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拦牛峒,
苗乡白毛坪。
民俗“挖土歌”,
古今皆闻名。
湘西南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镇,是个多姿多彩,风光绰约,民俗浓愈之地。毗邻广西资源,湖南新宁,系二省三县交界处。该镇地域辽阔,山林叠嶂,奇峰突兀;山势连绵起伏,林海莽莽,逶迤壮观。由于特定的地理风貌,这里80%的区域被南山国家公园认定为核心保护区。
白毛坪镇山美如画,水光潋滟。千迴百转的巫水河从金紫山腹地群山及二宝顶丛山穿越而来。系名符其实的巫水之源。这里秀水晶莹,甘甜清澈。几经碾转,流入辖区下游的白云湖,构筑了美仑美奂的千岛泽国。白云湖从此成就了城步苗乡的一张光彩夺目的旅游名片。就这样,白毛坪的山,白毛坪的水,成为了省内外游人魂牵梦绕的人间“仙境”。
白毛坪境内白云湖,湖光山色水光潋滟
这里的山水旖旎让人沉醉;这里苗民的热情好客让人称颂;这里千百年来流传的民俗人文,却是南疆越城岭上的“神农架”,让你惊奇,它会时刻驱动你的好奇心境探秘。
“挖土歌”的人文民俗就是这里的代表作品。
白毛坪挖土歌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劳动民歌。融合了这里的苗、瑶同胞的生活习俗,语言艺术与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由于地处湘桂交界之地,这里具有路远山高、闭塞偏僻的特征。历史以来就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种苗族先民集体开垦山地的劳动场景流传而来的“挖土歌”,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在清代《城步县志》就有记载:“苗人垦山,击鼓为节,歌啸相和”。挖土歌就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歌唱形式,又承担着传递族群记忆的功能。这种古代传承的“一领众和”的挖土歌,是这里苗、瑶同胞山地农耕文化的活态标本。
“挖土歌”的音乐形态遵循着“劳动决定节奏”的规律。以农耕时邻帮邻、户帮户换工劳作的生活方式,一般集中在挖土、薅畲时节进行。主东家组织寨峒、氏族十人,或几十人的健壮劳力,请来领歌师,锣鼓师1~3人引领。鼓师先架鼓于山上醒目之地,劳作者在畬土工地上一字排成长蛇阵,准备好劳作工具锄头,听候领歌师的号音。领歌师在物事准备妥当后,朝众人鞠躬,再将三根香烛插在地上点燃,烧上一叠纸钱,敬奉山神土地、太白星君、张武郎等神灵。然后起鼓。
牛图腾,拦牛峒苗胞心中的“ 神”
起鼓,在劳作者的目光中进行,鼓师将鼓槌蓦然落在鼓面上。先敲出两个花点,骤然变疾,细密如雨,由重而轻,再由轻而重,双槌突然一合,重重地连敲了几记大响。仿佛是铺垫足了热身的前奏。鼓点略一停,再度展开,锣鼓齐呜。铿锵之声,绵绵密密地响了起来。领歌师才引颈高亢挖土歌的开篇《安神歌》。
安神歌曰:我打锣鼓惊动神,
惊动山中土地星。
主东有许多金子银钱来安慰你。
我管阳来你管阴,
保佑锣鼓场中数十人。
打响锣鼓惊动神,
惊动云中太白星。
太白星君莫见怪,
凡人打锣打鼓闹阳春。
你要保佑主东一籽落地结千果,
九分苗架十收成。
一槌鼓来一槌锣,
惊动深山土地婆。
土地公公爱听鼓,
土地婆婆爱听歌。
凡人打鼓闹山河。
清早来,到山场,
来到此方立坐坛。
上坛立起三十三天王母殿,
下坛立起翻江倒洞张武郎。
立起土地公婆有坐坛,
保佑我们男女老少得安康。
《安神歌》毕。长蛇阵的劳作者争先恐后,从下往上挖,先慢后快,循环往复。领歌师在锣声、鼓声的伴奏下,音色洪亮地唱起了《开工歌》。开工歌曰:“一锄挖开云雾山,二锄引出清泉来。三锄得来摇钱树,四锄起出聚宝盆。金山银山在山里,深耕土地用锄头。勤劳开拓致富路,锄头飞舞好收成。今年阳春顶呱呱,谷满盈仓乐开花”。“开工歌”既传授开工技艺,又暗喻勤劳奋斗,五谷丰登的宗旨。领歌师的歌与劳作者的吆喝声在山谷中回荡,在劳动中汇成了声如洪钟的大合唱。
如果说安神歌、开工歌是《挖土歌》场景的序曲,那么山歌、情歌、劝世歌却是《挖土歌》的主题,这些都是由领歌师起头,劳作者自由唱、对唱等形式。歌声清脆悦耳,有着苗寨山里人的古朴情怀。
劝郎歌日:
妹唱:春三二月莫穿鞋,
莫把闲工陪妹嗨,
别个丈夫三担黄土当担粪,
我的丈夫一赌博二打牌,
万贯家财不够嗨。
郎唱:少年妹,郎告乖,
说什么万贯家财不够嗨,
我去年赌博赢匹马,
今年赌博发了财,
还有两个零星钱子送乖乖。
妹唱:少年哥,妹告乖,
你说有两个零星钱子送乖乖,
请看隔壁屋里有个赌钱崽,
输了三双袜子二双鞋,
至今还在庙里打草鞋。
郎唱:十八妹,我的人,
你这样讲不怕害死人。
人有相象货有相同,
请妹十个耐烦九宽心。
妹唱:郎打呵欠眼汪汪,
你说我妹讲情郎。
情妹讲郎无别事,
为何不蹬我妹屋的大门坎?
郎唱:十八妹,听我讲,
秧谷下田日夜忙。
春耕忙月工夫紧,
没有时间来登你妹家门坎。
妹唱:十八哥,听我唱,
说什么工夫这样忙。
我妹头上金钗取一对,
我妹手上戒指拿一双,
拿到十字街头卖了,
请个零工替哥帮帮忙。
郎唱:十八妹,听我讲,
说什么请个零工帮我忙。
请个大的不放心,
请个小的只怕帮不了忙,
只怕花误阳春酒误郎。
……
在劳动过程中,领歌师须掌握节奏,注重劳动效率。劳作时见谁进度快,功效高。会即兴而唱鼓励的词曲;见谁进度较慢,打锣师便绕到他身后,边敲锣边唱歌,鞭策加快进度,迎头赶上。领歌师、锣鼓师、劳作者都是在即兴而就的锣鼓声中,锄头声中,创造了“声——器——动”三位一体的艺术强音。
白毛坪的非遗——庆鼓堂
《挖土歌》从开工、休息、抽烟、吃中餐到收工全过程,都有不同的歌词。歌词结构一般每首四句,也有五句、六句、七句的;每句一般七个字。但最多的可达数十字。每句唱词最后一字讲究平仄与韵律,上仄下平,双句和尾句都押平声韵。
吃中餐的歌也是韵味无穷,舒适爽心。
中餐歌词曰:
郎唱:一天到了午时中,
情妹送饭到长冲。
我郎问妹炒了什么菜?
妹说是三碗腊肉二碗葱。
妹唱:吃了中餐到河边,
河边有艘顺风船。
我妹问郎装的什么货?
上装白米下装盐。
装得五湖四海好姣连。
劳动在《挖土歌》的声音中提高了效率;劳作者在《挖土歌》的声音中得到了熏陶。当夕阳即将落下山坡时,主东家就在呼唤着劳作者:“收工!辛苦大家了”。这时,领歌师的高昂悠长的歌调,即由众人应和的“嘿嚯”、“哟嗬”等衬词,转为舒缓的叙事调。旋律进行了频繁使用滑音、颤音等装饰技巧,有着“陡起陡落”的声腔特色。
收工时的《送神歌》就是在这种声音中落下帷幕。
送神歌曰:打起锣鼓送了神,
送走云中太白星。
此处山神土主我不送,
要留此地保阳春。
保佑主东前仓满来后仓盈。
锣也停来鼓也停,
锣鼓丢在九霄云。
来有三声喊,
回有喊三声,
大喊三声转回程。
红脸黑须关云长,
手执钢刀亮闪闪。
过了五关斩六将,
擂鼓三通斩蔡阳。
有坛场,归坛场,
没有坛场各散四方。
收工了,锣鼓声息了,《挖土歌》停了。天空中的云彩被夕阳点燃得五彩斑斓,夕阳晚照把美丽的苗岭山寨装点得如画如诗。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没有疲惫。只有荡气回肠的《挖土歌》的劳动场面的回忆。那《挖土歌》的乡土艺术,已浓墨重彩定格在他们的心里。《挖土歌》的民俗内涵,在一代一代先辈们传承之下,激励着你、我及后人们去探索,一定会惊艳地发现:《挖土歌》这曲藏在苗岭大山的农耕民族文化是如此厚重。
文中《挖土歌》歌词资料来源于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城步苗族自治县资料本。
挖土歌歌词方言注析:
①主东——主家的意思
②苗架——指农作物玉米的秧苗
③坐坛——占个地方的位置
④嗨——玩耍的意思
⑤乖乖——歌词指妹子
肖陈刚,男,苗族。196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一生情系苗岭大山,缘结巫水源头沃土。善于捕捉社会生活瞬间,用笔讴歌身边的人和事,探究苗乡历史传奇典故。作品散见于省、市、县党报党刊及网络平台。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陈刚
编辑:伍玉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