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城步桃林古苗寨的神秘傩戏

作者:刘学用 陈芳 编辑:redcloud 2016-01-26 14:04:42
—分享—

  城步苗族自治县桃林古苗寨是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4A级乡村旅游点,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之一,这里环境优美、风情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浓郁苗族文化资源。

  桃林村奇山寨是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有“森林宝库”的称号。其中有铁杉、华南五针松、杨桐、红豆杉等300多种珍贵植物,有娃娃鱼、熊等50多种野生动物,有“金鸡报晓”、“奇山大王”、“猪蹄峰”等40余处景点。

  桃林古苗寨文化底蕴浓厚,苗族文化传承和保存较为完整,村中古建筑保存良好,现存民国年代吊脚楼民宅59500平方米,民国年代的风雨桥320平方米,民国年代的戏台、凉亭、钟楼、牌坊共440平方米,还有被誉为先苗文化活化石的苗族传统傩戏、神龙文化、苗家山歌和苗家油茶等。桃林河漂流、河滩烧烤、摸鱼、挤油尖、打糍粑、看傩戏等旅游活动,让游客留连忘返。村内的千年鸳鸯红豆杉见证了全村的历史发展,也是桃林村独有的风光。村中拥有4星级农家乐有3家、3星级农家乐有12家,具备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

  傩戏,起源于远古的驱魔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就其内容形式而言,仍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苗族传统傩文化是现代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学术研究价值最高的少数民族傩戏之一。它始于远古人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识,是古代驱鬼驱疫祈福庆祥的仪式。

  城步的土著苗族从“母系氏族”时期就创造了傩戏。城步苗族傩戏是一种综合的、有宗教色彩、假面演出的民间艺术戏曲,表演者头戴假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城步苗族傩戏是集傩祭、傩舞、傩戏于一体,驱鬼、酬神、娱人的民间巫傩艺术,它比周边广西的壮族傩戏、贵州的侗族傩戏、武冈的汉族傩戏更古老,既保留了许多祭祀仪式中的巫傩祭祀形式,又加入了大量娱神乐鬼、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原始表演动作,言语诙谐逗趣,动作原始粗俗,情节简单,独具苗族神秘特色。

  城步境内的傩戏主要特点是在傩文化基础上融注于当地一些民风民俗的内容,在表演程式方面除祭鬼逐疫之外,还参与了一些民间戏曲小调的内容,内涵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因此,虽历经数千年,傩戏仍在城步境内流传。傩戏还愿、庆鼓堂是苗族祖先流传至今的祭祀活动,主要祈求人丁兴旺和五谷丰登。傩戏还愿整个活动包括32场,庆鼓堂包括33场活动,主要反映苗族人民的农事活动,需连续演出三天三夜才能演完。

  刘祖清是目前桃林古苗寨唯一傩戏法事传人,收集有各类法器和书籍,其中古傩戏面具13个,个个表情生动,栩栩如生,且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他6岁进入当地私塾念书,10岁随师父开始学习傩戏(巫傩),25岁得师父真传,开始独立主持各项傩戏仪式活动。傩戏活动在解放前后还传承得比较完整,但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一度消亡。改革开放后,刘祖清着手逐步恢复傩戏各项活动,并开始招收徒弟传授技艺,现有真传弟子四人,从业人员25人,使得一度消亡的桃林巫傩文化得以传承下来。2006年,他整理傩戏经典片段参加县五十大庆演出,得到专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就连北京来的傩戏专家曲六乙老先生也看得连声叫好,说“桃林的傩戏真够味儿”,那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充满神秘的场景、近于原始的仪式令人叫绝。同年,在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刘祖清把傩戏活动的整套程序整理来,并制作了DVD光盘。为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他同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研究关系,提高了城步巫傩文化在国际傩文化中的地位。此外,他也经常带领徒弟们到周边县市进行傩文化交流。

  桃林傩戏祭坛所立的山峒大王,都是城步有史以来开山辟地的始祖或历届苗民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都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各具特点,而且整套节目都以他们的原型来反映苗族人民劳动生产,驱魔赶兽、繁衍生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和其他戏剧一样,苗族傩戏也有剧本、音乐、舞蹈、服装、道具、唱、打、念、讲等。表演所用的木雕脸谱,是按历史形象雕的,表情丰富,色彩鲜明。表演时有唱有说,对白念读,或跳或舞,诙谐幽默。

  城步桃林古苗傩的面具,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神秘文化事象,是远古时期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凝聚部落氏族宗教信仰和思想的法器。

  苗人一般都认为面具能够通神避邪,在祭祀庆典中,它是各种神盠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变成了神,代表着一种相应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它能呼风唤雨、驱鬼降魔、镇邪祛病。苗族的先民对雷电冰雹、山崩地裂、洪水泛滥、瘟疫横行、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只能用天神鬼怪等无形的力量麻醉自己。为了沟通人与鬼神的情感,苗族先民们创造出各式各样的鬼神形象,用以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这些面具伶俐夸张、丰富多样,凝聚和融入了苗族先人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种宗教体验。在他们的眼里,面具成了人与鬼神之间的联系通道。

  苗族的傩面具多以木、竹、金、银、玉等为材料,镂刻成凶悍、狰狞的神怪鬼魅形象,豹头狮鼻,竖眉凸眼,青面獠牙,面肌饱绽。巫公巫婆们将神的威灵、鬼的狰狞和人的精神交合融通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庄肃、威严、疾恶如仇、避邪生正、吉祥如意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苗傩面具最初大多是12面或24面为一堂,也有36面、64面的,桃林苗族的古傩面具是81面(可惜现存古面具的只有13面,其余的都已失传),即蚩尤的81位兄弟神,因为蚩尤是城步苗族供奉的先祖,是苗民世代崇敬的英雄,这81面古苗傩面被敬为神圣有灵、法力无边的祭器面具,具有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其制作、敬奉直至保存,都笼罩在极其肃穆诡秘的祭祀氛围中。苗傩面具的制作,一般通过选材、取样、画形、挖瓢、雕刻、打磨、油拃、开光8道工序,经过宗教祭祀、请神开光后,就成了神祗。佩戴傩面从事傩祭法事时,要进行神圣的五请四送,一旦傩与人结合,即巫师一戴上祭过的傩面,就成为鬼神的化身或是鬼神的象征,能与神或鬼直接对话。

  城步苗族傩戏的内容比较多,但情节一般比较简单,人物不多。其中有《嘎茫莽嘎》、《庆鼓堂》、《打山魈》、《打水魈》、《金沙女神》、《桃源洞》、《降先锋》、《唱太阳》等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这 些“戏”的发展水平很不一致,有的还只是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但有的已有了生、旦、净、丑的雏型。它们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城步苗族傩戏的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苗族歌曲,这是傩戏音乐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劳动歌等。二是苗族民间歌舞音乐,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三是苗族的民间宗教音乐,多是巫调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有时还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四是民间苗戏音乐,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侗族傩戏、北方傩戏、汉族傩戏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五是民间特色器乐,常用的乐器有小锣、中锣、钹、小钗、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这些乐器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城步苗族傩戏除用唢呐伴奏过门外,其余大多为锣鼓伴奏的清唱,气氛热烈,特色浓郁。

  苗族傩戏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种。唱腔音乐是指巫师在傩堂法事中所哼唱的各种曲调,其曲目繁多,音乐丰富。由于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使城步苗族傩戏音乐在语言上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语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其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样,其中有旋律、调式和节奏自由的巫歌体,有节奏紧凑、旋律口语化强的朗诵体,还有唱词规整叙事性强的民歌体,它没有统一的代表性剧目和唱腔分类,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多变性。

 

  

     投稿邮箱:红网城步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号:361945576

               城步手机报 zgcbnews@163.com       群号:193957770

 

 

作者:刘学用 陈芳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