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做大做强我县民族民俗文化的思考

作者:通讯员 杨 平 编辑:redcloud 2013-07-29 14:25:13
—分享—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掘利用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新局面。笔者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形势对我县的的民族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及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如下思考:

  一、我县民族民俗文化现状

  城步苗族自治县作为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其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饮食、民族宗教、民族文学、民族工艺美术等无不有其灿烂的深刻内涵。

  近几年来,城步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结合旅游、特色经济、节庆、对外文化交流、演艺市场开发等实际情况,积极寻求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还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厚积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更没有转化成应有的经济优势。具体现状表现为:

  1、思想观念滞后,经济市场意识不强。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只看到文化只是意识形态,只能发挥教化、娱乐、体验、审美职能的一面,没有真正地、充分地认识到文化的经济属性。同时,即使看到了文化的产业属性,也因过去的行为模式,不善于按照市场机遇、市场规律去找思路,求发展,从而坐失良机。

  2、民族民俗文化层次低、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不明显。具体表现为对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集约化程度不高。对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停留在卖“毛坯”及诸如“接待式”开发,缺乏深度创意。

  3、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有较强市场策划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消费中介服务、文化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4、现行投融资渠道单一、不畅,民族民俗文化得不到进一步发掘。现行文化经济政策总体上未能跳出“事业”框架。对一些民族民俗文化项目的投入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性投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特别是在如何吸引民营资本上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政策性指导。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但因多方面因素难以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5、文化体制改革难度大。文艺单位“等、靠、要”思想突出,未能创造性地去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民俗文化的发掘利用。

  二、做强做大我县民族民俗文化的对策

  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历久而弥新。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存在的基础。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步的民族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诸如驱赶巫神的傩戏、人神共舞的庆鼓堂、情醇味香的油茶、风情万种的芦笙舞、妙趣横生的挤油尖、技艺双全的吊龙、爬龙和城步苗家独有的打泥脚、乌饭节、贺郎歌、哭嫁歌以及独具风格的居住文化——吊脚楼等等。

  如何进一步发掘、整理、推广这些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使之逐步形成产业,形成品牌并走向市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充分发掘、整合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必须打破县、市、甚至省际地域界限,根据各相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行整合。比如: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居聚相对集中,也容易整合,这就要求各行政板块有一个统一的保障机制来统一进行整合,并做好如下三点:一是编制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确定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总体形象、资源品位、市场定位、总体布局、主导产品、文化事业基础的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的战略措施和保障体系。在编制规划的思想上,应突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城乡广泛参与的理念和文化多元并存的理念,做到物化形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观念形态、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编制规划的产品设计上,应突出地体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统一的民族民俗文化市场为目标,促使文化产品的开发符合市场需要,成为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拳头产品。二是培育统一有序的民族民俗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民族地区要把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优势,转变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要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市场,加深各种文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文化生产要素开放的程度。三是以层次配置为抓手,通过项目、品牌、市场、信息等渠道,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在确定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主导产品定位和开发格局定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民族文化项目和设施布局、类型、功能档次、规模和风格,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拓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2、加快培育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支柱产业。

  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旅游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依托民族民俗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着重在适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培育和建立经营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二是民族文化演出。在通过进入市场的手段壮大现有各级民族文化演出团队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在适宜发展不同样式的民族演艺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业,培育和建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三是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在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产销业,培育和建立生产经销工艺品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3、大力发展特色节庆文化、品牌文化。

  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和谐的节庆来源于和谐的文化活动。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构筑欢乐详和的节庆氛围。元旦、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庆日,还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节日,组织各级民族演出团队进行演出。同时深入挖掘品牌文化的多种内涵,形成文化品牌多元化开发的局面。

  三、做大做强我县民族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和谐文化是人心所向的文化,应具有核心凝聚力,具有民族的公信力和向心力。如何充分利用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我们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正确导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和谐发展的主题,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激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地区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创新,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坚持把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促进民族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4、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动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形成建设和谐文化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文化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要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5、大力培养民族干部与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培育一批德艺双馨、充满活力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工作队伍,造就一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民族和谐文化的重要力量。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推动新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掘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作者:通讯员 杨 平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