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色文化

编辑:redcloud 2010-07-06 14:07:10
—分享—

  城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

  <一>、油茶饮食文化

  喝油茶是城步苗乡侗寨特殊的饮食习惯。这一独特的饮食现象是在特定的山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城步山多田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苗侗先民就开荒种包谷、黄豆、花生等杂粮。并发明了“大杂烩”的吃法。油茶的主料有“荫米”、玉米、黄豆、花生等。“荫米”是由糯米制作成的。先将糯米蒸熟,晒晾至半干后用石臼舂成扁状体再收藏起来。打油茶时,把“荫米”、玉米籽、黄豆、花生用茶油或菜油炸炒熟,然后,取一把干茶叶或鲜茶叶洗尽,放锅上伴些许米饭略炒,加水煮出金黄色茶汁。茶汤开了就可以散油茶吃了。把油茶料按一定比例散在茶碗内,加上茶汤,这就是油茶。要想油茶好吃,通常要加生姜大蒜辣椒葱丝等佐料。这样,油茶的香、辣、涩味就出来了。

  油茶不仅只是为了充饥。大山深处障气较重,喝油茶还可防病提神。因此,苗胞们有句口头禅:一餐不吃茶,行路都打斜。苗乡侗寨的人家有一日三餐吃油茶的习惯。喝油茶有很多讲究。通常是要喝四杯的。为什么不规定喝三杯五杯六杯八杯呢?一来,油茶汤一碗苦二碗涩三碗四碗才好呷。二来,苗家来了贵客,有“喊茶”的习俗。如果只喝一两碗,主人就会觉得你瞧不起他(她),自然,主人也不会把你当客人看待。山歌云:一碗强盗两碗贼,三碗四碗才是客。去苗乡作客,若主人打油茶款待你,是必须喝足四杯的。三来,苗族祖先聪明智慧,发明了天文礼仪,他们认为年有四季,地主四维,物有四象,人有四肢,事有“四知”。“四”是苗胞心中的吉祥数字。比如“四方来财”、“四时顺利”、“四季平安”、“四平八稳”、“四两拨千斤”等词语都有“四”字。因此喝四碗茶含有主人祝福之意。当然你喝油茶感觉挺爽,多喝无妨。你喝五碗寓示五谷丰登,喝六碗表示六畜兴旺,喝七碗象征七星拱照,喝八碗有八面威风之赞,喝九碗当祝地久天长。知礼仪的主人不怕你喝,只怕你不喝,你若能喝证明你“宰相肚里好撑船”。

  如果说饥荒年代喝油茶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在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打油茶自吃或是待客,其意义远非止渴充饥可言了。这就是文化:苗乡的特产。

  <二>、苗戏——“唱调”:

  唱调是城步苗乡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明清时期随着祁剧和彩调的流入,能歌善舞的苗乡人民博彩众长,结合当地民间俚曲小调山歌而创成,主要流行于越城岭山脉的苗家山寨,即今兰蓉、白毛坪、汀坪、五团等乡镇。

  历史沿革

  2010年正月十四(2月28日),兰蓉乡报木坪村举办了一场关于唱调的汇报演出。演出地点设在雷学佳屋场里。戏台搭在屋前的晒谷场上。戏台上打出了"报木坪村唱调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的巨幅标语,两侧张贴着"继往开来千秋弘扬振兴苗乡文明,承先启后百年唱调欢庆盛世佳节"的对联。为了看上百年唱调,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早早来到了演出地点。我有幸随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文化局等单位领导出席观看了汇报演出。

  据报木坪村唱调老艺人江祥青说,光绪三十一年,广西资源县茶坪的雷贵三师傅迁居兰蓉报木坪,创立了唱调南路。其兄在广西为北路。报木坪唱调自雷贵三起,子孙相承经历了雷越春、雷耀辉三代,第四代传人才是江祥青。从江师傅的讲述中,不难发现,报木坪唱调至今有105年的历史了。笔者另从长田调班杨进癸师傅口中得知,长田苗瑶各族人民喜爱唱"乌哇"开 山歌和四句山歌,民国初年,杨师傅的父亲杨盛辟请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车田乡木昌村焦师傅教习唱戏。经近100年的发展演变,广西彩调与城步苗寨的山歌俚曲融为一体,形成了苗寨的唱调戏。

  组织形式

  清末民国初,城步苗乡有四个较有名的唱调班子。即报木坪戏班、水坪戏班、黄伞戏班、长四戏班。这些唱调班子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组织起来的。由于唱调的师傅视其为一门手艺,因而组织戏班成员时总是优先考虑亲戚朋友,家族色彩较浓。戏班的演职人员均为男子。戏班中为什么没有女人呢?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女人出门不方便。这并非歧视女性,更多的是关爱女性。唱调班子走村串寨演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演出所得酬金,由师傅(班头)按演职人员的资历分发。

  唱调的功能

  唱调班子不同于专业剧团,演职人员多则八九人,少则三五人。唱调班子无须跑江湖演出挣钱糊口,他们视唱调为副业,谁家娶媳妇嫁女,谁家做寿,下帖邀请了他们便去唱调。唱调的内容,全由东家决定。一般的人家,他们的任务就是吹吹唢呐迎宾接客而已。殷实的大户人家,他们除了迎接宾客外,晚上还要演戏。剧目的多少也由东家点定。演出的酬金按当时的社会工资标准给付。如果东家大方,酬金也可高于平均标准。旧时,对于处在大山深处的苗瑶各族同胞而言,能看上一场调子戏,可谓有眼福了。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模仿戏剧的说白,唱腔"秀"一把。另外,苗家人有耍龙灯狮子闹春节的习俗。若唱调班子所在的山寨耍灯出乡,唱调戏班也一同随行,待落灯后,表演完武术就唱戏。长田人是创造文武结合闹新春的典范,为闹春节平添几分欢乐与喜庆。

  艺术特点

  唱调相距"阳春白雪"甚远,是纯正的"下里巴人"艺术类型。有人说它是"草根喜剧"。从形式上讲,唱调是不受场地限制的,在堂屋里,晒谷场上搭个小台子就可以表演,布景也特别简单,戏台后方挂一幅帐幔,一侧垂挂布做的门框,台上摆张桌子椅子什么的即可。剧中角色的扮相,生角穿长衫,旦角穿旗袍,丑角上着短衫套背夹,头扎毛角,或戴瓜皮帽,鼻梁粉白。各类角色出场时都持折扇。唱调的曲牌比较丰富,有彩调剧里的正月采茶,四月采茶,十月采茶;有加官牌子,有五更探相思,水晶扇等。唱调的音乐伴奏有弦乐:二胡、板胡;有击乐:三排鼓--小鼓、碗锣、钹、祁锣、木梆、唢呐、杯锣等。唱调的声腔分小生腔、旦角腔、丑脚腔。说白为祁阳官语或广西官话。悠扬婉转的曲牌配以弦乐,高亢激昂的曲牌配以击乐。唱调表演动作较为简单,旦角踩十字步,较为矜持;生角迈八字步,较为洒脱;丑角走碎步,眼珠子转动灵活,面部肌肉颤动。丑角的行头做功吸收祁剧的较多,唱腔曲牌有明显的"彩调"痕迹。比如唱腔中常有"哪嗬咿嗬嗨"的衬词。从内容上讲,唱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为主题,传统剧目:丁癞子相亲、陈砣子送妻、王三打鸟、王麻子接姐、三拜寿、瞎子闹店、毛百斤打铁、大看相等都取材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们虽然卑微、贫穷身残,却热爱生活,像野草一样坚强地生存着。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剧目中的说白诙谐风趣俏皮,常令人捧腹大笑。试举一例说明。"对调"一剧,讲叙了一对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男青年来到女方家,见门紧闭,便叩门。屋内传来女声:你是哪个?男:我是你屋里的!女:是我屋里的么子?男:屋里的火堂!女:啊,是屋里的火堂?男:不对不对,是你屋里火堂上的。女:你是我火堂上的撑架?男:哎呦,你错了,我是撑架上的没有放水的干锅(哥)哩。剧中仅报家门就绕了几道弯。接下来,女方还是不让“干锅”(干哥)进门,要进来除非能按要求配上诗对。男方欣然应允。女方出题说:一点红、一弯弓、丁丁掉、乱蓬松,你若对好,就让你进来。男:那我对了呦?女:你对来着。男:太阳出来一点红,月亮出来一弯弓,星星出来丁丁掉,风吹云雾乱蓬松。女:对得不好,对到天上去了。男:那好,我就对地上的。桃子开花一点红••••••女:还是对得不好,对到下面去了。男:还是对得不好?对天上的说对上了,对地上的说对下了,那••••••那我就对中间的!女:你就对中间的?男:妹妹的舌头一点红,一双眉毛一弯弓,一对奶子丁丁掉,风吹罗裙乱蓬松。从剧情看,底层女青年求偶要求挺高,希望未来的丈夫有才有学,但从语言修辞运用上又一语双关,令人遐想或者想入非非,一笑解颐。

  <三>、傩戏——庆鼓堂:

  庆鼓堂是城步苗族人民为了祈求土地“圣公”“圣母”、“先神”护佑人民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每年的农历二月逢“卯”日和十月逢“亥”日,向诸神“许愿”或“还愿”所进行的祭祀活动。庆鼓堂,苗语叫“打鼓堕”,有些地方也叫“庆庙”,或者称过“苗年”。据史料记载,到元朝时,城步境内苗族便成为主体民族。现城步的苗、瑶、侗族,大多为唐朝末期,宋朝初期“飞山蛮”僚族的后裔。后来的民间口头传说:苗、瑶、侗三族的先民都崇拜自然神,又成为家神的崇拜者,最后发展到“多神”崇拜。他们没有各自统一的宗教,求神祭祖大多与农事有关。比如,庆鼓堂歌词中就有:“上峒将军杨昌宝,中峒将军潘金盛,下峒将军李再万、进宝将军杨清保、萝卜将军蒲寅山”等句子。据说若不祭他们,阳春失收,人遭瘟疫,若祭了他们那些“圣公”,能清泰平安,人寿年丰。所以,每到秋后即举行盛大庆典来感谢祖宗“神灵”的恩赐。这样就产生了“庆鼓堂”这一活动。

  庆鼓堂歌词有一百二十四首,六百句左右,分散句和整句两种。散句字数不论,可多可少,也不讲究韵律,整句以四句为一首,七字句结构,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歌词的内容,大致可归为反映生产劳动过程,歌颂自然美,盘古、求神吉祥等类。由于整个活动都用苗语演唱和道白,加之一直没有文字很好记录整理和完善保存下来,至今会唱出全部歌词和念出全部道白的老艺人已经廖廖无几。这次整理的几首歌词只不过是其中一少部份较有代表性的。

  庆鼓堂主要流行于蓬洞的团心寨、白毛坪乡的卡田、上坪村等苗寨山乡,是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的隆重的民间文艺活动。

  <四>、“山歌节”的来历

  城步苗乡各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山歌,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据我所知,山歌的种类很多,有苗歌、侗歌、瑶歌,有四句歌、排歌、盘歌,有花歌、情歌、酒歌,有生产劳动歌、历史传说歌,有摇摇歌、琵琶歌,有赞歌、孝歌、反歌,有骂人歌、刺世歌(如锐利的匕酋和投枪,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统治。鞭挞了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罪行,强烈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愤怒与不平)、劝世歌、颂世歌(有如响彻云霄的战斗号角,讴歌了人民的智慧、勇敢与斗争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人民团结一心,夺取胜利)等。他们逢年过节要唱歌,在山上田头生产劳动要唱歌,小伙子与姑娘谈情说爱要唱歌,逢有婚嫁喜庆和丧葬要唱歌,在家中闲空时要唱歌,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更是他们大开金嗓大唱山歌的约定俗成的日子。正所谓“一山响雷万山应,苗乡侗寨起歌声”。

  因此,城步苗乡将每年六月六日定为“山歌节”,务必举行山歌会,开展山歌比赛。每年到了这一天,全乡苗、侗、瑶等族;同胞都身着节日盛装,欢欣鼓舞地参加山歌会,尽情地放开嗓子歌唱。演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独唱,或对唱,或轮唱,或合唱,或自己清唱,或请同伴吹木叶、吹芦笙、拉胡琴来伴唱,有时还结合表演其他的文艺节目。每遇“山歌节”这天,邻近的绥宁县、通道县、武冈县和广西龙胜县、资源县等地的各族同胞都纷纷赶来参加山歌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歌手们有的登上歌台演唱,有的在溪畔边、古树下、鼓楼里、风雨桥上、山坳的凉亭中、家屋的火塘边尽情歌唱。总之,处处是歌场,人人是歌手,你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悠扬悦耳的歌声。整个苗乡、瑶山、侗寨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里兴起“六月六山歌节”呢?提起它的来历,还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与引人入胜的民间歌谣哩!

  明代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土地兼并加剥,朝廷设置城步巡检司,向峒寨派遣流宫,加强控制,这就引起土司们的反抗。加之,宝庆各地连年大早,土地歉收,然而官府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因此,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矛盾日益激化。正如这里的兄弟民族所唱的那样:

  苗瑶侗家住深山,同饮山泉心里甜。

  官府本是吃人兽,不容峒民得平安。

  山是命来林是家,一草一木不许霸。

  虎霸山来砍虎爪,豹占林来敲豹牙。

  于是,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城步横岭峒的侗族首领蒙能联合杨光拳、杨文伯率领本峒和广西蒙顾峒的苗、瑶、侗族人民举行起义。义军的势力迅猛发展,接连攻下了新宁、

  绥宁、新化、靖州等州县,很快控制了千里苗疆。有山歌唱道:

  九山九岭官家占,峒民心中怒火烧。

  蒙能父子是好汉,撒豆成兵法术高。

  牛角一响刀出鞘,蜂拥上阵刀对刀。

  杀得官军马打滚,跪地磕头忙求饶。

  所向无敌如破竹,官军望风乱窜逃。

  义军将士声威壮,星火燎原火焰高。

  明廷为之惊震,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十二月,命王来总督湖广军务,令参将李震和总兵梁瑶等率领官兵前来镇压。第二年十二月,起义军攻打武冈失利。蒙能暂时退守广西,号称“蒙王”。杨光拳率领他的部下继续在城步境内坚持斗争。直到景泰五年九月,蒙能率兵五万攻占了黔东,并打回湘西南。景泰七年,明廷命南和伯方瑛为总兵官,统率官军七万余人向苗疆进攻。四月,蒙能率领义军攻打平溪卫,不幸壮烈牺牲。这里有歌为证:

  官军七万害人精,奸淫掳掠是畜牲。

  房屋烧尽化灰烬,伤天害理杀峒民。

  野火烧山烧不尽,春风吹来草又生。

  峒民子孙杀不绝,前仆后继齐上阵。

  梭标捅断刀卷刃,骨头打断还有筋。

  蒙王战场虽殉难,义军自有后来人。

  在此严重关头,李天保继为首领,称“武烈王”,蒙能之子蒙聪为帅,以横岭峒长安坪为根据地,继续同官府作殊死斗争。他们利用唱山歌的方式教育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夺取胜利。例如:

  长安水,日夜流,流不尽的泪和仇。

  苗瑶不甘受欺压,高举义旗争自由。

  吃辣要吃朝天辣,苗侗好汉不怕杀。

  砍倒官家高枕睡,头落不过碗大(个)疤!

  于是,义军士气更加高涨,斗争意志更加昂扬,接连地进攻武冈、新化、湘乡、宝庆等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到了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四月,李震率领官军攻入城步。李天保以杨昌富为将军,多次打败官军……

  武烈王李天保在长安坪龙家溪建立真龙殿,还设立长坪府、大寨县,高举义旗,同官军鏖战。直到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湖广巡抚王俭、总兵李震奏请朝廷兴师镇压。随即湖广等处按察司副使沈庆统兵按临城步,镇压李天宝起义。于同年闫十月。起义军节节失败,但李天保仍然坚强不屈,在撤离据点时,拔来三颗小杉树,分别倒栽在大寨、飞山寨和广西小江的寨门前。他使用“倒栽杉树”的办法来卜占凶吉,激发义军士气,若是“倒栽”的杉树成活了,象征着义军富有生命力,拔杉树的命运同义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苗、瑶、侗、汉人民相信树有神灵,也就相信树神能保佑义军获得胜利。因此,李天保在“倒栽”杉树时,慷慨激昂地告别故乡同胞说“这杉树如若栽活了,我李天保必定打回来!”……他当年“倒栽”的三棵杉树,不仅都活了,而且至今都健在,一共长出了十八个树梢(大寨那棵主要有三个树以成了“湖南杉树王”,飞山寨那棵有六个树尖,广西那棵有九个树尖)。所以,在相桂边境上还传着一首民谣:“长坪府,大寨县,长安有座真龙殿;湖树十八尖,树树连成一条线。”

  李天保率领剩余义军撤退到广西清水江。官军追而至,将其捕获,解去北京。苗乡起义由李天保后被朝廷杀害……这次起义斗争,前后坚持二十五年之久,于天顺五年,才被明王朝残酷镇压下去……

  再说清代乾隆初年,又是太难灾,又是人祸,苗、瑶、侗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加剧。X县横岭峒侗族首领粟贤宇、莫宜峒苗族首领杨清保等,在广西义宁(今龙胜县一带)侗族首领吴金银举行冷江拜王滩起义的影下,他们打起李天保的旗号,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月顿导苗、瑶、侗等族同胞揭竿而起。他们高唱战歌:

  边陲山峒皇帝远,种田人少相公多。

  三年两歉峒民苦,十室九空没奈何。

  欺人百步人要反,反上州县杀狗官。

  官逼民反民就反,拼着性命干一番!

  各族同胞满腔热忱地歌颂义军首领和将士们武艺高强,用兵如神,都是英雄好汉:

  山沟小坳出黄金,苗乡侗寨出能人。

  粟贤字耒杨清保,率领峒民抗清兵。

  练就一身好武艺,南山猛虎他敢擒。

  跨上一条长板凳,象骑战马杀敌人。

  甩过绑腿桥架好,驾起簸箕能腾云。

  屋檐茅草摔出去,万支神箭射清军。

  粟贤宇、杨清保等首领们深知要战胜官兵,夺取胜利,必须组织义军加紧练武,提高军事技术和战斗能力。于是,在长安坪的玉屏山上和三浪坡的老营盘中开辟练武场,让将士们日夜练武。正如《练武歌》所唱的:

  喊一声,朝天望,只见山上亮堂堂,

  起义大军忙练武,火把烧红练兵场。

  义旗飘,牛角响,敲锣打鼓歌声昂,

  练兵要练老虎胆,个个都是飞天将。

  反欺压,反屠杀,千里苗岭怒火旺,

  练好武艺杀豺狼,誓死保卫我苗疆。

  起义的烽火形成燎原之势,迅速向新宁、通道和广西等地蔓延。清朝政府惊恐万状,急命湖广总督班第率兵镇压。班第一面调兵围剿,一面命令辰沅道尹杨辅臣、靖州副协将姜瑞曾前往招抚。杨辅臣、姜瑞曾派遣城步县新寨把总李三省、风界外委把总邓岐山、寨头巡检司巡检王淦、绥宁县黄桑把总欧国璋等,于四月二十八日人峒进行所谓“晓谕”。结果,全被义军处死。清廷更加气急败坏,不肯善罢甘休,赶紧从湖南、广西调兵五千余人前去增援,由镇箪’(今湘西凤凰县一带)总兵刘策名和辰沅道尹杨辅臣率领,进行围剿。敌军压境,义军镇定自若,他们确定的战略思想是:“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根据这样的战略思想,他们编成歌谣在义军将士中广泛传唱:

  官有万兵我不怕,我有万山阻挡他,

  其来我去深潜伏,他一离去我追杀!

  官有万兵来侵犯,我有万山来阻挡.

  白天藏进山林里,黑夜摸营回寨旁。

  我苗山,高万丈,乌鸦难飞过山岗,

  清军大炮轰不平,铁打江山坐得长。

  义军据险自固,分兵防守,调兵遣将,分别把守长塘、五强隘(武川隘)、地灵等地;以扼制桂军;又安排军力分别据守竹岔山、枧头山、岩款塘等地,以阻挡湘军。

  六月初六日,刘策名坐镇大竹坪,指挥清军分数路进攻义军:一路由靖州千总张文英率领,从界溪攻白水洞,当即遭到义军的猛烈袭击,靖州千总张文英、把总王宗江及常德把总张童等当场毙命。剩下的喽罗们看到白水洞以上的枧头山、竹岔山、牛石坳直至长安坪的各个山头上,插满了义军迎风飘扬的旗子,又听到满山满岭传来义军杀气腾腾、英勇雄壮的山歌声,简直成了惊弓之鸟,“望旗色变”、“闻歌丧胆”。树倒猢狲散,纷纷溃逃了。一路由姜瑞曾和永州游击殷起龙率领,自绥宁进攻竹岔、枧头二山,结果,被义军诱人龙开Iml,一时伏兵四起。滚木、孺石、箭镞如雨,辣烟、毒雾笼罩全冲,清军官兵惊慌失措,死伤近千,吃了大败仗。情形果然象《龙开口歼敌歌》所唱的那样:

  龙开口来险又凶,七拐八弯十里冲。

  老虎过冲跑不了,岩鹰落冲飞不动。

  清军闯人龙开口,飞蛾扑火烧自身。

  两岸壁陡水又急,十人进来九丧生。

  义军设起好计策,堆木垒石防清兵。

  牛角一声连天响,滚木石蕃石飞满冲。

  打得清兵骨头断,尸体盖满一条垅。 ’

  山下布成天罗网,挠勾套索捉妖精。

  清兵慌忙去逃命,倒勾刺上难脱身。

  山沟辣烟冲天起,毒雾笼罩十里冲。

  官兵呛得泪满面,七孔来血送了命。

  龙开口,歼灭战,义军将士多英雄。

  六月初六那天,来自广西方向的清军由地灵、罗汉寨进攻长塘,同样受到义军的狙击而挫败,死伤过半。由此看来,六月六日,清军数路进攻都遭到义军的致命打击,伤亡惨重,大败溃逃。而义军却在各个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清朝政府从皇帝到文武大臣个个恼羞成怒,立刻将湖广总督班第、广西巡抚安图撤了职,湖南巡抚冯光裕也负气而死。

  闰六月,清廷急令贵州总督张广泗统领两湖、两广和贵州五省兵马一万三千之众,分为五路进剿义军。七月二十八日,张广泗抵达绥宁县竹林寨,并亲自率领一支队伍攻至六马,不料,遭到岩款塘守军的突然袭击而受阻。他们沿途看到路旁摆起“舻粑粪”和两尺多长一双的烂草鞋,以为义军将士都是牛高马大一个的巨人。他们又听说此地“蚊子鸡婆大,蚂蟥扁担长”,“十里金龙界,五里铁岩山”,“山上尽是绊马藤,路边荆棘剌脚心”的俗语,人人吓得战战兢兢,魂不附体,因而惊恐地龟缩在六马、六甲一带,裹足不前……哼哼!请听义军的山歌:

  蚩尤后代斗志高,盘瓠子孙胆气豪,

  五省官兵压不住,日夜奋战歌声高。

  没有钢枪举梭标,没有弓箭削竹刀,

  杀得官军心胆颤,死的死来逃的逃。

  以上多次起义,虽然都遭到封建王朝的残酷镇压,最后都失败了。但领导和参加起义的英雄人物却永远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歌颂起义的歌谣也永远在各族同胞中传唱。因为山歌在每次起义斗争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清代乾隆五年六月六日的各个战场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威力,极大地鼓舞了义军的士气,沉重地打击了清兵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消灭了敌人,夺取了重大的胜利。所滋苗、侗、瑶等族同胞为了纪念这个可庆可歌的日子,每年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苗乡、侗寨、瑶山,到处都是歌海,遍地都起歌声。这样,年复一年,便约定俗成地把六月初六日定为“山歌节”。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