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苗乡“竹俗”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2014-11-15 19:27:05
—分享—

  人类的文明是一种文化的积累,苗族民间流行的“竹俗”也是一样,它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忽然产生的,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活习惯下通过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旧时,居住在竹海深处的苗族民间文化人称竹有“六德”: 竹身形挺直,曰正直; 竹节节攀高,曰奋进; 竹外竖中通,曰虚怀; 竹素面朝天,曰质朴; 竹虽死无悔,曰奉献; 竹八面临风,曰刚劲。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深受苗家人的喜爱与崇敬。由于苗民们世代生活在竹海中,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竹,因而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竹俗”。

  植竹俗 苗族民间流行有“金竹避邪,黑竹驱鬼”的说法,人们常将功用不同的各种竹子栽植在最恰当的地方。如屋前栽金竹,寨后植楠竹; 塘边栽水竹,山坡植苗竹; 路边栽黑竹,井旁植苦竹; 山顶栽麻竹,溪沟植实心竹,偏避处栽冬竹等。金水有连片的箭杆竹,浆坪有罕见的四方竹,长安营有奇异的龙头竹。大苗山各处还有绵竹、桂竹、斑竹、毛竹、石竹、丝竹、文竹、湘竹、玉竹、朱竹、紫竹、凤竹、苗竹和慈竹等50多个品种,五花八门的竹品种组构成竹的世界,但数量最多的是楠竹,如今全县共发展有楠竹28万亩,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 “竹景”: 春日, 新笋挺拔; 盛夏, 嫩竹泻翠; 金秋, 翠竹摇风; 隆冬, 碧浪欣天。多数苗寨的“水口”处有连片的“风水竹”,寨后有连绵不断的“护龙竹”,寨弯处有青翠欲滴的“保寨竹”。民间植竹时有挖健壮新生竹作“母竹”带土移栽的习俗:挖母竹时要不停地挖,中途不能停歇,否则栽活后就会隔年不生笋。挖母竹时要挖一“公”一“母”两根并排栽植,象夫妻一样形影不离。“公竹”单瘦,“母竹”健壮,不能伤鞭。据说这样栽的竹成活后容易成林,且竹笋连年丛生。

  竹建筑 新中国成立之前,身居竹海的苗民就地取材用当地取之不尽的楠竹营造竹楼居住。他们选用粗大的楠竹作柱,用竹杆搭建成竹楼的框架,再用竹片作壁、窗、门、楼板,用整根老竹破开打尽竹节作瓦,可维持两三年不腐,竹瓦腐朽后换新竹瓦十分快捷。有些竹楼象吊脚楼,中层作卧室,底层圈养鸡鸭,连厨房、卫生间都用竹片搭成。有些苗民将竹楼的板壁用稀泥“粉刷”后冬暖夏凉,既经济又实用。解放初期,城步蒋坊乡平溪山还保留有40余座竹楼,这些造型各异的竹建筑基本连成一片,俨然一座“竹苗寨”。苗民兴建的这类竹建筑不用一块木板,不用一颗铁钉。若不计算竹子成本,一座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两层竹楼时间只需六七天,总造价不上1000元。

  竹制品 苗族民间许多常用器具、用具多用竹篾制成,常见的有竹床、竹桌、竹椅、竹桶、竹筐、竹甑、竹蒸笼、竹凳、篾蓆、竹勺、晒蓆、竹盘、竹碗、竹筷、竹瓢、竹篮、竹筒、竹箱、竹柜、篾箩、簸箕、笔筒、竹鸡舍、竹鸭笼、竹扁担、竹水车、竹香炉、钓鱼杆、竹钉、竹梯、竹杆、竹榻、斗笠、竹筛、竹枧等。民间乐器有芦笙、笛子、竹箫、二胡等。猎人用的猎具有竹弓、竹箭、梅筒等。生活在溪河边的竹农用竹架设便桥,用竹子扎成竹排从事捕捞或运输。竹农们用枯竹作燃料,用竹叶喂牛羊,用竹枝扎扫帚,竹鞭作旱烟管、竹尾扎篱笆; 用粗大的楠竹制成竹枧从几里路外接通山泉水入室饮用或灌溉农田。竹工艺品有竹盆、竹雕刻等,用楠竹蔸洗净后雕刻成人物面具形象,栩栩如生。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苗乡又增加了竹地板、竹胶板、竹砧板、竹凉席等新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可以说,苗民的生产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竹。

  笋食品 竹笋为席上珍肴,按季节分有冬笋、春笋,按加工方法分有干笋、鲜笋、酸笋、玉兰片等。苗族民间常用小鲜笋煮熟加糯米饭一同捣成泥状,加入适量的食盐、辣椒粉做成圆形小笋粑,晒干后用滚油炸透招待客人。这种炸透后的笋粑香气扑鼻,是蔬菜淡季中的佳肴。有些竹农将小鲜笋浸入酸菜坛中,两三天后便成了酸笋,是送饭开胃的好菜。常食竹笋有降血压、血脂、血糖、通便利尿等功效,多食竹笋可预防富贵病的发生。

  苗族民间加工玉兰片有2000余年历史。《吕氏春秋》中所载的“骆越之菌”实际上是指生活在“骆越”一带的苗族先民发明的玉兰片,在周朝就被列入贡品,以后每年各朝廷都指定城步、绥宁一带必须向皇宫进贡一定数量的玉兰片。《城步乡土志》载: “冬笋焙其中,去壳切片,曰玉兰片,颇能经久,谓之山珍。”玉兰片按质分为八级,以宝尖、冬片、桃片、春片为佳,其中宝尖柔软、香脆,形似宝塔,被食客们称为“龙角”,是八珍中的上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步年产玉兰片9000余担,产品多销往东南亚各国。

  用竹造纸 解放前,苗族民间流行有原始的用竹造纸术: 先将应间伐的嫩竹砍倒晒枯去枝切片,投入凼内加拌石灰水浸泡至腐,捞出擂成竹浆,置缸内加水搅成稀浆,用密织的竹帘向缸内淘两三次,使帘上敷有一层均匀的薄纸浆,滤干后拂于烤室烘干即成,然后收集成梱。民国时期,城步共有民间土纸厂284家,常年产土纸1300担。解放后兴建的先进工艺的现代化造纸厂,其原料主要是嫩竹,民间仍然保留有用嫩竹造纸的传统工艺,年产土纸1500余担,产品主要用于宗教祭祀。

  含竹的对联 身居竹海深处的苗民在春节期间常书写含竹的对联张贴室内外:

  竹林鸟啼明月上 青山雨过白云飞

  风摇竹影有声画 雨打梅花无字诗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绿竹别具三分景 红梅报来万家春

  未出土时先有节 到凌云处也虚心

  山竹绕茅舍 庭边流寒泉

  含竹的民歌 有些借竹忬情的民歌比喻十分恰当:

  砍捆水竹织花篮,金竹作框慢慢弯;

  妹是花篮金竹框,郎是细篾要来缠。

  漫山苗竹叶子尖,风吹竹叶响连连;

  莫嫌苗山竹杆细,细细竹杆撑大船。

  苗族民间的“竹俗”其实是一种竹文化。千百年来,苗民将当地各种竹子的功用发挥到极至,从而衍生出许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竹民俗、竹文化,值得民俗学专家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注: 此文曾参加广西融水苗族文化论坛研讨会, 在内部编印的论文集中刊登过。 )

作者:杨盛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