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游二爷和谢军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尹建德 编辑:伍玉桃 2021-07-07 15:58:17
—分享—


长安营乡有个长坪村,长坪的水口山处新修起一座石拱桥叫“聚龙桥”。聚龙桥的东端屹立着一座巍峨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壮美的“红军纪念亭”。说起这纪念碑和纪念亭,此中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哩!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第一、三、五、九军团各一部,分别于1934年12月10日至12日从南山、长安营下来,在长坪、大寨、岩寨一带宿营。那时,各处的风雨桥上、鼓楼里、庵院和庙宇中,部分民房的屋檐下、吊脚楼上都驻扎起红军。特别是长坪团的水口大庙——城隍庙、水口小庙——军阳庙里,都住得满满的。他们在庙中歇息、煮饭、护理伤病员等。第二、第三天,红军队伍陆继开拔,朝着通道方向挺进。在大部队过后的十多天里,几乎每天都有零零星星的或成群结队的红军伤病员断断续续地来到这里,一般都住在庙堂里,过一晚就相继开走了……

一天中午,大寨风雨桥上,躺着一个红军伤病员,气息奄奄,有生命危险……消息传到长坪团侗族草医游庆美的耳里,他丢下手里的功夫,立刻就朝大寨的回龙桥走去。一口气走了三华里路,果然看到桥上躺着一个红军伤病员,全身枯瘦如柴,眼腈落了眍,两个眼珠子深陷在眼窝里,放射出又滞呆又昏暗的弱光,只差一口气没咽了。通过交谈与观察,游二爷才从伤病员有气没力的叙述中得知他是江西人,姓谢名军,是红军某部的司号员。近来患了痢疾,因医药条件差,天天要行军打仗,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又忍饥挨饿,病情日益恶化。他撑着一根拐棍,早上八时从城隍庙动身,走了四个多小时才走到这桥上。原想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就继续赶路,谁知一躺下再也爬不起来了。

看到此种情形,游二爷心里一阵疼痛。心想,红军长征,天天行军打仗,忍受饥饿寒冷,再好的身体也会拖出毛病来的。患了重病,由于缺医少药,得不到治疗……哎!好汉只怕病来磨啊!游二爷的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簌簌地掉落下来。今天,他身着青蓝色侗服,缠起蓝布头巾,打着绑腿,显得健壮而精悍,一对明亮的眼睛透出睿智坚毅的光芒。在这侗乡方圆十几里,数他是一位较有名气的侗族草医。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心里明白,谢军的病势沉重,难以治愈。但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就得设法抢救。因此,他果断地决定要背谢军去自己家中治病。谢军表示感谢后,认为自己不行了,何必还要麻烦和连累乡亲们呢?经过游二爷苦口婆心地劝说,并表明将他当亲侄子一样看待,一定千方百计给他治病,请亲人放心好了。谢军才同意去游家治疗……于是,游二爷把谢军扶起,背在自己的背上,一步一步地向长坪团走去

游二爷家同兄嫂杨云香家共住一座又矮又小、破烂不堪的砖棚。两家合计10口人,本来就显得很拥挤,没剩一点余地。他只好将小谢放在自己简陋的床铺上躺着,马上就为他端来一碗温热的清茶给他解渴;又打来热水为他洗脸,抹身子;把他原来穿着的服装帽子脱下,寻出自己穿过的旧侗服给他换上,还缠上头巾,他俨然成了一个侗家小伙子。游二爷安排女儿建玉、健云两姐妹用侗家特有的香糯米熬稀饭,炒两个鸡蛋绐谢军吃,并交代她们将谢大哥换下的衣帽洗干净。晾干,收藏好。

把谢军安顿好了以后,游二爷便背起背篓,带起柴刀,掮起锄头到山上寻药去了。他爬陡坡,钻深山,攀葛藤,砍刺窠,不畏艰难,不辞劳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同毒蛇猛兽搏斗,也要找到治病的良药。他的双手和脸上,被荆棘划起条条血口子,脖颈上被山蜂螫伤多处,遍体鳞伤,又痒又痛。为了抢救伤病员,他都忍受了。直至夜幕降临,他才下山。又顺便到河边把药洗干净,拿回家中切碎,放入一个小铁鼎里熬煎…

谢军通过喝茶,洗睑,抹澡,感到清爽了许多;又吃过香糯稀饭和炒鸡蛋,肚子也饱了;睡在游二爷的床铺上,虽说被褥陈旧破烂,但却干净软和。因此,打了一阵好瞌睡。他一觉醒米,就象在自已家里那样,感到非常舒服惬意。他心想,自从走上长征路以来,哪一天像今下午一样睡了一个舒适安稳的觉呢?顿时,觉得肚子有点微痛,肛门有些发胀,要解大便了。游二爷知道他身体非常羸弱,根本不能上茅厕,就提来一只便桶放在床前,搀扶着他……待他排泄后,又将它提到房门前。游二爷仔细观察,发现小谢的便中带有血糊,相当腥臭,断定他是拉赤痢。他口干舌燥,发高烧,额头热得烫手,头晕眼花。

药已熬好,建玉端来一碗药汤送给谢大哥喝。小谢不怕苦,不怕气味难闻,一连喝了两碗。游二爷看到他能很好配合,肯主动吃药,翘起大拇指赞扬他不愧是个红军,不由得喜笑颜开了。可是谢军呢。他看到游二爷为了给自己治病,到高山上去寻药,被荆棘划伤了手脚,被山蜂螯伤脸庞和脖子,心里难受极了。他想,这些药是游二爷用血汗换来的,我岂能怕苦,怕气味难闻?不由得两眶热泪象泉水一样涌了出来,掉落在枕头上。他断断续续地说:“游二爷……我……感谢你们全家……你们救我的命……我怎么报答……”

游二爷看到小谢的心情非常激动,耐心地劝导他,不要难过,不要说什么报答。我把你领进屋来,你就是我家的人了,我要把你当亲侄子看待。你有病,我寻药是我应尽的责任。只要有一点儿希望,我要千方百计给你治疗。否则,我就不背你到我家里来了。小谢听了游二爷的肺腑之言。内心非常感动。

建玉、健云打好油茶,端给阿爸和谢大哥吃。游二爷简要地向小谢介绍了侗家油茶的特点与吃油茶的规矩。大家边吃油茶边谈白。一直谈到夜深人静,建玉带着弟妹们睡觉去了,游二爷才与小谢同床睡觉。由于劳累过度,他上床没几分钟便打起呼噜,进入了梦乡。可是小谢因为初次吃了油茶,引起头脑兴奋,并且,下午已经美美地睡过一觉,所以,他一直睡不着。约莫一小时后,感到肛门有些发胀,腹部隐痛隐痛,想解手了。可是游二爷现正睡得甜蜜,喊醒他吧,太对不住他了。不喊醒他么,自已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加上是黑夜,到哪里去找便桶?若继续延捱下去,肯定会……弄脏被褥多麻烦,多不好意思!经过反复考虑,他便用手把游二爷的双脚摇了几下。游二爷果然醒来了,问道:“小谢,做什么?”小谢回答:“对不起,我要解手了,我找不到地方。”游二爷赶紧翻身起床,熟练地用火链拷打火石,点燃媒纸卷。吹燃媒纸,点燃桐油灯。乘灯光,利索地走到房门外将便桶提到床前,搀扶着小谢……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游二爷就是这样象对待亲侄子一样对待小谢,为他采药治病,精心护理,从不怕苦怕累,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白天,如果不是特别当紧的事情,他一般不外出,即使别人请他去治伤医病,或为小谢去山上寻药,他也要再三叮嘱建玉、健云姐妹细心招呼谢大哥。游二爷白天在家照看时,建玉姐妹就上山去砍柴火,采野菜,有时还爬到古树梢上去掏鸟窝,取鸟蛋,给谢大哥改善生活,促使病情快快好转。

由于游家父女细心照料,按时服药进食,小谢的病情减轻了许多。每天解手的次数相对减少,大便上带的血糊也明显减少了,还能起床来撑着拐棍慢慢行走几步。因此,小谢自己和建玉姐妹都很高兴,以为病情痊愈有把握了。可是游二爷是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知道病人往往看到病情有所缓解,以为病就快好了。过早高兴,霸蛮去做力不胜任的事情,就会出现反复,使病情转为严重,以致恶化。所以,他向小谢提出,仍然要好好配合,不能霸蛮,暂时做不来的事情不能勉强去做。一切由我们招呼你。不要不好意思。

可是小谢认为自己是个红军战士,应该多为群众解决困难,绝不能给游家增添太多的麻烦,不能老是让他们父女服侍我。所以,他霸蛮要帮着游家做些家务事,如切猪草,烧火等。有时换下衣服,背着游家人,自己偷偷地撑起拐棍到河边去洗。游家父女都多次劝阻他,推他到房里去休息,不让他干活。可他不声不响地又出来做这做那……结果,不上两三天,病情果然起了变化,感到腹痛难忍,肛门肿胀,解手的次数增多,大便上带的血糊也多了起来。几天后,他不思饮食,几乎全是屙血糊了,黑红黑红的,好象炉煤汁……这样.他急躁起来了。对治好疾病缺乏应有的信心。他顾虑重重,既怕给游家增添更多的麻烦,又怕疾病传染给游家人。于是,固执地提出要离开游家,到庙里去住。游二爷当然不会同意,耐心开导他,不要这样想,要打消顾虑。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你安心住在我家,大家也好打招呼。告诉你,那庙里又冷又黑,孤单得很,我们送饭送药也不方便,对你治病是很不利的。游二爷说完,又忙于上山采药去了。

谢军自从病情恶化以后,自己预感到治不好了,人恐怕不行了。他对建玉姐妹说,一旦痢疾传染给你家人,我硬是问心有愧。我是个远乡人,若是死在你家。恐怕团里人有议论,除了加重你家经济负担外,还会在精神上给你们增加负担,我更是于心不忍。建玉姐妹也好心相劝,要他莫着急,要安心治病。虽然横岭乡没有医院和诊所,没有一个中药郎中,可是阿爸是有名的草医,他曾经治好过很多的人,也一定要想办法争取把你治好的,你要有信心。好说歹说,小谢总听不进耳,一心要到庙里去。并说,如果你们不同意的话,那么从现在起,我就不吃饭,也不吃药。你们的好心我领情了。你们的恩德我牢记心怀。再三请求你们送我到庙里去,满足我的要求。健云送来稀饭,他不肯吃。建玉送来药汤,他也不肯喝。建玉姐妹搀扶他去房里休息,他不依,说要到庙里去。建玉说,你去庙里住,我全家人坚决不答应。谁知小谢“砰咚”一声,跪在地下,又伏在地上,作匍匐前进的姿势,手脚趴在地上一齐用力,一寸一寸向前爬。用尽了吃奶的力,才爬了几尺远,又趴在地上喘粗气,再也爬不动了。

|  十五岁的建玉和刚满十三岁的健云看到这情景,非常着急,赶忙制止,可是干着急,连扶都扶不起他。两姐妹想了个主意,把大门关了,不准他爬出大门。接着又把他翻了个身,让他在地上仰卧一会儿。然后,两姐妹各拉住他一只胳膊齐心用力,扶起他的身子坐在地上,建玉筛茶给他吃,他接过喝了。健云端来稀饭,他不肯接。问他为什么不接,他说不送他到庙里去,他就不吃饭。建玉又给他端来药汤.他也不肯接……

“咚咚咚,咚咚咚!”游二爷采药回来,在大门外敲门。建玉开了大门。游二爷一眼就发现谢军坐在地上,感到蹊跷.连忙放下背篓和锄头,一边搀扶,一边诘问:“小谢,你为什么要坐在地上?”小谢被扶起来坐在一条凳上,回答道:“我要去庙里住。”游二爷说:“你要到庙里去住也不能坐在地上呀!”接着就把建玉姐妹狠狠地骂了一顿,责怪他们为什么让谢大哥坐在地上,为什么不把他扶起来?建玉姐妹挨了一顿骂,噘起嘴巴不高兴。

谢军看到建玉姐妹为得自己而挨了骂,受了委屈,心里过意不去,马上向游二爷解释道,请二爷莫怪她们两姐妹,只怪我不听他们劝阻,是我想爬到庙里去住。建玉姐妹也补充地说,谢大哥要我们送他到庙里去,我们不肯送,他自己就要爬着去。我们扶他不起来,只好拉起他在地上坐着。他还说,不送他去庙里,他就不吃饭,不吃药……

游二爷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明了真相以后,他耐着性子再三劝导谢军,这样下去,你的病只会加重。你千万不能绝食,不能拒医,要好好配合治疗。谢军由衷地对游二爷说,只要答应我去庙里,我就吃饭吃药,保证说到做到。

游二爷知道小谢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又是个耿直人,不喜欢讲多话。但他的话讲出来就一定要做到的,就一定坚持到底。要是不依着他,他不吃饭不吃药,病情就恶化得快。没办法,只好顺着他的意思,松口答应他试试看。游二爷改变口气说,小谢,急水中淹不死人嘛,你急什么啦?要去庙里住也须等到明天,待建玉她们去打扫干挣,给你开好铺,我再背你去嘛。何必今天下午就不吃饭不吃药,自己爬着要去呢?谢军马上破颜一笑地说,只要你答应了,今晚我就吃饭吃药,讲话算数。游二爷又声明,我只说让你试试哟,若是不行,还得接你回屋里来咧。小谢乐呵呵地回答,病治好了,我当然就回屋里来。

第二天清早。建玉两姐妹就把军阳庙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家中背去一些稻草和木板开了一个新床铺。吃过早饭,游二爷背着谢军到庙里去住,并给他拿去一些生活用品,扛去几捆柴禾,以便烧火取暖。小谢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眉开眼笑,格外高兴,以为这样就不会让游家人闻到秽气,就不会把病传给他们,就能给游家减轻负担,减少麻烦,自己才心安理得,才问心无愧,才对得起游家人和父老乡亲……

从此以后,每次饭煮熟了,药熬好了,建玉姐妹给谢大哥送去,他都接过吃了。白天,游二爷一般去山上采药,或去地里干些重要农活;建玉姐妹轮流在庙里为谢大哥烧火取暖,换洗衣服,或在家中煮饭,煨茶,熬药。晚上,建玉姐妹在屋里做家务,打油茶,带弟弟妹妹;游二爷就在庙里招呼小谢,并与他同床睡觉,以便掌握他病症变化的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对症下药。晚上往往陪他到半夜时,小谢多次提出要游二爷回家里去睡,好好休息,并说,您每天既要给我采药,又要给别人治伤医病,还要去地里干农活。天黑回到家中没休息一会儿,又来招呼我。夜晚耽误瞌睡,没睡好,叫我怎么忍心呀!假若把你累病了,何得了呢?

游二爷认为招呼病人是自己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不能怕苦怕累。何况你是红军伤病员,我更要细心细意,勤勤恳恳。你们为了穷人过好日子,打富济贫,参加长征,自己却经受了人间的种种磨难与痛苦,千里迢迢来到我们侗乡山寨。你患了重病。我怎能忍心不管呢?天下穷人是一家。红军是工农子弟兵。你就是我的亲侄子嘛。只要你的病慢慢好起来,我就高兴,心里就象吃了蜜糖一样的甜。

可是在军阳庙中住了十多天以后,有天夜里,天气突然转冷,寒气袭人。谢军的病情发生了突变,食量减步,解手的次数增多,每次几乎只屙一点黑红黑红的炉煤水。游二爷见他病情恶化,再三提出要背他回家去。但他说话有困难了,就频频摇头,反复扬手,坚决表示不同意。两天后,四肢乏力,饮食不思,药汤咽不下喉,眼睛又眍了进去,奄奄一息,说话感到很吃力。有时点点头,有时摇摇头,表示对前来探望的乡亲们的应答……看到这种情景,游家大小和团里的乡亲们都偷偷掉下热泪……但游二爷还是想方设法进行抢救,白天黑夜都守护在他的身边,问他想吃点什么,哪里不好过,有什么话要讲

谢军攒起全身劲,断断续续地说:“我感谢……游二爷……全家,感谢……团里的……乡亲们。我……不行了……告别了……要给我穿……红军服……把我埋在……朝太阳的地方……”讲着讲着,咳了两声。游二爷贴近他的面庞一听,他的喉咙里痰响了;再切一下脉搏,跳动得非常微弱;试探他的鼻息。几乎感觉不出来;又用手背放到他心窝子上一探,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游二爷不禁大声地喊叫起来:“谢军,谢军! 你醒一醒呀……”没听到回音,于是号啕大哭起来。站在身旁的建玉、健云等也大声喊着谢大哥,痛哭了一场……红军战士谢军同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与世长辞……

天亮以后,游二爷回到家里找出杉筒,请来木匠为谢军同志赶做棺木。还烧了香药水把他的遗体抹洗一遍,让他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离开人世。并且,按照他的遗言,寻出原来替他收藏的红军衣帽给他穿戴好,表示他永远是个坚强勇敢的红军战士。入殓时,高山低头默哀,河水垂泣呜咽……长坪团的乡亲们都噙着热泪赶来送葬。一群年轻力壮的穷苦兄弟们将谢军同志的灵柩抬过长坪桥,安葬在西岸的大树山脚,意味着他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万古常青。让他的坟墓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叫他的在天英灵每天最早看到朝霞的灿烂,感受晨曦的温暖,沐浴旭日的光辉,日夜听着长坪河水滚滚波涛的呼啸,早日看到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事后,建玉、健云两姐妹来到谢大哥坟前供酒供饭.进行祭奠和追念。一群侗族儿童特意爬到山崖上摘来许多茶花枝,精心扎成一簇一簇的花团,奉献在谢大哥的墓前,既寄托着深沉的哀思,又象征着红军就象漫山遍野的山茶花,不畏寒霜,含苞待放.定要送走严寒的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光。

六十多年以来,各族人民非常怀念他,时常有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墓前凭吊、缅怀。特别是老红军、原海军副司令、中顾委委员周仁杰,于1986年3月11日带领随行人员不畏跋涉艰难,亲临谢军同志墓前,恭敬地三鞠躬,表示对革命烈士的哀悼和怀念。长坪村的干部群众和谢军同志有着特殊的深厚情谊,原城步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殷汝才,原城步县皮肤病防治站站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工作者游延慧,县政协委员、长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游延标,以及长安籍在县里工作的领导干部等,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慰藉先烈英灵,启迪教育后代,倡导在长坪村水口山的河面上修建石拱桥,在原军阳庙的旧址上修建“红军纪念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他们的倡议象春风一样吹遍了侗乡山寨。迅速获得了广大群众,以及长安营乡、城步县、邵阳市、湖南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县里成立了筹建领导小组。因此,该工程顺利地于1994年8月开工,到1999年12月竣工,先后建成了横跨东西两岸的“聚龙桥”、飞檐翘角的“红军纪念亭”、宝塔式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特请德高望重的原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协主席刘正题词:“红军纪念亭”,嵌在纪念亭的横匾上。在长征时经过长安营的老红军、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邦智题词:“红军纪念亭”,勒石刻碑,竖在碑林之首;“红军精神,光耀千秋”,镌刻在纪念碑上。湖南省文史馆常务副馆长阳盛海敬录毛主席语录:“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刻于碑座。

城步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于党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资政育人”的重要指示,把在长坪村建起的“红军纪念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确定为全县第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启迪教育后人,不忘过去,开拓未来。并要求长安营乡在每年清明节要组织党员、干部、学校师生等来这里举行祭奠活动,纪念烈士英灵,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传统教育。

长坪这一带本来就风景秀丽,古朴迷人。有秋天“层林尽染”的古枫林,有千年人工古杉群,有侗寨花鼓楼.有侗乡风雨楼等景观。如今又建起了红军纪念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为侗乡增添了一处极其重要的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堪称壮观。这样,为向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境地极好的现场。(尹建德)

来源:城步融媒体中心

作者:尹建德

编辑:伍玉桃

本文链接:http://www.cbnews.gov.cn/content/2021/07/07/96325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