平移。其资金来源采取向银行贷、政府支持、经销商垫资、广电部门挤的办法进行筹措。

  (四)多方筹集改造资金,对电视台的新闻和广告采、编、录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升级,力争达到全省同行业中上水平。

  城步苗族自治县体育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体育局

  一、现状分析

  十五期间,我县体育事业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产业等方面稳步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

  (一)主要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县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摆上工作日程。提高了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十五期间,全县常年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学校体育全面发展,在校学生达标率在98%以上。民族体育、农村体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2004年我县白毛坪乡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单位。通过不断挖掘、整理、提高,我县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民族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大比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2年在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县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使我县民族体育步入全省四强行列。

  2、业余训练成绩喜人

  通过改革、调整,我县业余训练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十五期间,业余体校共向省、市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苗子20余人。现在训10人,他们有的在全省重大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有的正在备战全省的十运会,争取获得好成绩。

  3、体育场地逐步完善

  十五期间,我县体育场地设施逐年完善,通过场地普查资料表明,我县各乡、(镇)和县直100人以上单位都建有水泥球场和文体活动室,县内各中、小学和大部分村级小学都建有水泥球场。县中心体育场除“三大件”以外,南池(游泳池)、北馆(体育馆)的建设已纳入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二)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1、受地理条件的局限,我县地广人少。居住相对分散,占全县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体育发展相对缓慢。

  2、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属于文化不发达地区,人们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对体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3、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与发达地区比较,对体育的投入相对少,严重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体育法》为武器,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从我县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改进作风,使体育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规划目标

  1、群众体育

  进一步扩大体育人口,十一五期间,全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35%。群众体育要不断向广大农村辐射,全面施行体育下农村、健身奔小康计划。十一五期间,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体育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上来。要制订切合我县县情的群众体育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健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把学校体育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上,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人才优势,体教结合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使学校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摇篮。

  继续深入贯彻挖掘、整理、提高的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方针,进一步搞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工作,提高我县民族传统体育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力争在全省第六届民运会上团体总分进入前三名。

  2、业余训练

  认真施行《奥运争光计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业余体校的办校成果,改善训练条件,引进激励机制,努力培养一批体育拔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要实行科学选才、科学训练,在项目设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实现训练手段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挥我县优势,努力创建“精品工程”,着力提升我县竞技体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能力,把羽毛球、田径项目作为业余训练的重点项目来抓,逐步完善训练设施,强化训练手段。保证在训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市前三名以内,并且每年向上级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输送合格运动人才10名以上。

  3、场地建设

  要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努力改善我县农村、学校和基层单位的体育场地条件。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县城市建设的发展,要着重解决好城北体育中心100—150亩场地的选址立项,同时积极筹建民族体育馆,为承办省体育单项竞赛和市运会创造条件,五年内使城镇人口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并努力争取上级对我县体育场地建设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解决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

  4、体育产业

  扩大体育彩票发行,电脑体育彩票终端由2004年的5台增加至8台,发行量由50万元增加至200万元。

  三、实现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解决思想,提高认识,把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二)更新观念,群众体育群众办,使体育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新观念的关键在于,要从单纯的靠政府投入转变到社会办体育上来,从福利型体育转变到消费型体育上来。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局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管理,依法治体,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事业新的腾飞。

  城步苗族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我县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实践三个代表、强化服务观念、落实保障职能”的工作指导思想,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①劳动就业情况。我县总人口为25.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2.5%,高于全省66.5%的平均水平。劳动适龄人数16.2万人,实际劳动就业人数13.4万人,占劳动适龄人数的82.7%,2004年全部职工年均工资10279元/人•年,低于全省11463元/人•年平均水平。

  ②社会保险情况。

  A、企业养老保险:全县国有、集体企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单位67户,参保职工8553人,参保率为93.6%,期末企业离退休人员3080人。2004年应征缴养老保险金914万元,实际征缴963万元,2004年发放养老金1580万元,当年基金缺口617万元。

  B、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县参保单位218户,参保人数8814人,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650万元,目前,年发放退休费1530万元。

  C、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县已参加医疗保险单位236家,参保人数12100人,医疗保险覆盖率为89.2%。

  D、失业保险:全县参加失业保险单位219家,参保职工15240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0%。

  E、工伤、生育保险正在启动。

  ③职业技能培训。我县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个,年培训能力2000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尚未建立。

  ④劳动保障基础建设。全县应建基层保障工作平台18个,已建立18个,其中乡镇劳动保障站10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8个。按照“三化”要求已建立了劳动力市场1个,并已成立了公共职介机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正在建立,尚未实现与市联网。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我县属于“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农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基础性工作薄弱,就业容量小。2004年底,尚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2900人,新增劳动力2500人,且大部分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

  2、社会保险工作比较薄弱,参保率偏低。

  我县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状况不甚理想,我县共有私营、个体企业302家,从业人员1.52万人,已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9家,从业人员750人,单位参保率不到3%,个人参保率只有5%。

  3、社会保障能力弱,社保基金缺口大。

  一是随着企业退休人员的逐步增加,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缺口较大,2004年企业养老基金缺口达617万元;二是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规模庞大,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的国企改制,应缴的大量社保基金挂帐空转(至目前为止,已达3500万元),退休人员养老金预留严重不足;三是由于地方财政紧张,无力弥补基金缺口;四是由于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差,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五是机关事业退休待遇不能与缴费挂钩,影响参保积极性;六是医保由于实行单基数征缴,存在费用与基金明显的差距,特别是退休职工多的单位,征收的基金不够支付个人帐户。

  4、社会保障基础建设进展缓慢,投入不足。

  “金保工程”资金投入受限,实现市县联网难度较大;劳动力市场建设虽然完工,但资金缺口巨大,欠工程款100余万元。

  5、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尚未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不够,培训内容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目标任务

  我县劳动保障“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结合我县的实际,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就业,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渠道,创新就业形式,巩固两个确保,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把就业和技能人才培训进行有机地结合,努力推进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确保城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目标任务是:

  ——新增就业岗位5年达到1.5万个;

  ——5年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

  ——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5年达到0.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5年达到8个,年培训能力达到0.4万人;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5年达到2个,鉴定人数达0.2万人,取证人数达0.15万人;

  ——5年应参加养老保险的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均达到100%;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征缴率5年均达到80%,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机关事业单位应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5年达到100%;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参保率5年达到100%;个体、私营企业5年达到80%;

  ——失业保险参保率5年达到100%;

  ——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5年达到80%;

  ——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5年内实现与省、市、社区联网,并延伸到乡镇。

  三、政策措施

  (一)县委、县政府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1、县委、县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切实把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2、要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将目标管理进行层层分解,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一把手的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部署、部门积极配合、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要实行定期调度情况和联席会议的制度。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落实劳动保障目标任务的情况,要每季度组织调度一次情况和定期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突出抓好劳动就业与培训

  1、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积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经济等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劳动力相对廉价、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和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基地和产业梯次转移,加大区域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介补贴、小额贷款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等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安排。

  3、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就业体系,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统一就业的宏观调控指标,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实现就业准入平等,就业服务平等,就业后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

  4、及时提供外省、外地用工信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5、把提高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为基础,重新进行改造和扩建(约需资金400万元),建成一所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于一体的培训基地,至少保证全县要有一所重点培训基地,一所就业培训学校或中心。扶持发展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职业教育培训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用工需求为导向、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突出技能特色,提高竞争能力,鼓励实行“订单式”的对口和挂钩培训。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在扶贫资金和财政专项补贴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购买“扶贫培训成果”,采用发放“培训券”形式,对低收入贫困农户,每户安排一人,由政府资助,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优先推荐就业。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调整参保缴费政策,突出抓好私营、外资、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继续做好再就业人员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提高参保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加大基金征缴清欠工作的力度,发挥行政、经济、法律、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监督措施的作用,确保各项基金征缴到位,提高征缴率。

  3、加强社保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做到按月调度、分析、通报和督办,及时掌握和解决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切实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四)切实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

  1、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建设。争取5年内,实现与省、市联网,为求职者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2、全面推进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包括社区平台的软件和硬件建设,5年内完善乡镇、社区平台的组织领导、窗口服务、基础管理、信息网络、技能培训和责任考核等体系。

  3、加大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批爱岗敬业、懂政策、懂业务的骨干,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好劳动保障部门“三优”文明窗口的各项服务工作。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才资源开发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事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35号)。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 我县人才建设现状

  1、近年来,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取得较好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规模较大、门类齐全、整体素质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到2004年底,我县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30292人,占全县人口总量的11.7%,占全县从业人员总数20.3%。其中党政人才151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74人,专业技术人员4269人,其他人才24233人。

  2、我县人才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多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亦有很大提高,根据统计年报数据,2004年与2000年比较,学历方面,研究生学历从无到有,已经有2人,大学本科、专科分别增加2倍和1倍;专业技术职称方面,高级增加10%,中级增加12%,初级减少8%,一批高层次人才群体正在形成,我县现有4名高级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2名享受省特级教师津贴,40岁以下中青年专家有8人。

  3、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事人才工作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中,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工作领域,由国有经济转到整个国民经济,由城镇延伸到农村,由国有单位扩展到非国有单位,由传统的国家干部扩大到各类人才。人才工作由行政调配为主转变为人才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培植与管理为主的全方位人才资源开发上来。

  4、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位用人找市场、个人择业进市场的双向选择机制正在逐步替代统包统配制度,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正在建立完善,并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测评等制度逐步建立,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我县各类人才每年进入人才市场的约420人次,通过市场实现流动的约200人,人才市场配置率逐年提高。--适应不同人才发展需要的分类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根据人才管理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按照不同人才的职业特点和社会责任,初步建立符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

  5、我县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人才专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过长,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高,畜牧业和农林业人才普遍短缺,农业、信息、金融、法律等行业人才严重不足;(2)人才资源地区、所有制间结构失衡,我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教育、卫生、,高级人才的85%集中在教育行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仅占总数的1.5%;(3)人才短缺与积压现象并存,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90%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技术人才短缺。加上企业改制,引发了新一轮人才外流,闲置现象。(4)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各类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上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四支队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指导原则;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坚持增加人才数量与提高人才质量并重的原则,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

  总体目标: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48360人,平均每年增加4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2.86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2.433万人,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4.2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3万人以上,乡土人才增加到5万人左右。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8.8%左右。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人才在产业、领域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60%,各类人才人均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达到12天以上。

  三、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

  1、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认真落实党的人才政策,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观念。今后几年,每年要检查一次知识分子政策和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全社会营造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各单位要切实摸清本单位人才的基本情况,对用非所长的人员要进行调整,对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要予以重用,对工作成果突出、贡献大的人才要予以表彰奖励,并努力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2、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培养和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批急需的乳业深加工、延季蔬菜种、销、开发、信息、林木产品深加工、小水电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划的专门人才。要以实用知识、应用技术为主,大力培养农村急需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类实用人才,要有计划地从农业大专院校选择一批有志于对农业发展作贡献的毕业生,充实农业领域,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

  3、提高人才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县实际的党政干部培训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努力提高人才素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学历层次,到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学历的要从现在的35%提高到50%;改善年龄结构,55岁以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要由现在的65%提高到70%以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重点在用人环境、用人机制、监督体系上有所创新。突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到2010年,县级行政机关公务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力争从现在的75%达到90%。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人数要达到当年总人数的45%——50%。

  4、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根我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积极推动人才资源重组,实现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加强和稳定农村人才队伍。到2020年,农业技术人员由目前的256人增加到12200人左右。结合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应用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推动科技开发人才向企业转移,改变我县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状况。妥善解决人才积压、浪费和农村乡镇企业缺乏人才的矛盾,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整体人才效益。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大力加强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期末,各级各类畜牧业喂养开发人才增加8000人,乳制品增加人才4200人。

  四、人事人才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在全县进一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风气,大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潜能和作用,把人才资源开发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2、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才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形成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局面,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建设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要求,坚持"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任用制度,积极推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根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参加世贸组织要求,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客观评价、单位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制定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暂行条例》,逐步扩大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并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控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着力制度创新,完善招考录竞岗制度,试行委任与聘任相结合的新的任用制度,改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和年终考核制度;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公务员参加MPA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推行社区服务,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做到政务公开,让公众了解办事程序和规则,接受群众监督;推行电子政务,加强信息服务,减少公共行政成本,逐步实现"服务、办理和监管"一体化,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廉洁、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适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特点的考评、奖惩、培训、分配制度。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类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职数,精简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等中介机构,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打破各类人员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任期制,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

  3、实施有利于我县人才开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县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竞争激励机制,改善我县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提高西部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逐步使其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研究制定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科技人才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我县建设,时间可长可短,“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对到我县工作的急需人才,实行报酬与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对我县重点建设项目引进的继续人才,实行按岗位、业绩、任务定酬。研究制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参加我县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我县重点发展产业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加大对我县在外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资助力度,有计划的组织外省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县开展技术交流、洽谈项目。加强对我县领导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4、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强化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十一五”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纲要》,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使公务员培训规范化、法制化。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新和充实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统计、登记、评估和奖励制度。完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职业转换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快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远程继续教育网络。鼓励各类人才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加快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

  5、加快完善人才市场。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规范人事代理行为,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人才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人事市场法制化管理。建立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加强网上人才市场管理。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工资水平。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平衡比较调查机制和公务员工资水平动态增长机制。结合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是公务员薪酬福利制度科学合理。研究制定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切实搞活内部分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研究制定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较大幅度地逐步提高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增强我县对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解决地区、行业间工资分配差距。

  7、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部门要互相配合,加强协作,形成上下左右联动局面。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人才开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政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政局

  为全面推进我县民政事业和构建设和谐城步,立足本职尽职尽责。特制定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县民政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一)社会保障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财政设立了救灾应急储备金“217”科目,实现了分级救灾救济体制和救灾预备金制度,拓宽了救灾救济工作社会化渠道。初步开展了农村特困户生活和大病医疗救助。实现了五保供养金财政转移支付,标准不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改扩建了部分敬老院,在环境上采用“庭院式”的格局,在管理上走“以院养院”的路子。

  实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低标准,窄范围”基础上的提标扩面,达到了应保尽保。

  (二)优抚安置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按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调整,伤残军人抚恤金逐年增加,形成了自然增长机制。在乡老复员军人“吃饭难、住房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将原居委会整合成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联防队、医务所等社区服务机构,配备了文化娱乐场所活动设施。《村民组织法》得到深入贯彻,成功的完成了第五次、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取举和首届社区居委会选举,村务公开工作提高了自觉性、真实性、时效性。基层组织建设得到长远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有了新起色。

  社团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建立健全了社团管理制度和年检考核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团以“人员自骋、经费自理、工作自主”为发展特色,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活动,社团管理走上了社会化、法制化轨道。

  新《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相对集中了婚姻登记点,秉着婚姻当事人对自己负责的原则,简化了婚姻登记程序,严格婚姻登记收费,减轻了群众负担。

  (五)民政部门的自身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计划财务管理得到了加强,理论宣传、信访接待、业务培训、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民政自身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全县民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民政事业经费不足与社会救济对象、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民政对象生活水平较低;基层干部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干部素质亟待提高,民政部门的工作条件较差,设施落后,民政干部的待遇较低,与所担负的繁重任务不适应,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的五年,是民政事业在21世纪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民政事业与现代科技、高效快速的工作理念相适应的过渡时期,其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我县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抓紧机遇,加大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基本任务,以社会保障为重点,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以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社会化、现代化为手段,城乡全面铺开,促进各项民政事业全面发展,为构筑和谐城步和实现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今后五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奋斗目标是:健全一个体系:即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两项服务:即完善对老年人和优抚对象的服务;抓好三项管理:即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村(居)民自治管理。

  三、“十一五”期间民政事业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1、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实施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完成城市低保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全国联网,运作同步,管理规范。兑现和扩宽低保优惠政策,使低保对象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救助。逐步实施农村低保,推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实现与城市低保并网,统一管理。

  2、维护特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权益。

  实现五保供养金以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为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将待保而未保的符合“五保”政策的老人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使所有五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成丹口、长安营、白毛坪、兰蓉、汀坪、五团等乡镇敬老院的改扩建。确保每乡每镇有一所庭院式敬老院,并逐步扩大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逐步完善农村特困大病医疗救助,使其覆盖面更广泛,救助更有效。

  (二)完善老年人和优抚对象两项服务

  1、提高老龄服务,修建老年公寓。

  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突,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修建老年公寓是“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儒林镇范围内选一处环境清雅、交通便利的地段修建一座能容纳50户以上,集娱乐、休养、文化、运动与一体的老年公寓,深入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各项权益,扎实指导和组织老年人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倡导拥军爱民,争创“双拥模范县”

  推进优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积极扶持优抚对象奔小康,使优抚对象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加强“双定”对象的核查和申报工作,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经常组织开展以文化拥军、文化助民为内容的军爱民、民拥军的双向奉献活动和“军民鱼水情”的娱乐活动,争创“双拥摸范县”。

  (三)抓好婚姻登记、殡葬、村(居)民自治三项管理。

  1、强化婚姻登记,推行适度集中登记。

  婚姻登记实行集中登记,提高登记操作质量,避免违规登记和搭车收费现象,加速婚姻登记科学化、信息化。改善登记服务质量,推行“微笑服务”、办理程序“一条龙”,加速婚姻登记社会化、专业化。

  2、推行殡葬改革,规范公墓地,修建殡仪馆。

  殡葬改革虽然提倡多年,但一直苦于经费短缺,没有得到整体实施。在这个五年计划中,在县城儒林镇郊区征一片山地规范为公墓地,修建一座能容纳上千人进行悼念活动的殡仪馆,配备现代化的殡仪设施和专业的仪仗队,逐步做到管理统一、服务周到的殡仪系列服务。

  3、推进社区建设,加强村(居)民自治。

  以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和培育社区意识为核心,以贴近居民生活为主题,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全新社区,吸纳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提升社区品位,促进社会和谐。突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四个民主”的落实,加强民主监督,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形成自觉、主动维护村民权益的全民意思。

  四、加快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争取财政支持,拓宽筹资渠道,为民政事业发展修筑坚实后盾。

  继续努力做好民政事业经费的争取工作,力争民政事业经费与各级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强化各级政府救灾救济职能,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巩固、发展基层互助组织,提高贫困户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能力。同时,广开渠道,扩大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弥补救灾救济资金的不足,各级民政部门加强内部审计,管好用好各项民政经费,使每一分民政经费用在实处。

  (二)加强民政队伍自身建设,巩固基层民政组织,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素质。

  当前,民政工作扩展了许多新业务,以履行以民为本的服务宗旨,就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尤其是基层民政组织,除了要加强业务学习,更要加强各方面素质,要深入基层搞调研,把调研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决策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实践,通过实践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解决新矛盾、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从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思民之所思,忧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的意识,让社会各阶层了解民政、信赖民政、支持民政。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一、“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十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国家计生委提出的低生育水平稳定和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及“县领导、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人口过快增长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控制,广大干群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基本实现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通过省、市抽样调查,我县在连续11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一类县的基础上,2004年又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十五”期间主要取得以下成绩:

  (一)全面完成“十五”人口计划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多孩控制率由2000年的1.37%下降到2004年的0.87%,到2004年底止总人口为25.7656万,出色地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指标。

  (二)建立完善了基层计生网络

  全县10个乡镇四位一体、村三位一体、组两位一体的工作阵地得以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并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切实加强领导,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方针,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做到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

  (四)加大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1、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各级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带头学习人口理论,县电视台设立了计划生育专题,邵阳晚报设立了苗乡计生专栏,县委党校把人口理论列入了教学范围,文化部门坚持送戏下乡,把计划生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其它各部门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标语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全社会形成了支持和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队伍,为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十五”期间重点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作风整顿力度,共培训县城机关计生专干1650人次,乡计生工作人员810人次,村计生专干1420人次。同时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行为,现在全县计生队伍基本成为了一支懂政策、会管理、能担当起历史重任的队伍。

  3、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是“十五”期间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县各综合治理部门能紧紧围绕省、市提出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成立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站,建立了县人民法院计划生育合议庭,全县上下形成了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加大了优质服务力度。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优质服务转变以后,我县基本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的下移,村为主比例达到90%;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严格按照国家计生委提出的“七个不准”要求开展工作,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在维稳工作十分压头的当今,我县没有发生过一起因计划生育工作不依法行政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广大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也有较大提高。

  (五)加大了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

  “十五”期间我县集中力量全面清理了计划外出生(含违法多生、非法收养)底子,提高了征收面(达100%)和征收到位率(达60%以上),每当发生非诉案件就及时与县计生合议庭联系,及时立案,及时执行,使违法生育者受到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切实加大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

  “十五”期间我县计划生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没有1人获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致使基层育龄妇女难以获得生殖保健全程、系列、优质的技术服务。

  2、乡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省市的要求。

  3、工作发展还不平衡,特困企业和边远个别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出现死角。

  二、“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主要工作任务,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格局,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一票否决”,稳定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提高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目标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继续严厉打击“两非”,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努力做到宣传教育无死角,科学统计无水份,科学服务无差错,依法行政无事故。为全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全县应在确保计划生育率不低于95%、出生率不高于14‰、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高于8‰的基础上,确保实现下列工作指标:

  2006年全县人口控制在25.9万以内;2007年控制在26.1万以内;2008年控制在26.3万以内;2009年控制以26.6万以内;2010年控制在26.8万以内。到2010年全县优质服务体系能有效运行,优生遗传控制检测人数达到当年出生人数的60%以上,孕产妇的住院(站、所)分娩率达50%以上,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县80%乡镇达到国家确定的一类地区生殖保健服务指标,出生婴儿性别比结构基本正常,人口老龄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县全面实现“三为主”和“村为主”,10个乡镇基本实现两个转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三)工作重点

  1、不断强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的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避孕药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科学知识。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学校要对育龄人群分层次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知识教育,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普及率,引导群众逐步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家庭的文明幸福。县乡两级的计划生育宣传经费要达到总事业费的15%以上。

  2、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要逐步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优质服务为主,县各级要加大计划生育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的技术服务条件。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全程、系列、优质的技术服务。从2006年开始,要使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能承担起群众要求的生育、节育、不育的服务。在10个乡镇中重点发展4个示范乡(镇)服务所,每个乡镇计生服务所要达到一名以上执业医师。全县要为200名已婚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病给予免费治疗,为50对不孕症夫妇进行病情检测,对症下药。到2008年县计生服务站要创省甲级服务站并具备相应技术力量和应急设施,全面开展待产接生服务和不孕症治疗业务;80%乡镇计生服务所除承担节育手术、查环查孕、随访指导等外,还需对本辖区60%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监测和妇科病的查治。

  3、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级各单位做到按《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应采取减免义务工、养老保险、安排扶贫资金、提供社会救济等方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进一步落实好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奖励扶助资金。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保健服务时,要实行免费检查,治疗收费给予优惠,对计划生育贫困户要优先安排扶贫贷款和项目,重点帮助一批贫困村和贫困户少生优育,脱贫致富。

  4、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湖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法规范群众的生育行为和干部的行政行为,提高计划生育执法水平,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严格执行国家计生委关于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七个不准”的规定,尊重和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禁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坚决杜绝计划生育恶性案件。

  5、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县计生局办公室、统计股、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人口管理站、药具站和10个乡镇计生办要装备和完善计算机管理,建立计算机网络指挥和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县乡联网。完善信息传递和反馈制度,保证信息质量,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宏观决策和调控,微观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全面、规范、准确、快捷等效能作用。充实县、乡(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专用软件开发应用步伐,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引导作用,加快育龄妇女计算机个案管理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平台进程;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咨询、宣传教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等咨询和技术服务,以及避孕药具管理、信息统计分析、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文档查阅管理、干部人事管理等服务工作。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计生局要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集专干培训、宣传教育、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计划生育培训中心大楼,切实改善办公条件和服务设施;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要按省甲级服务站的要求配齐器械,拓宽服务范围,维修好现有的工作用房;乡镇服务所60%要创市甲级服务所,40%的创建中心服务所,并按要求配备红外光治疗仪、B超机、“四术”手术器械和其它设备。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强化领导责任,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新台阶。继续坚持现行的人口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继续实行和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督查,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导要担负起组织实施的前线指挥长,并组织各部门积极参与。各级党委中心学习小组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学习。县委党校要把人口理论列入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实行届期考核、离职审计、追踪处罚,严格兑现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对各部门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作为新世纪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性措施来抓。一是按计生业务工作要求,选配和稳定好计划生育领导班子;二是健全和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要按照“机构合法、结构合理、素质合格”的要求规范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并确保相对稳定。要合理配合人员编制,优化队伍结构,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三是要合理解决乡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各种待遇问题。四是切实抓好计划生育系统干部职工培训教育工作,从2006年—2010年,重点解决乡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学历问题,80%以上达到大中专学历。特别是鼓励自学成才。县、乡均要设立专项学历教育奖励经费,鼓励不脱产的自考和函授学习,要通过完善用人机制和加强培训,下大力气提高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3、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在广泛、深入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

  要完善以“村为主”为中心环节的计划生育工作格局,加大利益导向力度,在“三结合”上做文章,开创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特色。

  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群体优势和作用,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要积极协助政府落实对计划生育户的优惠政策,基层协会要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服务活动,并以“三结合”项目为服务载体,帮扶计划生育贫困户,帮助创建文明、富裕、幸福小家庭,要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工作。

  4、社会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组织人事、宣传、公安、工商、卫生、城建、劳动、财政、农业、司法、民政等部门,要根据省、市确定的职责分工,结合本部门的业务特点,协调、督促本系统与各级计生部门共同抓好计划生育。

  5、要切实保证经费的投入。计划生育投入是一种受益面广、回报率高、有效期长、风险性小的投入,县、乡两级政府要根据本地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予以保证。“十一五”开始,县级在人平3.3元的基础上按照同级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增长速度同比例增长。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经费要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需要,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保证在10%以上,坚决制止给计划生育部门下达创收指标抵扣财政投入的做法。

  城步苗族自治县档案事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档案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档案工作坚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方针,档案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业务建设实现了计划目标。一是丰富了馆藏,使馆藏档案资料由“九五”期间的2.4万卷(册)增加到4.2万卷(册)。特别是企业改制工作开展以来,成功地接收了全县改制企业的档案。二是农村建档工作摆上了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2004年、2005年县财政分别安排了农村建档专项经费2万元和3万元,在资金上给予了支持。自2003年在全县开展农村建档工作以来,已有70%的村(居)建立了档案,2005年底全面扫尾,达到村村建档。三是机关档案室定级升级工作稳中有升。省一级档案室由“九五”期间的7个增加到16个,省二级由8个增加到14个,省三级由28个增加到44个。四是自动化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5年县财政安排2万元专项资金购置了一体打印机一台、电脑一套、扫描仪一台。五是把档案工作列入了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六是建立了现行文件服务中心。

  2、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县委、县人大和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正常地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档案执法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对一些档案工作开展不正常、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的单位下发了整改通知书,按期进行了整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档案事业的发展。

  3、广泛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五”期间共为社会提供利用档案4364卷(册),共接待查档2455人次。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领导工作查考及调处山林、土地、房产权属纠纷、落实政策等提供了有力依据。

  “十五”期间我县档案事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机关单位和乡镇档案工作人员调动频繁或档案人员兼职过多,以致档案业务建设滞后。二是机关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不一,尚有30%的县直一级机构档案室没有定级升级。三是农村档案续建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十一五”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强化服务职能,切实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利用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档案法制建设和档案业务建设,使我县档案馆成为科学文化阵地,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窗口,促进我县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

  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县档案事业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制化建设、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档案事业体系。工作重点是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档案事业。做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1、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深入普及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继续将《档案法》纳入全县普法学习规划,进一步增强全民档案法律意识。

  二是建立健全档案行政执法员、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员、档案执法联络员队伍,形成档案行政执法网络,加强培训,提高档案执法水平。

  三是配合县人大对全县档案执法情况开展检查,坚持档案年检制度,结合档案年检,每年组织一次档案执法检查。加大档案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认真查处各种违反《档案法》案件,坚持以法开路,整体推进。

  四是认真办好《城步档案》,利用县电视台、《邵阳档案》、《档案时空》等新闻媒体搞好全县档案新闻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档案意识。

  2、档案馆工作

  一是完成机构改革、企业改制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任务,按照有关规定接收分管范围的档案和征集具有本地特色的档案进馆,“十一五”期间新增馆藏2万盒(册),特别是特色档案进馆要有新的突破,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利用率。

  二是继续做好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完成历年积压的褪变、破损等重点档案的抢救任务。

  三是狠抓馆库现代化建设。全县各级综合档案(馆)室要建有规范的档案库房,改善保管、保护、利用条件,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县凡省一级标准的档案室要按标准配置设备,达到应有尽有;开通档案局域网,用计算机和规范软件管理档案,实现电脑检索和网络查询;力争购置1台小车,为档案收集和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指导提供方便。

  四是切实搞好档案编研和利用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要创作出好的编研成果和学术论文。

  五是做好档案馆库的扩容搬迁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省、市领导的要求,力争将档案馆新建到县委政府新办公楼附近,并按照“省特级”标准配制好档案保管、保护和利用设施、设备。

  六是扎实做好档案馆其他各项工作,保持“省一级馆”荣誉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末县档案馆达“省特级”标准。

  3、机关、企业、农村档案工作

  一是各机关单位全部建立合格的档案室,现还尚未达标的要在“十一五”期间全部达标。

  二是原定级达标的档案室要进行一次全面复查,按照目标管理考评打分,能升级的就升级,该降级的就降级。

  三是开展民营企业建档工作。

  四是在村村建档的基础上。稳定、巩固村级建档成果,抓好农村档案续建工作,并妥善保管好档案,统一实行“村档乡管”。

  (三)保证措施

  1、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把档案工作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远景规划,同时解决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业务经费等问题,确保档案事业“十一五”计划顺利实施。①参照省市档案部门机构改革机制,由事业单位改为行政单位;②加强行政领导,由县委办副主任挂任档案局局长,每年召开1—2次全县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③增加档案馆人员编制1—2名,各机关正科级单位安排1名专职档案员;④档案保护费提高到每卷2—3元,列入财政预算。

  2、成立档案学会,开展档案学术研究与交流。

  3、狠抓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各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省、市档案部门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城步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办

  一、“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完成情况

  2001年至2005年期间,城步重新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方针指引下,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根据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扶贫经济开发的基本战略,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了“十五”扶贫开发规划。

  ——经济实力增强,贫困人口减少。到2005年,全县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亿元,年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分别比“十五”前增长84.5%,233.8 %和38 %。先后有23村,380户,1.1万人基本解决温饱,贫困人口下降10%。

  ——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十五”期间,全县共新修县级公路3条,总长110公里,修筑村级公路,机耕道18 条,总长285公里,实现251个,1120组通公路。架设高低压输变线路328公里,兴建小型、微型电站26座。完成农网改造15村,解决了15个村,360户贫困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218个村,1160个村民组开通了程控电话,解决了4.1万农村人口,2.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通过修建山塘、水渠等措施改良低产田1.5万亩。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共营造森林25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退耕还草1.1万亩,改良草场20万亩,扶助了2500户农民建起沼气池,1350户农民使用了省柴灶。抗御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条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全县共新修中心小学教学楼32座,3.5万平方米,改造和修缮村级小学危房45座。改造乡镇卫生院 所,建立村级医疗室6个,科技普及推广卓有成效,科技进步在全县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达到42%以上,农村体育设施新增48 处,农村文化事业有新的进步,计划生育继续保持5级标准。

  ——经济开发势头强劲,产业扶贫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全县共营造板栗、杨梅、水果林1.5亩,药材林2.1亩;扶助1280户农民发展奶牛3500头,笋竹两用林达到27 万亩,年产冬笋达到2万吨,扶助农民开发延季蔬菜2.5万 亩,在上述基础上,新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厂256个。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二、贫困现状及扶贫对象需求分析

  (一)贫困现状

  “十五”期间扶贫开发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历史、地理及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全县的贫困面貌尚未根本改变,全县尚有90个村、923个村民小组,19235户农民尚未脱贫,其中年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的人口达6.89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1.2 %。部分特困村的基础设施差,生产条件、生存环境恶劣的状况依然严峻,其中未通公路的村3.2个,未通电的村18个,6.15万人饮水困难3.2万人旱涝保收水稻不足0.5亩,还有2.8万亩低产田亟待改造。在特困村,79%贫困户尚无开发增收项目, 98%的贫困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张白纸。因而,全县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扶贫对象分析

  制定“2006—2010”扶贫开发规划。我们把此期间重点扶贫的90个特困村,农户分成5类,分别测定他们的需求。

  一是救济户。即无劳动能力的聋、哑、孤、寡、鳏、残户,占总数的3%,属民政救济对象,其主要需求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医保。

  二是特困户。占总户数的32%,其需求是:粮食够吃、收入能维持生计,有水喝,发展上需要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的种养项目,需要资金、技术及销售服务。

  三是贫困户。占总户数的50%,其需求:在粮食、收入、基础设施方面与特困户相近,在发展产业上则选择高效农业,需要足额资金扶持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这部分人是贫困村的居民主体,也是本规划的主要考虑对象。

  四是一般户。占总户数的10%,需求高于特困户和贫困户,即吃粮有余,收入有保证维持再生产、家庭生活的必需支出后略有剩余,在发展上需求有稳定的、效益较好的致富项目,有较为方便的交通条件。

  五是富裕户。占户数的5%,其需求高于上述几类,粮食自给有余,收入除生产、生活支出外,人均每年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有较好的发展门路,有便利的交通和宽敞舒适的住房,通电话、有线电视、饮用自来水。

  (三)需求分析

  根据对5个贫困群众对象的分析,可以测定他们的需求:

  ——资金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上,要求给予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在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上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并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无偿投入。

  ——技术需求。主要是在发展各业生产中通过办理培训、技术示范、专人指导、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尤其需科技人口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用科技手段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信息需求。即通过新闻媒体和外出参观为他们提供市场、技术、项目、政策、产品销售、结构调整等信息,使所发展的产业能够与市场衔接,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卖难问题和盲目发展的问题,获取借鉴和推广一些科技含量高、增产又增收的特色产业和项目。

  ——政策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县、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法规,规定符合当地贫困人口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求国家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简化使用扶贫资金的手续,按照不同项目确定扶贫资金的使用期限,同时要求相关的政策要落到实处,如农业发展税费减免、土地、少数民族自治优惠、生态建设等,使贫困群体真正得到实惠。

  ——组织需求。主要是要求县乡两级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建立一个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班子、选配好村支书。搞好社会治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以奶业、笋竹林开发为主导产业,大力调理产业结构、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生态建设,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之种,强基固本,推动全县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解决温饱与实现稳定脱贫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开发、产业带动与效益覆盖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贫为辅的原则;坚持科技开发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四、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1、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76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元;基本消灭无房产;基本实现村村能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消灭地方病;每个贫困户有一个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劳动力,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解决温饱人口4.8万人,实现脱贫人口3.6万人。转移贫困人口就业18500人次,培训贫困人口4.5万人。

  2、工作任务

  要达到上述工作目标,从2006年至2010年应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改善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基本农田建设。5年内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中低产旱土0.5万亩,农民旱涝保收,高产稳定耕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

  ——水利建设。5年内完成所有水库的维修加固和干、支渠配合,整修山塘50口,修建高标准防渗渠道2500千米,修筑溪河拦水坝8座,贫困村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万亩。

  ——生态建设。5年内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退耕还草2万亩。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0年,完成县乡公路建设,完成S219公路扩建升级,修筑村级公路10条,村组简易公路25条,实现村村通公路。全县乡村公路50%要达到通畅公路。

  ——能源建设。5年内架设高低输电线路5000千米,扶助12个村完成电网改造;扶助3000户贫困户建起沼气池。

  ——人畜饮水。5年里解决2.3万人,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信息网络。5年内基本实现贫困户家家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广播、组组通程控电话。

  (3)突出产业开发

  ——开发奶业。坚持以奶牛饲养为重点,适当发展商品牛和山羊,5年内奶牛饲养新增2万头,总量达到3.5万头,年出栏商品牛8000头,山羊1万只。其中,特困村奶牛饲养达到1万头,商品牛5000头,山羊1.5万只。

  ——开发中药材。5年里每年栽种金银花2万亩,天麻1万窖,杜仲、银杏10万株,与时同时,加强对“十五”期间种植的多年生中药材的抚育管理,争取早投产、早受益。

  ——开发笋竹林。5年内完成坡度250以下的楠竹林的中级改造,海拔低、坡度小的实施高深度开发。扶助贫困村新造楠竹林5万亩,在此基础上,发展楠竹加工业,扶助一批贫困户建立家庭加工厂。

  ——开发延季蔬菜和山野菜。到2010年全县延季蔬菜达到5万亩,其中特困村1.5亩,每年开发山野菜30万吨,形成延季蔬菜和山野菜基地。

  ——板栗开发。除管好现有板栗林外,每年新植板栗 亩,到2010年,板栗总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旅游开发。继续加强南山、民族风情村、白云湖、沙角洞森林公园和其他人文景点的开发。提高品位,增加旅游收入。

  (4)加快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将乡镇5所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改善提高,达标升级,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3、工作措施

  “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要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必须加强领导,采取得力的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明确工作任务,要坚持五个到村,做到五个为主。五个到村:知识到村,政策到村,资金到村,组织到村,发展到村。五个为主:脱贫以村为主,扶贫以社会为主,发展以产业为主,运作以市场为主,管理以县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使我县贫困面貌进一步改善。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乡村基本生产条件。

  一是大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围绕饱肚子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要广泛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拦蓄水工程、坡改梯、发展高产旱土农业。使贫困农民年人均口粮达到或超过300公斤。

  二是大力加强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管好用好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发动群筹资投工,着力改善贫困村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用电等各项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大力加强生态建设。通过建沼气池、人工种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途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006年至2010年期间,要继续把增加贫困农民经济收作为主攻方向。按照“面向市场,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方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形成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产品、乡有特色产业、县有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一是以奶牛产业为主导,带动肉牛、优质羊、家禽家畜饲养。通过扩大围栏种草和人工种草规模,大力推广青贮、微贮、改良品种和饲养方式、推行舍饲圈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经济收入,到2010年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 以上。

  二是以笋竹两用林为主导,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药材业,走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到2010年林果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三是以旅游业为主导,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分流部分贫困农民中的多余劳动力到服务业上来。

  四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包贮业和运输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部分贫困农民转移到加工业上来。并在基础上开展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3)继续抓好科技扶贫,不断提高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继续在特困村推广牲畜舍饲圈养、疫病防治、吕种繁育、牧草改良、笋竹林改造、大棚蔬菜、经济林、药材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等农牧业适用技术,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到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承包,为贫困农民送技术、送知识、搞服务,组织县内科技人员为农民吸纳、传播、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开发水平,提高开发效益,增产增收。

  (4)严格资金管理。财政扶贫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和县级报帐制度。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修建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养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培训等项目。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持支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形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继续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地区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群众团体等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积极争取海外、境外的华人、华侨及各种社团组织,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大力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国际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城步苗族自治县安全生产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城步苗族自治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前 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我县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全县各族人民正在积极发展经济,工矿企业日益增多,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活跃,使我县的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必须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总体部署。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纲要,提出2004-2010年我县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重大工程和2007年的阶段性目标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指导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和行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一、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近两年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了《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进入法制轨道;建立了分级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将安全生产纳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追究事故责任。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有所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但是我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九五”期间全县各类事故死亡112人,平均每年22.4人,“十五”前三年死亡59人,平均每年19.7人;道路交通、建筑工程、矿山企业等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职业危害仍然突出,重大事故仍偶发生,重大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如白云湖水上交通安全隐患、农机交通安全隐患、非煤矿山、建筑工程等安全隐患,这些隐患的存在给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我县的安全生产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乡镇一级安监机构仍未落实;安全监管手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不清,尚未建立起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不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我县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二)基本方针

  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兴安”,装备、管理和培训并重;坚持立足防范、关口前移,依法行政、强化监管,深化整治、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

  到2007年,全县工矿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所降低,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改善,尽量避免重大事故发生,杜绝特大事故发生,全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重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县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到2020年,全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

  (四)分类目标

  1. 全县各类事故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控制目标:各类事故起数年均下降5%,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0%,职业病发病率控制在10以内。

   全县重特大事故起数控制目标: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 全县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控制目标:到2007年控制在10以下,到达2010年控制在8以下。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目标:到2007年每年控制在9.0以下,到2010年每年控制在8.0以内。

   事故结案率控制目标: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控制目标:到2010年,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100%以上。

  2.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目标

  到2007年,成立县级安全监察大队,乡镇人民政府都建立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和执法队伍;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人员能满足工作需要;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

  3. 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4.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全县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5. 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建设目标

  到2010年,各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县级及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及其监管队伍建设。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

  充分发挥县安全生产委员会作用,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加快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成立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重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

  (三)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快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相关的设备、设施和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完善和提高事故分析鉴定、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安全等事故预防物手段和保障能力。

  (五)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机构建设。抓好企业法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逐步建立由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建立适应我县经济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

  (六)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建立和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开展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普查)、检测、评估。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开展对重大事故隐患辨识准则、监测指标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企业必须对重大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水利、建筑、电信、旅游、特种设备、消防等行业与领域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监督企业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措施。

  (七)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

  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推动社会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应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明确建筑、交通、质检、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责,完善城市各级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编制和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及时对城市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加强对城市交通、城市消防、水、电、气“生命线”设施和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安全监督检查。促进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八)强化职业卫生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机制,配备必要的专业监督与检查装备。重点加强对矿山、建材、化工、轻工等职业危害较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粉尘、噪音、毒物等监测工作的监察。监督企业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和职业危害防治与整改措施。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有效防止职业危害。

  (九)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严把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关,依法整顿或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对从事矿山开采、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烟花鞭炮生产经营、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的中小企业收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鼓励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十)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进一步深化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贯穿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整治原则,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十一)加快社区安全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作用,制定社区安全建设规划。将社区安全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创新社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手段,组织开展社区安全文化推广活动,拓展社区居民参与深度及广度。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安全社区示范区。完善社区安全系统及设施,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规划、有关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分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二)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保障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装备、经费等到位,及时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三)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乡镇落实到村、组,企业落实到班组。把安全生产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水利、建筑、电信、旅游、特种设备、消防、电力、教育、农机等行业与领域主管部门应将安全生产纳入本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本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

  (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拓宽安全生产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落实和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公益性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制定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优惠政策。建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确保安全生产的投入。

  (五)编制和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

  应根据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编制安全生产、安全科技、矿山、危险化学品等发展规划,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保障实施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保证专项规划顺利实施。相关部门要按规划的要求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创造条件完成规划中确定的主要任务。

  (六)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

  建立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工伤保险并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在2010年前,工伤保险应全面覆盖到所有工矿商贸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县财政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资金,设立工伤事故预防基金,专户储存,专项用于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七)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新开办企业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高危行业的企业应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对安全产品、安全设备及设施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八)加强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

  加强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九)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坚持面向基层、面对职工群众的方针,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舆论阵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五、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

  (一)安全生产理论发展与创新工程

  开展安全哲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研究,为政府安全监管监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工程

  加快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建设。开展重要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安全科技示范工程。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开展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开发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应急通讯系统等,在2010年前建设一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

  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等有关行业和领域内的重大危险源监控装备和系统,实施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检测、评估制度,并入全国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

  (五)矿山事故预防与主要灾害治理工程

  开展矿井水害防治系统建设、顶板灾害治理、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等研究与工程建设,确保矿山主要灾害得到预防和控制。

  (六)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工程

  推广运输车辆、船舶安全监控系统。

  (七)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研究和开发安全生产事故统计系统、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检索系统、安全生产专家库系统、安全监管监察系统等,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八)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创新工程

  研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监管方法和技术,开发动态、实时、高效的监察装备,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九)职业卫生促进工程

  研究、开发、推广先进的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职业卫生状况的改善。

  (十)安全专业人才及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建立各类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设立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加快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各类安全专业人才建设,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全县安全生产专业人员培训中心。

  (十一)安全文化创新工程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以及安全社区建设等活动,创作和推出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和大众读物,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