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黔峰纪游

作者:肖丁勤 编辑:redcloud 2014-07-14 08:56:17
—分享—

  黔峰合秀历为城步八景之首,在县城可远眺其挺拔俊秀的金顶。此前甚不明白,城步巍峨高峰多的是,区区黔峰何以领衔诸山诸岭。之后,查阅县内地理、人文书籍,才得以开悟。县城儒林为全县之中心,而县城龙脉又自黔峰发脉而下,至三十六峰层环叠拱,生成白云樵隐、巫水涵清等众多小景。一城美景尽出黔峰,合秀二字称之无愧。虽然每日抬头可望,却从未登临,期盼早日达成心中所愿。

  适逢三月春暖花开,县文联发出3月10日采风倡议,得到业余作者的热烈拥护。作为组织者之一,我观天色,连日气温高亢,心里默祈天气一路晴好无恙。9日我再查天气预报,次日有雷阵雨。我心一紧,希望老天助我们。当夜无雨。翌日清晨五点,我被滚滚雷声惊醒。炸雷持续1个多小时,黑云压城,却少有雨点落下。我想起一句话,“先打雷,后落雨,落下来没有一瓜勺水”,是不是说的这种天气。七点左右,接到阳盛德电话:雷阵雨已经过去,天气并无大碍,活动照常进行。事后,我想如果组织者意志不坚定的话,贸然决断,人心一散就很难再聚拢起来。

  八点过后,乌云散去,天空放晴,儒林广场,作协、摄影家协会10多位会员陆续集合。杨扬、叶飘脚穿高跟鞋、外套毛衣,欧阳明、王祥辉西装革履,似乎全忘了今天是攀登黔峰。只有孙巧鸣穿戴专业,背包在肩,相机绕脖,脚蹬钉鞋,膝缠护套。她是户外活动活跃分子,野外经验丰富得很。几位女士回家换鞋换衣,耽搁一阵,九点正式成行。

  原来计划路线是经盘石至木大坪石床,后有会员建议另择线路。经临时决议,改经金水栗坪至兰蓉黔峰村上黔峰山。这样一来,由西面改为从东北方向登山,可大为减少登山强度,却也错过朝觐潜龙书院和黔峰山庵的机会。决议一定,虽有少数人嘟哝,但也表示服从统一行动。对于临时改变线路,总向导孙巧鸣有点措手不及,好在采风团队有二位是金水、浆坪人,路线熟得很,而且下山后的吃饭问题也交他们解决了。

  一路顺风顺水,凉风透过车窗吹来,让人心旷神怡。这次采风主题是:走近自然,感受春天,交流感情,开拓视野,促进创作。大伙中有数人久不见面,但再窝在一起,又顷刻间熟稔。这就是文人的感情,似淡却浓,彼此相互牵挂,不用酒肉联系。路两旁是山边梯田,长满绿油油的绿肥,几间农舍散落在山旮旯里,门前鸡犬相啄,几树桃花开得正艳,屋后是绵延的竹山,好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同车的欧阳明向我们介绍沿途小地名和风土人情,让我们大受裨益。让我们惊叹的是,偏远山村也通上了水泥马路。放在十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摩托、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出门半个多小时即可到县城,“出门难”已成为历史。

  在栗坪尽头,我们步行2公里即到黔峰山脚下的黔峰村。这个村的山腰可望到县城。能看到县城,在兰蓉这个大山磅礴的地方真是有点奢侈了。正是由于这一点,不少漂亮女子嫁到该村。“不能嫁到城里,嫁到这里也是好的。”有事实为证,黔峰村里,男的有型,女的俊俏,养眼得很。村中有条青石板路蜿蜒而出,就是上黔峰之路了。行走在竹林中,心被绿色浸染,空气清香沁入肺腑。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真是想不长寿都难。竹的婀娜,竹的清雅,让这群文人兴奋不已,拿起相机“咔嚓”不停。竹林深处,独有一丘弯如月芽的水田,水色倒映天光,诗人阳盛德在旁端详凝思良久,这方山水进入他的大脑必会发酵出好诗。同一处风景,由不同相机拍摄也差异极大。作协会员的口袋机怎敌摄影家协会的单反机。有句话说的是,穷作协富摄影。孙巧鸣的单反专业机,让我们羡慕嫉妒恨啊。途中,大伙拿出干粮分享,周艳芳的老抽脆萝卜解渴生津,舌尖上的美味回味无穷。黔峰山主峰龙须岩下有一片绿草如茵的广袤草坪,雷学文吼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样一处以龙须岩为背景的天然舞台,真是“此台只归黔峰有,人间能得几回唱”啊!拍照是少不了的内容,孙巧鸣立起三角架,设置快门,倒数十秒回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全家福照。

  龙须岩下龙须界,全是60度陡坡,在县城看来小如三角板,近看却是巨型金字塔。本地向导刘大哥说须爬1个小时。从事户外,半途而废是被人瞧不起的,除了向前,别无选择。龙须界半腰上有个龙须洞,不知有多深。刘大哥说,此洞与县城相通,传言有人往洞里丢下一面铜镜,次日竟出现在县城大龙井里。传言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洞口外冒的白烟却让人心里发怵,疑是神怪居住的洞府。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海拔1698米的主峰。此时司机小刘说:我们终于征服了黔峰山。话音未落,立刻招来孙巧鸣的驳斥:我们怎么能征服黔峰山呢?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卑微的,对于大自然,人类要永怀敬畏之心。此话甚为有理。站在山顶,雾岚弥漫,县志上载“上有龙须岩,双峰对峙,中有雷石潭,幽深莫测”,由于体能消耗过大,我们无法再探另一主峰和雷石潭了。山顶风大雾浓,偶而吹开一个口子,可以看到兰蓉部分村落,但西面县城方向始终是云山雾罩。

  下山原路返还,孙大姐沿路采摘一种不知名的草药。她介绍书名为爬地蜈蚣,治疗风湿有特效。向导刘大哥说,听鸡叫声不到的地方长的草药效果最好。好长时间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远离村庄烟火的地方长的草药,吸收的是天地精华,效果肯定不同凡间。下至黔峰村,回望龙须岩,从何处飘来的浓浓山雾又将其严密遮掩。

  到达金水栗坪已是下午四点半,如果不是在向导家几杯油茶垫底的话,我们早已饿得散架了。好在老乡已准备好了晚饭,土鸡腊肉加米酒,我们不顾吃相狼狈,只管大快朵颐地犒劳肚腹。面对这群饥民,一桌菜不消多时即消灭干净。主人又端上三大碗切好的白芽笋倒入沸腾的鸡汤中,肥嫩清香的冬笋更加撩人胃口,让人欲罢不能。回想起来,那真是人生的一次饕餮盛宴。

  此次“相约黔峰山”采风之旅,有两点感触颇深:一是团队精神。大家亲如姊妹,杨扬、周艳芳、刘红蓉体力稍弱,男同胞争当护花使者,悉心照顾。段文华“吃亏是福”,一个人挑着40多斤的爬地蜈蚣草药和女同胞的背包,从山上挑到车里,让人感动。孙巧鸣为大家自备药品,甘当保健医生。二是环保意识。大家自觉从黔峰山上捡回历年遗留的数十公斤垃圾,提到黔峰村里进行了集中处理。每个人尽已之力,再还黔峰纯洁身躯。

  从黔峰山下来已近月余,那座山,那些人,那些事,仍在心间萦绕。每天我都会抬头凝望,只是心中多了一份黔峰情愫。

作者:肖丁勤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闻网首页