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铸造苗族英才

作者:雷学业 编辑:redcloud 2015-09-01 14:48:27
—分享—

  [摘要]苗族的传统文化是苗族历史的产物和积淀,是数千年苗族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集中体现。保护、传承、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其精华教育和培养苗族后人,铸造苗族精英,使苗族人才辈出,兴隆发达,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关键词]苗族文化精华 苗族精英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我们的苗族先民即已登上历史大舞台,占据着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辽阔领域,与生活在黄河上游的炎黄部落,共同开创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苗族祖神蚩尤和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的三大始祖。古代苗族的“五大发明”,助中华民族跻身全球文明古国之列。苗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婚嫁丧葬、服饰饮食到节日庆典、信仰禁忌,苗族形成了与其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和文化心理素质相适的、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和习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是苗族历史的产物和积淀,是数千年来苗族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集中体现。苗族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属于精华的遗产,应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充分利用这些“宝物”培养教育苗族后代,铸造苗族精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苗族梦、中国梦服务,为苗族腾飞和中华民族腾飞插上翅膀。

  下面,笔者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对如何利用苗族传统文化精华培养苗族人才进行一番浅陋的探讨。

  一、用精忠报国文化培育苗族人才

  精忠报国精神是中华美德和信仰的一种体现,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它体现的是“仁”。因为“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包含有孝、悌、忠、信、礼、知、勇、恭、宽、恕、敏、惠等内容。精忠报国是汉族的一种精神,苏武精忠报国,忍辱沦为牧人,宁死不降匈奴,高风亮节传千古;文天祥精忠报国,实现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岳飞精忠报国,护宋抗金,虽死无憾;李大钊精忠报国,从容走向绞刑架,坚信共产主义定能实现。精忠报国也是苗族的一种精神,古往今来,无数苗族英烈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城步杨家将,跨越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精忠报国、顽强不屈,满门忠烈,世代流芳,真可谓“忠义惟凭一点心,疆场誓死万人钦”。城步杨家以精忠报国为传统家风,教育杨家后人世代忠君爱国,服务人民,为民族大义奉献全部精力乃至宝贵的生命。杨通贯,元末武冈路赤水峒人(今城步蒋坊乡)。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武昌、岳州陷,元廷危急。因通贯父子祖辈受元廷封赏,怀有感恩之情,杨通贯决定挺身而出“为国平乱”,自备粮草、衣装,率万余苗军前往救急,一举收复武昌。随后几年,杨通贯及其杨家军先后攻占和收复粤西、集庆(今南京)、扬州、杭州、嘉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八月,苗军已发展壮大成二十万之师,所向披靡,声震东南。因“平乱”有大功,元帝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封杨通贯为浙江省右丞和骠骑将军,并以“克全忠义”赐名“杨完者”。苗军的崛起,引起了元军达识帖睦迩和归降元军的张士诚的嫉妒,他们遂以“苗军不当使中国”为名,欲借敌之手除掉杨通贯。至正十八年(1358年),达识帖睦迩令杨通贯出兵浙东,张士诚出兵淮南。杨完者以部将杨通泰、杨通和、李才富、肖玉率主力出兵分四路开往浙东,自己坐镇杭州。张士诚佯装出兵十万讨伐朱元璋,却暗中屯兵杭州附近,与达识帖睦迩里应外合围攻杨通贯,苗军猝不及防,寡不敌众,杨通贯阵亡。苗军主力闻讯,义愤填膺,返杭讨张,张闻讯而逃。为平息“杭州之变”,安抚苗军,元帝赠杨完者为谭国公,谥“忠愍”;赠其兄杨通博为衡国公,谥“忠烈”。元帝的谥号“忠愍”、“忠烈”,是元廷对城步杨家将精忠报国的最好评价。

  沐英是苗族精忠报国的典范。沐英(1345—1392),字文英,城步扶城峒(今丹口镇)人,苗族,原本姓李,沐为朱元璋赠姓。由于元末大乱,沐英幼年随父参加了杨完者的苗军,父母均死于兵燹,年仅八岁的沐英成为孤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在战火纷飞中度过幼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在残酷的战争中磨砺胆识智慧,战功卓著,出类拔萃,18岁被授帐前都尉,开始担任军事要职。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沐英被任命为副将军随征西将军出征吐蕃,次年四月得胜归朝,因功封为“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夺得土门峡和洮州大胜。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受命率兵北征残元势力,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击和林,一举擒获元国公脱火赤及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随大将军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元梁王残余势力,生擒元梁王平章达里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身亡,从而一举收复昆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沐英受命镇守云南,抓屯田,浚河道,扩滇池,开盐井,兴学校,促教化,使云南出现了太平盛世,长治久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48岁。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死后,沐氏后人享受皇恩,世代承袭国公爵位,子子孙孙镇守云南,直至明亡,历时12世16任计270年。后人曾在沐英第十世孙沐叡墓中出土一块金牌,金牌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背面阴刻:“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沐氏一族尽忠报国的精神由此可见。

  二、用感恩祈福文化培育苗族人才

  感恩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苗族人因为感恩始祖蚩尤的大功大德,所以几千年来,苗族后人对他不曾忘记,将他作为图腾进行祭祀。苗族人因为感恩神犬带来稻种,所以世世代代苗族子孙都会将每餐的第一碗饭盛给狗吃。苗族人因为感恩天地带来大自然的万物恩赐,感恩祖国强大,感恩父母养育和师长教化,所以家家父父的神龛上都会敬奉“天地国亲师”牌位,初一十五都会上香祭祀……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人生就会充实而快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一箪一食,一壶一浆,生活充满阳光,人生充满快乐。“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苗族人就是这样用感恩文化教育后人,传承后代。

  龚继昌,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于城步四都龚家冲(今西岩镇白水村)。青年时代的龚继昌为一家生计,卖过泥鳅和柴火,干过杂活,做过挑夫,常常往返于城步和桂林之间贩鸡贩盐,从城步挑担土鸡去桂林,再从桂林挑担盐回城步卖。因他自幼习功练武,身强体壮,每担能挑盐一百七八十斤。那时,城步县城的巫水河没有架桥,从县城南下桂林要涉水过河,龚继昌去桂林之前都要在南门河渡口一个叫杨卓镐的粑粑店里饱食一餐,因无钱而次次赊帐,卖完盐后再还钱。杨老板是位苗族人,心地善良,他见龚继昌为人老实,对他特殊相待,还借他银钱作为买鸡买盐的头本。几年下来,杨龚成为莫逆之交。一次龚从桂林挑盐回来,恰遇巫水河涨水,无法过河,龚对杨说,如有出头之日,他一定在南门河建座大桥,方便过往行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龚在广西投奔刘长佑的清军,先后辗转于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后又随曾国藩的湘军席保田部转战于江西、湖南、云南、贵州数省,先后领兵攻克了贵州金溪、崇仁等地,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游击加参将衔,是席保田部最具实力的战将。同治三年(1864年),龚继昌在贵州生擒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子洪福瑱,被赏赐换花翎加提督衔,全家受诰封。同治六年至十一年(1867年—1872年),龚在贵州参与了镇压咸同起义战役,因功被清廷加授贵州镇远府总镇将军,赏云骑尉世袭,接着又任湖北郧阳总兵。龚继昌发迹后,不食前言,捐资修路、架桥、建文庙。他从贵州回城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筑了从贵州铜仁、黎坪到湖南靖州、会同、通道、绥宁、城步的青石板官道和石拱桥。光绪元年(1875年),他回到城步县城,以总兵身份花费万金在南门河上修建了“荣昌桥”,桥为五拱石拱桥,桥上修三十六排木亭风雨桥,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夙愿。光绪十五年(1889年),龚又捐资在城步县城狮子山下南门河北岸修建占地10亩,三级宫庭式文庙(现叫孔圣庙),以播儒家风气。也在同年,城步大旱闹饥荒,他亲自从辰沅押运米粮到县内赈济,解救苗汉难民,其义善之举得到了城步苗汉侗瑶同胞的普遍称赞。感恩文化在龚继昌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用勤耕苦读文化培育苗族人才

  勤耕苦读精神是苗族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城步苗族最重要的一种人文精神,城步苗族或勤于耕作,或刻苦读书,或研习武艺,历经千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吃苦耐劳、耕读传家为特质的传统人文精神。城步苗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兴办书院,发展苗族教育。据《宋史·蛮夷二》载,早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已“归附”朝廷的城步苗族杨姓先祖杨光僭父子就向当地“政府”请求“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结果被采纳,“诏谭州长史朴成为徽、诚州教授……官为建宅……录其子六人”。到了元皇庆二年(1313年),城步赤水峒乡绅杨再成在当地耆宿杨景清、江长顺、张茂卿等人资助下,在城步建成了“儒林书院”,“延师讲学”,开启民智。“儒林书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书院,仅次于宋代建立的四大书院之一——长沙岳麓书院。城步苗族才俊通过勤学苦读,走上了“学而优则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千余年,城步有史志资料记载的历史人物达二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300多人,其中四品以上官员6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城步共有50多人考中“举人”、“进士”。其中宋代杨正修为城步考中“进士”第一人,他自幼聪明好学,熟读“五经”博学强记,于五代后梁贞明已卯岁(919年)夺得“经魁”,次年赴京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邵州都统官职。明代杨逢时于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官至广西提学副使、四川布政使司。苗族青年杨乔然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考中进士,被任为太仆寺少卿、湖广巡按监军监察御史。清代城步苗人杨兆颤,刻苦好学,聪颖过人,年仅二十岁就在学界享有盛名,二十五岁时赴京参加朝考,考中进士,被留在武英殿效力,主编《四库全书》。城步西岩籍学子肖光照考中进士后,先任四川省布政使司,因咸丰年间征剿太平军有功,被保举担任京师教谕,后被皇上钦加国子监学正衔(正二品)。

  耕读文化对城步当代苗族青年的影响巨大,一大批苗族青年在苗族先民吃苦耐劳、耕读传家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苗族精英和国家栋梁。苗族青年肖仁福高中毕业后回乡当过农民,但他立志好学,边耕边读,他于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考入邵阳师专,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家乡城步三中任教,1985年再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教师本科进修班,1987年毕业后先后在城步县教委、县志办工作,1991年调入邵阳市财政局,历任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此间,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陆续在《芙蓉》、《长城》、《清明》、《青年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中短篇小说三十多篇。已发表长篇小说《官运》、《位置》、《心腹》、《待遇》、《意图》、《仕途》、《家园》七部,历史小说《万人之上》、《首长红颜》两部,小说集《箫声曼》、《局长红人》、《脸色》、《玩火》、《进步》、《官帽》、《裸体工资》、《综合处长》等十部,共计六百多万字。成为国内文坛极有影响的一名现实主义作家。苗族版画家张正扬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城步大山区当养路工,他一边维护公路,一边业余从事美术创作,又先后自费赴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经过长期刻苦努力,终于发展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版画家,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邵阳市美协常务理事,在县内先后担任美协主席、文联主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其版画作品《家》、《象》、《根》、《藤》、《斗牛》、《春归》、《风雨桥》、《木叶情》等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部分作品被中华民族促进会、国家邮票印刷局、中国集邮总公司出版发行“当代中华文化名家张正扬版画专题邮票”,还有的作品被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艺术机构收藏。而现任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更是城步苗族的“娇子”和“顶天柱”,是苗族耕读文化的集大成者。1954年出生的他曾在家乡城步联兴小学当过三年半民办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凭着刻苦攻读和不懈努力,他被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1978年10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航天工业部工作。他从一名普通设计员做起,先后担任厂办主任、副厂长、党总支书记、干部处长、人事教育司司长、国防科工委纪检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2013年他以十八届中央委员身份出任湖南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四、用尚武强身文化培养苗族人才

  苗族有习武传统,或用以强身健体,或为了自卫御敌,其先人创造和发展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苗族武术,并且世代相传,发展成为苗族群众热爱的体育活动。其中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历经数千年演练而成,运动时占地不宽,多手法、少腿法,刚猛剽悍,进击性强,适用于峒寨狭窄地形,是苗族人民强身健体、自卫抗敌的重要手段。早在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城步境内苗民即仗此拳术重创进攻雄溪竹丝洞的窦宪明汉军。其后该县爆发的几十次起义,城步苗民仗此拳术和其他苗兵器打败朝廷官兵。直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粟杨起义”失败后,城步苗族主要兵器“环刀”被清廷收缴而失传,苗民改原来的集体习武为个别活动,祖传、家传教授拳艺。这一年被清廷同时灭绝的还有城步古苗文字。城步苗拳分手拳套路和器械套路两部分。手拳套路有“出寨守寨”、“保峒出峒”、“飞山走石”、“落地捡柴”、“二赶三枭”、“猛虎下山”、“猿猱过山”、“引蛇出洞”、“矮罗巡山”等。器械套路有苗棍、两节棍、苗刀、剑术、枪术、板凳、苗钯、苗枪、虎叉、铁尺、铁鞭、纳耙、火流星、飞镖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拳械体系。

  苗族武术是苗族文化的精髓。苗族人民数千年历经封建王朝赶杀,被迫迁入西南大山区生活,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抗争,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繁衍发达至今,靠的就是凭借苗族武术和群众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练就了一个民族的坚强体魄,苗族武术也造就了一代代苗族将领和苗族农民起义领袖,以及不胜枚举的苗族“拳师”。城步“杨家将”无一不是苗族武术的顶级高手,他们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胆识,英勇奋斗,顽强不屈,驰聘疆场,建功立业。唐有杨再思及其子“十峒首领”,宋有杨通昭祖孙和抗金英雄杨再兴,元有杨通贯父子及其“杨家军”,明有杨洪及其子侄十人都是朝廷将领,统率千兵万马,戍边守土,保疆卫国。杨再兴,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出身于石井图(今城步蒋坊乡水东村)一个贫苦家庭,少年丧父,但自幼秉持杨家尚武强身精神,练就一身好武艺。绍兴九年(1131年),曹成自北方入湘,掳再兴入伍,曹成见他身材魁梧,功夫不凡,宠为亲信,并委任为头领,把守莫邪关。绍兴二年,岳飞代理荆湖南路安抚使,奉朝廷之命剿抚曹成。岳飞部将围剿杨再兴,因寡不敌众,杨败走连州,坠涧被擒。岳飞见他英雄气概,怜爱有加,对他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杨再兴得以归附岳军,并率师北伐抗金。绍兴六年(1136年)六月,杨再兴担任前锋直取长水,邺阳一战,杀死孙都统和统制满,歼金兵500多人,俘将吏100余人。随后又与金兵会战于孙洪涧,歼敌2000余人,收复长水、蔡州城和西京要地。再兴因战功卓著,被升为军前统制。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兵进攻拱毫,再兴奉命迎战抵御,他勇猛杀敌,屡战皆捷,边克数十县地,威震中原。金军元帅兀术调龙虎、盖天两大王及韩常部进攻邺城,再兴随岳云部出战迎敌,鏖战数十回合,大扫金军锐气。再兴趁机单骑袭入金营,杀死金兵数百,欲擒兀术却被金兵围困,再兴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身负重伤仍突出重围,得胜而还,夺得了“邺城大捷”。同年十一月,兀术出兵二十万进攻临颖,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300人马为前哨直袭小商桥,遭遇金兵大部队阻击,身陷重围,再兴率“尖兵队”奋勇杀敌,杀死金兵先锋四名,歼敌2000余人。但因雪淹河道,再兴人马被陷河中,金兵万箭齐发,他与所部壮烈牺牲。

  尚武文化促使古代一大批苗族青年走上将帅领导岗位。蓝玉、沐英、杨完者等等自不必说,即使平民家庭出身、做过挑夫、贩过鸡盐的龚继昌,也凭一身武艺参加湘军,为清廷效力,一步步登上了贵州镇远府总镇将军和湖北郧阳总兵宝座。明代湘桂边地苗民大起义领袖李再万,明成化年间出生于城步茶元十林头南面的田垅名为“高坪”的山脚边一个农民家庭,有三兄弟,老大再百,老二再千,老三再万。李再万长得高大魁梧,力大无穷,石狮当作狗崽玩,水牛当作鸡崽抛,有万夫不挡之勇,好行侠义,爱打抱不平,常常收济难民,扶助落难百姓,在周围数百里很有声誉,深得苗侗民众喜爱,被誉为“民之天柱”、“勇平王”。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再万领导城步、绥宁、义宁等地苗族人民大起义,义军张挂黄旗,设立了天王、总兵等名号,李再万号称“天王”,聚众数万,攻城略地,将官府霸占的良田分给苗民耕种,并对那些作恶多端的豪强地主乡绅进行镇压。据《城步县志》载,义军“靖州杀了刘巡检,武冈杀了欧战辉,次岩杀了李员外”,民心大快,很快控制了五峒四十八寨和广西义宁、兴安等地,声势震动朝廷。同年十月,明廷急派湖广巡抚阎仲宇、总兵徐琦领兵六万五千人,从武冈、绥宁、全州、兴安、义宁分八路进剿义军,义军被团团围困,寡不敌众,翌年二月,李再万及余部万余人被困死于湘桂边境的吊丝洞内。李再万大起义的结果,是迫使明廷调整苗疆政策,在城步实行“改土归流”,苗民户籍被登记入户,结束了“民不上丁,田不上丈”的历史,并于弘治十七年(1504)划武冈、绥宁地设置宝庆府城步县,使城步较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提前两个半世纪进入“改土归流”时代,融入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滚滚潮流。

作者:雷学业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